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耕地质量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耕地自然本底存在限制因子。确定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并进行潜力分析,对日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及耕地质量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依据陕西省2015年宁强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了影响耕地质量的5种限制型:坡度限制、土层限制、有机质限制、质地限制、裸岩限制,应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以全局可比的无量纲形式反映出限制型的制约程度和自然等分别提升潜力。结果表明:宁强县存在10种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组合类型:坡度限制、土层限制、有机质限制、有机质—质地限制、有机质—坡度限制、土层—有机质限制、土层—质地限制、土层—裸岩限制、土层—有机质—裸岩限制、土层—有机质—质地限制,其中坡度限制、土层限制和土层—有机质限制占比超过98%,其他的7种主导限制类型占比均小于1%。依据确定的耕地自然等质量主导限制型,可以针对不同限制类型的耕地采取对应的质量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地划定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计算。基于卢龙县2012年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通过相应土地整治可以改善或消除耕地质量限制因子的程度,构建基于耕地整治可改善限制因子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数组合模型与可提升潜力测算模型,进行县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划定以及可提升潜力计算。通过研究,县域内耕地共划分为三个提升重点区域:以灌溉保证率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1,整治面积为37 658.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67%,区域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4个利用等;以有机质含量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2,整治面积为403.6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0%,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83个利用等;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导的重点区域3,整治面积为2 139.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2%,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0个利用等。卢龙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69个利用等,县域内各乡镇分别提升0.47-0.86个利用等,并且呈现县域北部的提升潜力小于南部的提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山区整治规划、确定区域耕地可提升潜力、划定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耕地质量等别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划分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果应用方向。结果表明,辉县市耕地质量等别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层有效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空间分布呈显著的地带性规律,今后质量监测单元及样点的布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的部署均可依据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结果进行安排。  相似文献   

4.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调查结果,总结陕西省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并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旱塬区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整治技术模式。了解目前陕西省耕地质量分等工作,掌握耕地质量分等指标区的划分依据以及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2015—2025年间陕西省计划实施的3大重点整治工程试点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定性分析,深入剖析试点项目类型和耕地质量提升模式,达到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9,(5):922-926
耕地是农业的核心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产量的重要要素。因此,探究影响耕地质量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改善土地质量是保障国家后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基于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以阳泉市郊区为研究区,结合国家农用地等别分等规程以及阳泉市郊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耕地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土地利用条件、地形条件、灌溉条件以及土壤条件,通过构建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指数模型,反映出限制因素的制约程度与提等潜力,从而得出不同等别地块的耕地限制类型,依据地块限制类型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结果表明,阳泉市郊区共有23种限制因素的组合形式,其中,9等耕地以灌溉限制—地形坡度限制为主,10等耕地以灌溉限制为主,11等耕地以地形坡度—土层限制为主,12等耕地是以土层限制因素为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8.
明乐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90-193
近些年来,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相关学者对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方面,应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并进一步量化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村级问卷调查的农田设施水平评价及整治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合理评价农田设施水平,分析农田的限制因素,为农田设施完善和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域,基于村级问卷调查数据,利用TOPSIS模型和最小方差模型,开展农田设施水平评价和土地整治类型区的划分;基于水利条件、生态防护和机械化条件因素得到农田设施整治潜力指数评价农田设施水平。结果表明:1)海伦市西部、西南部以及中北部部分地区的农田设施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2)按照不同评价单元限制因素的数量与类型,共划分水利条件提升区、生态水利改善区和综合整治区3个农田设施限制因素整治类型区。  相似文献   

10.
提升耕地质量是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利用吉林省农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获得的数据,确定影响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的土壤限制因子,探索对应的土壤改良方法并判定不同限制因子组合区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分析不同限制因子组合区土壤改良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农安县不同限制因子组合典型试验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盐渍化程度和土壤酸化程度4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国家自然等指数最高可提升1个等级,国家利用等指数最高可提升1个等级,最大提升效果可将国家自然等指数从1 649.31提升至2 340.59,将国家利用等指数从1 017.80提升至1 208.38,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提升耕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县域耕地资源评价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指数(IFI)法和累积曲线分级法对青岛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以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灌溉保证率、土壤物理状况作为限制性主导因子,对青岛市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分区。结果表明,青岛市耕地地力由高到低等级可划分为6级,其中1~4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说明青岛市耕地地力整体较好;改良利用分区结果显示,青岛市耕地可划分为土壤培肥、自然环境条件改善、土体整治 3种改良利用分区类型,不同分区类型耕地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提高其产出水平。本研究可为青岛市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以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为基础,进行敦化市耕地等别监测评价,并对造成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敦化市存在肥力提升及酸化两种渐变类型,但质量渐变耕地渐变趋势不明显,渐变幅度较小;中山山地地区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难度最大,耕地坡度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导致土壤pH变化的双重作用,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易于提升。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的莆田县耕地基础地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莆田县耕地地力实测资料,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分别对莆田县水田和旱地的地力状况及限制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莆田县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总体基础地力不高,二、三等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7.31%.耕地限制类型主要是旱限制型、酸限制型和缺K限制型,分别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9.78%、60.26%和52.00%.在耕地地力及限制因素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莆田县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设立耕地代表性样区开展实地采样调查分析 ,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和确定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主导因子及其权重 ,借助 GIS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进行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结果表明 ,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坡度、质地、地下水位和全 K含量等 8个因子与耕地粮食产量关系极为密切 ,可作为闽侯县耕地质量的主导评价因子 ,其中以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 ,合计权重达 80 %以上 .闽侯县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中低产耕地占 68.0 1 % .全县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粘、冷和瘦限制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 5 .0 4%、1 2 .5 8%、1 2 .1 7%和 1 5 .2 7% .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方法可为快速、准确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及动态监测提供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6.
耕地产能评价对于耕地资源保护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及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常州市钟楼区的耕地产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候、自然因素和技术水平综合指标的耕地产能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钟楼区耕地产能等别分为6等和7等,其中6等地占比达到97.55%,等别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区内部街道低、外围地区较高的格局;耕地产能整体空间集聚性显著,各街道(乡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呈现组团式,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耕地自然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钟楼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土壤养分元素为主导因素,pH值、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水条件为次要因素。因此,应从增强耕地自然质量、提高耕地技术水平等方面制定提高耕地产能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政和县耕地土壤检测结果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处于中等水平,速效钾、有效锌含量丰富,有效硼处于缺乏水平,微酸性土壤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土壤的保肥供肥性总体较差,耕地总体质量中等,以中产耕地占多数.并提出相应的耕地改良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