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选择河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8个小麦品种,在非充分灌溉模式下,分别于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对小麦旗叶的气孔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在抽穗期品种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3.7~7.9 μmol·mol -1,灌浆期品种间差异较小,在5.1~7.3 μmol·mol -1之间,乳熟期,婴泊700和邯农1412的LWUE分别高于其他品种约1~2 μmol·mol -1;8个小麦品种的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和光合活性(qP)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最大光合效率(Fv/Fm)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均稍高于0.80,乳熟期降低,在0.60~0.80之间。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灌浆期Pn、Tr和Gs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0左右,表明灌浆期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可作为高产的优选指标。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轮选103、婴泊700、石麦26的产量均在7 500 kg·hm-2以上,作物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均在2 kg·m-3左右,考虑抗旱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3个小麦品种可作为河北省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以‘XR4347’品种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步入式气候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种叶面喷施剂型和3个灌溉水平,剂型为市售三十烷醇微乳剂(TRIA,T1)、水滑石负载三十烷醇纳米制剂(TRIA-LDH,T2)和助剂条件对照(T3);灌溉水平分别设置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90%(充分灌溉,W1)、60%(中度水分胁迫,W2)和40%(重度水分胁迫,W3)。结果表明:(1)在相同水分处理下,喷施TRIA和TRIA-LDH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有促进作用。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和TRIA-LDH的小麦地上部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69.9%和32.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2.2%和16.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耗水量比喷施TRIA显著降低24.0%,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3.6%。(2)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2倍,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1倍,表明喷施TRIA-LDH比喷施TRIA对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更好。(3)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与TRIA的小麦叶片ABA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显著降低21.8%和30.9%,表明重度水分胁迫下外源施用三十烷醇可通过降低叶片ABA含量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对于植株生长的抑制。(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的小麦叶片保卫细胞Ca2+大量外流,而喷施TRIA-LDH的叶片保卫细胞Ca2+内流,可见植物对TRIA-LDH的吸收利用效果更好。在水分胁迫下,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增强了植株的抗旱能力,提高了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水滑石纳米载体可用于负载三十烷醇,实现三十烷醇对植物高效、可持续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以‘XR4347’冬小麦品种为供试作物,在温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低氮(N0.5,74 mg ·kg-1),中氮(N1.5,223 mg·kg-1)和高氮(N3,446 mg·kg-1)3个氮素水平,各氮素水平下设置3种水分处理,分别为W85:干旱锻炼(40%土壤持水量(SWHC))后复水至85% SWHC;W60:干旱锻炼后复水至60% SWHC;W40:干旱锻炼后复旱至40% SWHC,研究氮素水平及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锻炼后复水能够改善植株水分状况,但中氮和低氮处理时,复水程度过高降低小麦根水势(RWP)。叶片气孔导度(gs)受水力信号和脱落酸(ABA)信号的调控,叶片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nt)与g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降低复水程度或增施氮肥通过调控gs提高WUEint。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高增加小麦叶面积(LA)、地上部干物质量(SDB)和植株耗水量(PWU),促进氮素吸收,但降低根系生长。与复水程度相比,氮素水平对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p)的影响更显著,高氮处理在保证SDB积累的同时使PWU降低9.1%,WUEp提高10.1%。植株叶片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WUEp与叶片δ13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叶片δ13C可以用来表征干旱锻炼条件下WUEp的高低,增施氮肥通过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或优化调控叶片的气孔开度提高WUEp。在所有处理中,N3W85和N3W60处理在保证SDB积累的同时提高WUEp,但N3W60处理的PWU显著降低10.4%且根冠比较高,相比之下更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且节约灌溉用水,为本试验的最优处理。因此,在干旱缺水地区,增加施氮量或干旱锻炼后适当复水,不仅可以显著降低PWU、节约灌溉用水、维持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还可以提高叶片和植株的WUE。  相似文献   

