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浅议森林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数量特征是通过森林生物量来表示,森林生物量的测定通常分为树木生物量测定和林分生物量测定两大类。文章主要阐述了树木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的几种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物量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完善途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森林生物量研究的背景。侧重论述了森林样地生物量算法及其精度分析、森林生物量估计模型的精度分析、森林生物量监测的必要精度与不确定性、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模型、大区域多树种生物量转换模型、利用广义3S技术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等理论、技术、方法问题。强调了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稳健估计算法、模型的方差一协方差模型及其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GLAS波形信息与森林冠层高度、生物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森林冠层高度、生物量等参数估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GLAS激光雷达系统及其特点,重点总结归纳了应用GLAS进行森林冠层高度、生物量估算原理及方法,并对森林冠层高度、生物量估算模型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利用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对川西林业局301林场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研究地区不同林龄及森林类型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林分总生物量为3 041 229t,林分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87.13 t/hm2,低于全国生物量及四川省生物量的平均值,主要由于占绝对优势的云、冷杉林所处立地条件差,生物量较低造成;2)林分年龄结构不合理,成、过熟林面积较大(占69%);3)水土保持林的生物量在所有森林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占80%)。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信息的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定量研究中,特别是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估算森林生物量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物量估算中的现状,分析了各种遥感数据源在森林生物量估算中的优缺点,并简要总结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物量估算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生物量估测中的遥感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森林生物量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介绍了常规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并进一步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广泛应用于生物量估算的遥感模型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应用遥感技术估测森林生物量的发展趋势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估算了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物量,采用了相对生长法和模型法构建样地森林生物量估算模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最终分别得出了小兴安岭森林生物量等级分布和森林生物量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当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年度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果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平均生物量法,对竹林、灌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以估算的森林生物量结果为基础,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当阳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并运用碳税法,评价了当阳市的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当阳市森林固碳总量达113.17×104 t,相当于CO2当量414.95×104 t,森林固碳价值达13.58亿元。  相似文献   

9.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森林生物量评价的必要性和相关概念。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森林生物量评价技术方法,包括实测法、模型法和遥感法,并对今后森林生物量估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证据显示印度喜马偕尔北部的喜马拉雅州森林生物量大量减少。政府通过局部测定核查了森林生物量减少情况。本文以树木生物量来衡量森林退化,评估了主要用地类型内森林生物量的现状,检查了森林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保育林分树木地上部最大生物量平均为1158t·hm-2,保护林、休耕地、耕作非灌溉地、草地、果园和耕地灌溉地的平均生物量依次是728,13,11,8,5和3t·hm-2。当地农民用于烧柴、马料或其他用途的树木生物量仅占可获得的生物总量的0.31%。现在的取用水平只能在短期内维持森林可持续性,从长期来看森林再生不足。采用对数生长模型对未来30年的森林生物量进行料模拟,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对影响系统行为的输入变量的相对显著性进行了分析。拟合模型强调了未来的森林资源降低不可避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出台相应政策才能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东北部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RS和GIS信息为基础, 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定量估测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影响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主要指标(因子).在对荒漠化程度量化分级后,建立以植被盖度和生物量2个重要指标为影响因子的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模型,实现区域性荒漠化程度的定量估测.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支持下的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的定量研究中, 特别是植被生物量的遥感估测研究, 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中叙述了遥感技术在植被生物量估测中的应用, 分析了各种遥感数据源在森林生物量估测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的北京山前平原区土地沙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化是北京市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制约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北京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成因对保障北京市的生态安全和改善其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年4月SPOT5卫星的多光谱和全色影像,结合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这3种辅助数据,进行沙化信息提取。根据所提取的信息,分析北京山前平原区土地沙化现状和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水文等多元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数据对其沙化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3条河流沿岸,康庄、南口地区以及怀柔、密云大沙河地区;沙地类型主要是固定沙地,以轻度和中度沙化为主;2007年与1999年、2004年北京沙化土地数据相比,沙化土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表明北京市防沙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前景乐观,但局部依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植被的遥感影像特征,确定检测森林资源变化的相关因子。并以森林小(细)班为单位提取影像的遥感特征值,结合前期小(细)班矢量数据制定合适的判别规则和阈值,然后判断森林变化的类型,从而实现周期内森林资源变化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对广州番禺地区林业用地的变化状况进行解译和提取,结合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其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达到监测全区林地动态变化的目的,并为科学的管理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CBERS影像的土地覆盖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从遥感影像通过分类方法获取土地覆盖信息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课题.在建立土地覆盖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对株洲市1999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CBERS星CCD数据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土地覆盖信息,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我国中部丘陵地区,利用多时相CBERS星CCD数据开展土地覆盖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999年至2007年间,株洲市林地、水体和城镇居民点面积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林地和城镇居民点面积增幅较大,增速呈放缓趋势,从而造成农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这可为株洲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托克逊县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托克逊县1990年、1999年、2005年三期TM卫星影像数据及2007年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托克逊县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托克逊县沙化土地面积为804 751 hm2,占全县面积的51.54%;1990—1999年,南部区和农田区的沙质土地面积都处于扩展过程,东部封育区风蚀劣地面积处于严重扩展时期;1999—2005年南部区和农田区仍处于扩展时期,东部封育区由于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沙质土地和风蚀劣地面积明显减少,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南部区气候变化是土地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封育区主要受自然和人为过程的共同作用,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农田区的人为因素是其主要的驱动力。针对3个研究区的综合生态环境特点,分别提出了各区相应的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6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面积周长分维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安宁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类型水平上,安宁市的农业用地和荒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反映出近年来安宁市开展开荒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景观多样性提高,且趋于均匀,单类型景观占主导地位的程度降低;从斑块密度、分维度指数和蔓延度指数进行分析表明,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斑块间趋于离散,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土地资源的规划和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