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贯彻200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国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7月5-6日,农业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和成效,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据了解.中央和地方财政今年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北方旱作农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论述了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背景和本质,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工艺技术体系与关键机具,对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的优缺点作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出改变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为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形势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5年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北方的保护性耕作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试验研究阶段,试验示范阶段,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特别是200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项目启动,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每年建设一批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到2006年已经建设200多个,北方15省两级示范县总数超过350个,推广面积超过160多万hm^2。南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开始取得初步成果。2005、2006年“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连续两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改变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种植方式和习惯,本文根据宁夏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在同等生产条件下,生产成本低和种植效益高等诸多优势,并提出该区域耕作制度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要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要放弃传统耕作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效益等进行了讲述,并就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同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尽快编制《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这个还说不上普及的词汇如此凸现在以上两个文件中,预示着保护性耕作农业的发展将揭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引起了人们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的重视,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主要内容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通过机械化手段,保证免耕播种质量。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是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二是能够减少地表沙尘漂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3种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节水、成本投入和产量变化等方面的指标变化情况,提出了该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革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增产增效等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在环京津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能性、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机械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的耕作制度方面的一项改革 ,它改变了传统的铧式犁翻耕作业 ,而以少耕免耕、秸秆残茬覆盖、深松为基础的旱地保护性作业替代。保护性耕作减少田间作业工序 ,可提高农业耕作土壤的蓄水、蓄热、保墒和培肥的能力 ,以及水土流失 ,减少风沙危害 ,提高粮食产量和劳动生产率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机械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翁牛特旗的发展前景为题做一探讨。1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1.1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赤峰中部 ,是环京津地区沙源治理的重点地区 ,全旗属于中…  相似文献   

11.
欧美国家耕作方式发展变化与秸秆还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具有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为此,根据耕作方式变化、保护性耕作试验和秸秆还田培肥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对欧美免耕、带状耕作、垄作、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和犁耕、凿耕、耙耕等传统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之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评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欧美典型国家近几十年的耕作发展变化,以期为我国的秸秆还田与耕作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1保护性耕作技术1.1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模式大不相同,由于不能翻耕地表土,传统的播种、施肥、收获等各环节均必须更新,农民要适应这种变革面临一系列困难,这也正是保护性耕作推广难度较大的原因所在。为此,北京市在推广保护性耕作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从加大农机装备投入着手,成功地带动了各区县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2008年,北京市已全面实现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一年一熟耕作模式是目前许多地区农业采用的基本种植制度。与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主要存在频繁耕翻、碎土整地和秸秆焚烧等弊端,对保土保水及环境保护带来严重危害。高平市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玉米精密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浅表旋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种新的耕作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耕作中的弊端,节约了作业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体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以科学的数据教育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章丘区农业农村局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基地项目,建设了深松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传统耕作对比田,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对比试验及效果监测,对小麦、玉米两种作物整个生育期数据进行了全面监测,取得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一、试验监测目的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常规理化性状测定数据、作物生育期监测数据、测产数据等,进行比对,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农区分布面广.自然条件各有差异.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又要考虑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特点。巴彦淖尔市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水浇地上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从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实验示范.经过几年的实践,巴彦淖尔市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逐步规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改革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对改良土壤性能、增肥地力、蓄水保墒、抑制沙尘暴、节本增效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说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示范效果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总结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效果(10个县)2003年的监测成果。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的抗旱、保墒、培肥土壤、增产、增收和防治沙尘暴等都初见成效。尤其在旱地的效果更佳。试验未发现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的病虫害严重,但免耕的杂草量比传统耕作的要多,经过施用除草剂可以得到控制。在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适合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9日,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恒新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考察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在尧都区保护性耕作试验区、示范区,刘恒新副司长听取了尧都区农机局关于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的汇报,考察了小麦一年一作、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的小麦长势,比较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土壤变化和小麦产量差异。刘恒新副司长对尧都区保护性耕作试验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冬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铧式犁耕)对比的方法,其中保护性耕作模式有两种: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高留茬.通过在高青县的两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模式比传统耕作式(铧式犁耕)两年分别增产5.74%,8.99%;秸秆高留茬模式比传统耕作模式(铧式犁耕)增产3.74%,7.07%;冬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增产效果明显,应在今后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