4.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5%和35%条件下,分别设不接种(对照)、单接根瘤菌、单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等4个处理。结果发现:干旱胁迫显著抑制沙打旺AM真菌侵染率(P<0.05),而接种根瘤菌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显著促进摩西球囊霉对沙打旺根系的侵染(P<0.05)。接种AM真菌不仅显著提高沙打旺对P的吸收(P<0.05),而且明显促进根瘤的生长。无论是在干旱条件下或是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处理对沙打旺生长及养分吸收的效应显著高于单接菌处理,植株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以及N、P、K等吸收量均为最大。结果表明:AM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10 a生酿酒葡萄‘蛇龙珠’为试验材料,运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的方式分别在萌芽期(S1)、新梢旺长期(S2)、开花期(S3)、果实第一次膨大期(S4)和副梢生长旺期(S5)一次性施入300 kg·hm-2尿素,对照为整个生育期均不施氮肥(CK),分别于花后50 d(DAF50)、花后85 d(DAF85)和花后120 d(DAF120)进行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并采样分析氮肥施用时期对葡萄叶片光合生理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施氮均能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花前施氮肥叶片Pn和Fv/Fm增加最为显著,最高分别达到18.22 μmol·m-2·s-1和0.854。S1、S2和S3处理显著增大了不同生育期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且S2处理在DAF85时最显著,Gs和Tr分别比CK高18.5%和10.8%;S3、S4和S5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的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S1处理叶片Ci与CK之间无显著差异。果实第一次膨大期之前施入氮肥能够显著增大各生育期叶片的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最高分别达到0.889和0.959。可见,不同时期施氮肥,通过改变光合荧光相关参数影响叶片光能的吸收、传递、耗散和分配,从而改善叶片光能利用效率。氮肥的施用时期影响各生育期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DAF85后叶片玉米素(ZT)含量,与CK相比至少提高21.9%;花后施入氮肥叶片中IAA含量在果实采收时保持在34.9 μg·g-1以上,S4和S2处理GA3含量最高,分别为7.11 μg·g-1和6.49 μg·g-1。因此,氮肥施用时期影响葡萄各生育期不同内源激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在防雨棚盆栽条件下, 以‘内燕5号’裸燕麦为材料, 在水分胁迫(45%田间持水量(FWC))和正常供水(75%FWC)处理下, 于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腐植酸(HA)和清水(WT), 测定裸燕麦植株形态、叶片抗逆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明确不同生育时期喷施腐植酸对裸燕麦抗旱性影响及其产量形成差异。结果表明,与喷施WT处理相比, 45%FWC处理下喷施HA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提高16.7%、7.0%和15.1%, 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14.1%、16.7%和6.3%,丙二醛含量分别下降20.3%、11.2%和7.8%(P<0.05);喷施HA叶片脯氨酸含量均上升, 且45%FWC显著高于75%FWC处理, 在抽穗期达到最大。45%FWC处理下, 拔节期喷施HA植株小穗数显著增加, 抽穗期喷施HA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 且单株籽粒重增加幅度均超过10%(P<0.05); 75%FWC处理下, 喷施HA后植株单穗粒数显著增加, 且单株籽粒重在抽穗期增幅最大。试验表明在拔节和抽穗期水分胁迫下喷施HA可显著改善叶片光合能力、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 进而促进籽粒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建议水分胁迫条件下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喷施HA, 正常水分条件下在抽穗期喷施HA。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下高粱叶温与叶片水分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叶片温度可以反映植物体内水分状况及气孔运动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的特征,研究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温度与水分状况变化间的关系,分析高粱抗旱反应机制。