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红铃虫是棉花后期的主要害虫,造成烂铃损失及对品质的影响极大。经研究,发现第一代可以放过,其甲腹茧蜂等的寄主率达50%以上,加上脱花帽等钻蛀入幼龄者只占1%~2%,不需防治。但在二、三代期间,产卵主要分布于棉株中下部果枝及青铃上,分别由外向内,第二、三和第四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占最多,分别占全部落卵量的74.38%和75.81%,其中15~35日龄的青铃上占总落卵量的75.16%,多的单铃落卵达17粒,平均堆卵量为2.8914±1.8116,且幼虫侵入率和成活率均高,造成的损失较重,因此,该龄期是易受为害的“敏感期”。对于棉红铃虫防治的最佳时间和部位,应在有4个15~35日龄的青铃时开始,每10天一期,喷药部位且以二、三、四圆锥体为主,抓8月,关键是9月。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及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主要分布于棉株上部3台果枝的外围3个果节内。在不同器官上,蕾上卵量最多,其次为嫩叶正面,第三为幼铃。一龄幼虫以蕾上最多,二龄幼虫蕾和幼铃上各占一半左右,三龄幼虫大部分转移到铃上。由蕾及其它有关部位上卵量可推算出全株总卵量,这可用于简化测报手段。低龄虫在蕾、嫩叶及幼铃等棉花幼嫩部位存活率较高,在中老叶及大铃上存活率低。用药时应把上部果枝及外围果节上的蕾、嫩叶及幼铃作为重点喷药对象。  相似文献   

3.
苜蓿蚜为害棉花后对棉株的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分析,主要造成植株矮缩,心叶卷曲,节间缩短;蕾铃数、果枝数、铃重、绒长、衣分分别减少17.12%、3.83%、2.7%、2.84%、-10.44,单株子棉减产20.1%,单株皮棉减产11.75%。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种群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研究了北方棉区平作和麦套春棉治虫与不治虫共四种类型棉田的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平作春棉的始卵期较麦套春棉提早3~5d,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后者的终卵期较前者推迟10~15d;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和麦套春杯不治虫的百株累计总卵量分别增加了151.4%和160.7%,百株累计总幼虫量则分别增加了205.1%和280.8%。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不治虫二、三、四代棉铃虫卵及幼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增加了200.0%、110.0%和675.0%及148.0%、247.5%和8.5%,麦套春棉则增加了36,1%,38.9%和95.8%及64.4%、369.0%和31.6%;无论哪种类型的棉田,棉铃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的百株累计量均呈逐代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棉花蕾、铃期虫害的田间鉴别方法吴有光江西省万年县农牧局棉技站3355001棉叶被害1.1顶心被害1.1.1顶心果枝尖端,叶片受害后长成条状不规则死洞──棉铃虫。1.1.2由顶心向下钻蛀,顶心枯萎而死,茎内有虫粪──金刚钻。1.1.3幼虫吐丝将顶心嫩叶...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棉晋棉26号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Bt基因抗虫棉晋棉26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合作,将人工合成的Bt毒蛋白基因用农杆菌介导法导入晋棉7号,选育出的高抗棉铃虫新品种(原名GK95-1),1998年4月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晋棉26号。1 特征特性晋棉26号属于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35天左右,比晋棉12号早4~5天,适宜于黄河流域中早熟棉区种植。该品种株型紧凑,呈塔型,株高80~90cm,果枝舒展,果枝节位4~5个,叶片较小,铃呈卵圆型,铃重4.7~5.2g,衣分38%~40%。2 产量…  相似文献   

7.
群众俗称的“公棉花”,大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果枝始节较正常棉花至少高2~3节,蕾小易脱落,开花成铃少,霜后花比例大。“公棉花”视其所占田间棉株比例、果枝始节的高低及成铃的多少、早晚等因素而造成的减产幅度在10%~70%。1“公棉花”形成的原因1.1“...  相似文献   

8.
棉花开心株型栽培经两年研究表明:叶枝与果枝成铃数之比为3:2,越靠近果枝的叶枝成铃数、成铃率越高,叶枝成铃还与叶枝的茎粗关系密切,单株成铃在时间分布上以伏桃与早秋桃为主占93.14%,单铃重、衣分均高于常规棉;株型调控的关键技术是宽行、稀植、留叶枝、早打顶。  相似文献   

9.
美国农业研究局植物遗传学家Wilson F. D综合了两年来关于昆虫对鸡脚形和普通叶棉株为害差异的研究结果,发现鸡脚形叶棉株受害较轻。通常,棉花叶片分为5个浅裂部分,略类似于“蹼趾”。鸡脚形叶棉株除其叶片为深裂外,其他均与普通棉株相似。首先在棉株花上挂上标签,10~13日龄幼桃时,用红铃虫卵块接种。两年结果表明,侵入每龄的平均红铃虫数目和具红铃虫孔眼铃的百分率,以鸡脚叶较普通叶品种显著低。昆虫卵和第一龄幼虫(新  相似文献   

10.
棉花开心株型栽培经两年研究表明:叶枝与果枝成铃数之比为3:2,越靠近果枝的叶枝成针数、成铃率越高,叶枝成铃还与叶枝的茎粗关系密切,单株成铃在时间分布上以伏桃与早秋桃为主占93.14%,单铃重、衣分均高于常规棉;株型调控的关键技术是宽行、稀植、留叶枝、早打顶。  相似文献   

