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蒌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保护地蒌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扦插密度和采收期调节可以控制保护地蒌蒿群体大小和个体生长量,适当扩大扦插密度和延迟采收是保护地蒌蒿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保护地蒌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扦插密度和采收期调节,可以控制保护地蒌蒿群体大小和个体生长量,适当扩大扦插密度和延迟采收是保护地蒌蒿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工驯化栽培紫背天葵可周年生产且产量较高,但夏季和秋初产量极低。研究通过不同扦插时间、不同种植密度及遮阴等方式探讨其越夏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蒌蒿的扦插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1].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2].为大量繁殖这种野生蔬菜,促进蒌蒿在北方的人工保护地栽培,特进行了蒌蒿的扦插繁殖研究,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野生蒌蒿的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虹  彭国良  方俊华 《蔬菜》2005,(6):14-15
蒌蒿别名野黎蒿、水蒿、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营养十分丰富。蒌蒿根、茎、叶都可食用,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蒌蒿的食用在我国历史长久,但只局限于野生蒌蒿,进行人工栽培在近两年才兴起。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人工引种栽培面积较大,但在福建还较少见到。厦门市农科所于2002年7月开始引进野生蒌蒿栽培,现将栽培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以供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6.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在试验中发现,蒌蒿的嫩枝在水中很容易生根,为此以土壤扦插为对照,研究了蒌蒿嫩枝在水中扦插的可行性,为蒌蒿在北方的推广提供新的繁殖途径。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南京蔬菜市场蒌蒿流通渠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南京市场上蒌蒿主要有野生蒌蒿和人工栽培蒌蒿两类,野生蒌蒿流通渠道相对单一,流通链条较长,市场售价较高,人工栽培的蒌蒿流通渠道多样,市场份额较大,市场售价较低。不同渠道零售价格基本一致,蒌蒿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相似文献   

8.
蒌蒿又名芦蒿、水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野生种分布广泛,其嫩茎是主要食用器官。明朝期间,南京市民即采摘蒌蒿食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首次进行蒌蒿人工栽培,现栽培面积在1000公顷左右,其他地区,如浙江、江西、云南和安徽等也已经开始蒌蒿的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9.
蒌蒿的采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蒌蒿别名藜蒿,是每年3~4月上市的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云南省早已进行人工栽培,其中滇中和滇西地区栽培较广。产品除供应本地区外,已开始外销创汇。蒌蒿的人工栽培,以往都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状茎扦插繁殖,大面积栽...  相似文献   

10.
王一鸣  缪鑫  陈娟  宋锐  付伟  林熊  唐建 《蔬菜》2023,(1):10-12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薯“内17-71”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扦插方式及栽培密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扦插方式(正插3、5、7节和倒插3、5、7节)及不同株距(17、20、25、33、50 cm)对“内17-71”藤叶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插或倒插处理,藤叶667m2产量均随扦插节位的增多而增加,其中正插5节、正插7节处理较高,分别为1 840.03、2 539.05 kg;且其薯块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 840.92、1 987.66 kg。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藤叶和薯块667 m2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大中薯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株距25、20、17cm处理的薯块667m2产量分别为1 967.65、2 164.97、2 045.47 kg,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市场对大中薯的需求变化等因素,紫薯“内17-71”的栽培方式以株距20~25 cm、行距100 cm,正插5~7节为宜。  相似文献   

11.
对无籽西瓜产量和果实品质与主要栽培因素有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西瓜生长前期,低温,多雨,寡照和后期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无籽西瓜的栽培密度以500株/667m^2,双蔓式整枝的产量最高,海拔300m左右的平原,丘陵区播种期3月底,4月初为宜,海拔600~800m的高寒山区以5月上,中旬为宜,不同有机肥与化肥本套施比单施比肥产量高,果实品质好。  相似文献   

12.
蒌蒿(Artemisia slengensis Turcz.),别名芦蒿、藜蒿、香艾蒿等,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在我国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国。近年来,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安徽、云南等地已有人工栽培。蒌蒿的食用部分为地上嫩茎及地下根状茎,质地脆嫩爽口,具有独特的清香味。蒌蒿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等功效。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4种栽植密度与3种追肥种类对大白菜夏秋栽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是影响大白菜丰产的主要因素,追肥种类对产量影响不大,从产量、产值上综合考虑以4200株/667m^2和选用尿素1:150追肥的栽培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4.
芦蒿又名蒌蒿,是市民喜爱的野菜品种,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菜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从2000年至今,栽培面积稳定在35000亩,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野菜人工栽培基地。白钩小卷蛾(俗称钻心虫)是近几年芦蒿生产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蛀  相似文献   

15.
丰硕 《西南园艺》2002,30(2):41-41
藜蒿(蒌蒿)是野生菊科植物,是以根和嫩茎供食的一种野生蔬菜。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量不断增多,野生的藜蒿已供不应求。因此,人工栽培黍蒿已在一些地方兴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黍蒿适应性广,再生力强,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 扦插育苗 4月底5月初,挖取其地上茎,抹掉中下部叶片,剪成10~15cm的插条,按株距5cm、行距10cm的密度扦插于苗棚中(苗床的整地施肥按一般蔬菜育苗床操作),扦插深度以插条入土2/3为宜,每平方米苗床约插200根插条。插后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茁壮生长,以获得健壮的种条。2…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园艺作物的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栽培密度在生产上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江苏南部福鼎芋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南部地区引种福鼎芋的栽培密度设计为4个处理,分别为每667m^2定植750,1050,1350,1650株。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福鼎芋的长势、单位产量、总体产量和品质 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各因素,在该地区以每667m^2定植1050株左右为福鼎芋高产、优质的适宜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刀豆物候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可显著增加青刀豆产量,本试验中,以株距30 cm、每穴留3株为青刀豆春季栽培最佳种植密度,青刀豆产量为800.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6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6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6号在该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施N111.0~147.6kg/hm2,施P2O593.2~125.4kg/hm2,栽培密度41250~447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吉林地区玉竹栽培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竹为供试材料,探讨不同栽培密度对玉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为25cm×13cm时,玉竹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667m2产量可达666.67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