采用4个不同抗旱性高粱品种,在盆栽条件下,分别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灌水为对照,胁迫7 d后测定高粱叶片自由水含量、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相对含水量等水分状况,利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定叶片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相对含水量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等水分状况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呈下降趋势,吉杂305(高度抗旱品种)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吉杂127(高度干旱敏感品种)(P<0.05),锦杂106(中等抗旱品种)和锦杂103(干旱敏感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叶温差与自由水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与束缚水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叶片温度变化可以反映高粱叶片的水分状况,叶温差可以作为高粱抗旱性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应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高粱抗旱性的鉴定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Roem.(XJ))、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CS))和山定子(Malus baccata Borkh.(SDZ))3种一年生苹果砧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设置正常供水(75%~80% RWC)和干旱胁迫(45%~50% RWC)2种水分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叶片光合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KG-1][JX*3]·[JX-*3]2)产生速率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3种砧木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3种苹果砧木的光合作用,但干旱胁迫下CS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降幅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种砧木,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增幅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砧木;干旱胁迫下,3种砧木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CS叶片的超微结构损伤较小,能较好地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干旱胁迫下3种砧木的S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逐渐增加至21 d趋于稳定,MDA含量和O[KG-1][JX*3]·[JX-*3]2产生速率持续升高。PCA结果显示: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98.502%,干旱胁迫下CS的综合得分最高。因此,干旱胁迫下,垂丝海棠能保持叶绿体结构的完整性,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清除氧化产物而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后苹果砧木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特性,以苹果砧木M26为试验材料,设置CK1(清水浇灌)、CK2(盐碱胁迫:200 mmol·L-1NaCl∶NaHCO3=1∶1)、T1(盐碱胁迫+0.05 μmol·L-1MeJA)、T2(盐碱胁迫+0.5 μmol·L-1MeJA)、T3(盐碱胁迫+5 μmol·L-1MeJA)、T4(盐碱胁迫+50 μmol·L-1MeJA)、T5(盐碱胁迫+500 μmol·L-1MeJA)共7个处理,观察并测定各处理下苹果砧木生长的表型、光合色素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CK2相比,喷施MeJA处理幼苗叶片边缘黄化未扩大,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b(Chl a+b)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T4升幅最大,各指标平均增幅范围为12.77%~69.80%;喷施MeJA处理的叶片电导率(REC)、超氧阴离子(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比CK1有所升高,T1、T2、T3、T5处理各指标升高幅度范围为30.5%~109.2%,其中T4增幅最小,为18.72%~45.02%。相关性分析表明,Chl a与Chl b、Chl a+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MDA、O2含量及RE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SP、H2O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1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5.25%;依据主成分进行综合排序,外源MeJA对盐碱胁迫下M26幼苗叶片缓解能力表现为T4>T5>T3>T2>T1。综上,在200 mmol·L-1浓度盐碱胁迫下,施用50 μmol·L-1的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苹果砧木生理特性的调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南亚高山草甸不同生境的18个植物样地的调查,研究了物种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分析土壤养分,探讨了它们与土壤N、P含量、有机质、水分及N∶P比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甘南亚高山草甸植物叶片N含量在不同坡向之间的变化范围为4.46 ~ 26.59 mg· g-1,平均为16.24 mg·g-1;P含量变化范围为0.71 ~ 1.98 mg·g-1,平均为1.37 mg·g-1;N∶P比值变化范围为6.43~ 17.75,平均为11.60。叶片N含量及N∶P在不同坡向梯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叶片P含量在不同生境下差异显著。物种之间叶片N、P含量及N∶P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物种与生境的交互作用对叶片N、P含量及N∶P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限制性因子的N∶P阈值判断,该地区植物生长受N限制,这也体现了该地区植物对其生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1.