11.
中棉所系列品种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主要特点中棉所系列品种经过在阿克苏地区部分县(市)多年来的种植,其生长发育特点已逐步被认识,与军棉1号相比,主要表现如下特点。1.1 抗病。由于原主栽品种军棉1号及新陆早1号均不抗病,引入中棉所系列品种解决了病区的抗病品种问题。1.2 结铃性强。中棉所系列品种较突出的特点在于结铃性强,这也是中棉所品种高产的潜力所在。几个主要中棉品种较军棉1号平均单株结铃多1.1~3.1个,且座铃较稳,不易脱落。相同条件下,烂铃也轻于军棉1号,据1996年调查:中206烂铃为0.6%~2.9%,而军棉1号达1…  相似文献   

12.
麦田棉铃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3年通过网罩试验及大田观察,证实越冬代棉铃虫卵散产于小麦的穗轴及小穗上。卵孵化后,3龄以前的幼虫多在同一穗上危害,而3龄以后的幼虫可发生多次转移,寻找小麦嫩粒取食。环境条件对麦田一代棉铃虫的发生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口地区是河南省主要棉区之一,近年来受棉铃虫为害严重。1998年,我们引进中棉所32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进行试验观察。试验采取大区试种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品种为CK1豫2067、CK2中棉所19。结果表明,中棉所32具有抗虫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是较好的抗虫棉品种。1 抗虫效果于棉铃虫发生高峰期的7月23日进行田间调查,中棉所32每百株落卵量118粒,豫2067百株落卵量116.3粒,中棉所19百株落卵量115.2粒,差别不大。7月28日用药前田间调查,中棉所32百株虫量为1…  相似文献   

14.
低酚棉不同隔离条件与天然杂交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酚棉与常规棉相邻种植,距离在3、10、20、50m,其天然杂交率分别为4.38%、2.31%、1.17%、1.63%、1.23%,距离100m以上,天然杂交率也在1%以上。低酚棉原种生产须同常规棉隔离100m以上;加工用低酚棉子隔离可在10m以上;生物学混杂超过5%或机械混杂1%以上,棉仁含酚量将超过0.04%,棉子不能作低酚棉子利用。  相似文献   

15.
适宜的移栽密度、科学的肥料运筹是实现棉花超高产量重要的因素。里下河棉区大麦后移栽棉适宜的密度为4.5万株.hm^-2左右,最佳施肥水平337.5kg.hm^-2,N:P2O5:K2O为1:0.4:0.8,施肥水平、肥料配比及密度对单株果枝数影响较大,单位面积果枝数、总果节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密度大于。在施N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单株果枝数影响较大,单面积果枝数、总果节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密度大小。在施N水平提高的情况下(>262.5kg.hm^-2),单株成铃数、铃重及产量随施钾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杂交棉产量优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与泗棉3号比较,湘杂棉1号、2号的皮棉产量竞争优势为17.7%和22.7%,增产的直接原因是衣分和铃重提高12.0%~17.1%和7.5%~19.7%,有效铃数无优势。杂交棉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叶片厚度、叶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等均与常规棉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叶片数和单叶面积增加,使总叶面积比对照增加34.1%和24.3%,从而表现出36.1%和23.6%的干物质积累强度优势,这是杂交棉增产的物质基础。此外,杂交棉的电导率较低,表明其抗逆性比常规棉增强。  相似文献   

17.
里下河地区移栽地膜棉高产肥料运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里下河地区移栽地膜棉高产肥料运筹应为,基肥占30%,追肥占70%左右,其中第一次花铃肥占20%,第二次花铃占35%,铃肥占15%左右,第一次花铃肥适宜施用时间为见花到初花期,铃肥施用时间应在8月10日~15日。  相似文献   

18.
棉花开心株型成铃时空分布及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棉花开心株型栽培,以叶枝结铃为主,皮棉产量达到1875~2250kg/hm2。其单铃重的时间变化特点,呈现两个高峰期,第一铃重高峰期在7月16~25日,第二铃重高峰期为8月6~15日,两个高峰期内所结棉铃的平均铃重分别比整株单铃重高18.8%和12.7%;主茎4个果枝开花成铃高峰,处在第一铃重高峰期,4个叶枝开花结铃高峰集中在第二铃重高峰,整株棉花在8月15日前开花的果节数达88%以上,在稀植(3.75万株/hm2)条件下,内围果节比重增大,1~2果节占果节的80%以上,实现棉花在最佳结铃时间和空间多结优质铃。其株型调控关键技术是,宽垄稀植,留叶枝,早摘心。  相似文献   

19.
黄萎病发病程度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生产上推广、示范的3个棉花品种,研究了黄萎病不同发病程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1)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结铃数>铃重>果枝数>株高>衣分;(2)不同发病程度使单株皮棉减产15.6%~83.2%,单株子棉减产19.5%~83.1%,单株结铃数减少9.2%~66.7%,铃重减轻8.9%~47.7%,衣分下降0.5%~4.9%,纤维长度下降0.7%~5.3%;(3)品种的熟性不同对黄萎病影响的反应不同;(4)建立了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与结铃数、铃重、单株子棉、单株皮棉产量的直线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在太康县对引进的3个印度杂交棉进行了试验,杂交棉品种分别为:shaktinath,srinath,somnath,中棉所12为对照品种。采用2-1式麦棉套方式,4月7日营养钵育苗,5月10日移栽,7月31日打顶,其它措施同常规栽培。1 产量水平三个杂交棉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比对照的减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中棉所12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3755.3、1475.8、1370.3kg·hm-2,三个杂交种减产幅度分别为:55%~68%,60.9%~76.6%,68.6%~8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