结实期水分与氮素对水稻氮素利用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武育粳3号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水分与氮素对水稻氮素利用与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素水平的提高,稻株吸氮量增加,氮素的利用率、产谷效率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率下降,稻草中氮的滞留量提高;氮肥促进了稻株对P、K的吸收;水分胁迫降低了稻株的吸氮能力,但提高了氮素的利用率、产谷效率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率;水分胁迫降低了稻株对P、K的吸收,但提高了对P的利用率;水分与氮肥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一定的氮肥水平下,轻度的水分胁迫,可不降低产量或提高产量,同时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利用率,减少稻田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在油菜种植主产区,定量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素施入对油菜生长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2017年度在重庆西南大学日光温室开展油菜水肥耦合效应盆栽试验,比较高水W1(90%田间持水量)、中水W2(70%田间持水量)、低水W3(50%田间持水量)三个水分梯度和高氮N1(150%常规施氮量)、中氮N2(100%常规施氮量)、低氮N3(50%常规施氮量)三个氮肥水平共9个处理对油菜产量、生长性状、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株高、茎粗、叶片数、有效分枝数对水分因素不敏感,主要受氮素影响。本试验中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施氮量才对根系形态特征指标、根系干物质量产生影响。水氮因素对土壤的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主要影响作物的全氮含量,作物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则呈下降趋势;油菜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最优水氮组合为W1N3,即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90%、施氮量为0.12 g·kg~(-1)。  相似文献   

13.
在宁夏灌区和旱区共计选定肥力水平不同的30块农田,分别采集了0~120 cm深土壤剖面样品和小麦植株样品,测定了土壤铵、硝态氮含量和小麦地上部含氮量,分析了土壤矿质氮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小麦吸氮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120 cm深土壤剖面中,NH4-N、NO3-N和矿质氮含量及其累积量,灌区土壤显著高于旱区土壤,测点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相当高。但在土层间不论灌区还是旱区变化不明显,在剖面上下分布比较均匀。矿质氮含量在土层间存在着正相关。在0~120 cm深土壤剖面中,矿质氮累积量在灌淤土、黑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间差异较大,平均分别为370.0、155.1、117.5和61.0 kg/hm2。其累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较深层次的矿质氮对作物吸氮量也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氮低效品种小偃6号和氮高效品种小偃22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在3种施氮水平(0、150和300 mg N/kg土)下,分析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提高氮素收获指数以及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率,但降低了氮素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与背景CO2浓度相比,在一定施氮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小麦以上指标具有正向效应,但两个品种对CO2浓度升高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运率表现为小偃22敏感性高于小偃6号;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则在150 mg/kg土施氮水平下小偃6号敏感性较高,在300 mg/kg土施氮水平下小偃22敏感性较高,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表现正好相反。综合来看,在施氮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且在较高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N肥减量施用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表观N平衡的影响,旨在为关中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区合理施用N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N处理(玉米季施氮187.5 kg·hm-2,小麦季施氮150 kg·hm-2)相比,2008—2011年三年中,15%减N、30%减N两个处理均未显著降低作物籽粒与秸秆产量;2010—2011年生长季中,15%减N处理降低了作物秸秆N、P、K周年总吸收量,增加了籽粒N、P、K周年总吸收量,其中籽粒P周年总吸收量增加达显著性水平;30%减N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N和秸秆N、K周年总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2.9%、41.9%、18.5%,在小麦收获后,30%减N处理的N素盈余量只有11.3 kg·hm-2,有潜在缺N危险。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表观N平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15%减N处理的施N量(即玉米季施氮159 kg·hm-2,小麦季施氮127.5 kg·hm-2)为本地区最佳N肥用量。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施氮水平冬小麦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氮素累积和吸收利用的影响,确定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后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转移的差异,明确合理的氮素用量。供试土壤在有效氮缺乏,肥力中等偏下。试验设不施氮(N1),每公顷分别施80,160和240 kg N(分别以N2,N3和N4表示)。试验期间分期测定了地上部及各器官(茎叶、穗、颖、籽粒)生物量的变化和吸氮量变化。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合适,小麦增产效果特别突出,每公顷施80 kg N,每kg N增产小麦籽粒33 kg,几乎达最大增产值。小麦由氮肥中吸收的氮素远高于由土壤中吸收的氮素。随施氮量增加,同一生育期小麦植株含氮量升高,而后期降低幅度增大;吸氮量显著增加,至灌浆期或收获期达峰值。施用氮肥对后期籽粒氮素累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籽粒累积的氮素大部分来源于生长前期累积在营养体中氮素在灌浆期间的转移。从氮素效率和氮对环境影响来看,每公顷施用80kg N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剂水平:0%和2%,共20个处理,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生物炭处理分别增加4.4%和2.9%、2.3%和3.0%、25.8%和13.5%、4.9%和6.1%、4.5%;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且氮肥和生物炭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施用脲酶抑制剂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分别提高1.5%和3.0%;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可提高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氮肥与脲酶抑制剂无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不同种植密度:13 890(D1)、15 150(D2)、16 660(D3)、18 510株·hm-2(D4)对云烟97、NC71和K326烤烟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当地烤烟群体结构,发挥最大密植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烤烟氮含量呈下降趋势,降幅为91.10%~180.10%,动态曲线可用指数函数拟合;密植后,云烟97、NC71初始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分别降低了0.07%、0.14%,K326则从4.26%降低到4.24%,再升高到4.30%;密植对K326氮含量下降速率无显著影响,而云烟97、NC71高密度处理氮含量降幅显著,下降速率相较对照(D1)分别增加9.09%、8.26%。烤烟氮累积动态可用Logistic模型拟合,氮累积峰值参数出现时间相较D1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其中云烟97高密度处理(D4)的氮素快速累积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和最大氮累积速率出现时间分别提前7.18、17.26 d和12.22 d,且最大氮累积速率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2.46%~34.69%。从不同生育期来看,旺长期以前氮素累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明显上升,密植效应显著,其中D4处理上升幅度达30.65%~ 314.58%;旺长期以后氮素累积趋于稳定。密植后,中心花开放期烤烟根茎和下部烟叶氮累积增幅显著,相较D1分别增加32.67%~49.01%和42.97%~ 58.98%,而中上部烟叶氮累积受限。综上得出:K326高密植(D4)、NC71中密植(D3)、云烟97中低密植(D1、D2之间)有利于烟叶氮素吸收利用和光合作用,以发挥烤烟最大密植效应。  相似文献   

19.
Two field experiments, in 1999 and 2000, were used to test whether reductions in root growth and function explained the effects of take-all on crop water and nitrogen uptake. The fungicide silthiofam was used to manipulate take-all independently of other factors. Soil water content was manipulated from heading to determine effects on disease progress and resource capture. Epidemic progress was significantly delayed in the presence of silthiofam, leading to reductions in disease in both experiments. Effects of silthiofam were reduced by increasing soil water late in the season, although only in 2000 did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 have a direct effect, leading to a higher rate of disease increase. Higher levels of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silthiofam did not affect root growth as measured by total root length density (TRLD), but did lead to significantly reduced healthy root length density (HRLD, a measure of functional roots) in both experiments. Only in 2000 were there any significant effects of increased take-all on water and nitrogen uptake.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TRLD in the (1999) crop, which allowed HRLDs to be maintained above a critical threshold (where water and nitrogen uptake start to be severely affected) despite loss of functional root to disease. The effects of take-all on nitrogen uptake were more likely to affect crop canopy size and duration than the relatively small effects observed on water uptake. Increasing soil water content allowed the crop to take up more water in absolute terms despite, in 2000, increasing levels of disease and reducing HRLD.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北疆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减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2020—2021年),设置农户常规施氮375 kg·hm-2(N100%)、常规减量20%为300 kg·hm-2(N80%)、常规减量40%为225 kg·hm-2(N60%)和不施氮肥(N0)4个施氮水平,研究减氮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对减氮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试验期棉花的株高均表现为N100%>N80%>N60%>N0,而茎粗表现为N80%>N100%>N60%>N0。各处理的年均干物质积累量在棉花生育期内基本表现为N80%最高,且最终(1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