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胜兰  彭重华  姚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62-2563,2566
根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理,通过对长沙市景观生态格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沙市城市景观的基本途径,包括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持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维持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建立城市中具有生态功能的廊道等。  相似文献   

2.
封闭型廊道景观的生态效应研究--以荆州古城墙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植物为主,加上荆州古城墙、动物、水体等构成的封闭型廊道景观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研究意义。从中小尺度分析了封闭型廊道景观具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与连结度、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增加边缘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效果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廊道景观构成及结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AD 2006软件和Arc view,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从廊道景观构成和生态廊道网络结构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廊道的景观构成和结构特点.主城区东西"两山"控制,境内"两江"环绕的特殊地形格局,使城市绿化建设有别于平原城市,应在充分认识重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协同土地利用等规划,利用山城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开展城市生态廊道建设.  相似文献   

4.
冯璐  徐文辉  鲍承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71-2775
滨水绿地作为水陆蓝绿空间的交界体,承担着生态廊道、文化廊道、交通廊道、景观廊道等多重功能,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城市空间交汇时多呈现出沿江河、湖泊走向形态的线性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类绿地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研究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水线性绿地的景观三线,分析其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规划设计方式,探索能够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水体岸线景观连续性、合理布置城市空间及绿地系统的滨水区线性绿地景观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河流治理应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以河流再生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河流景观廊道建设,链接、凝聚城市发展,提前管控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两岸产业格局,拓展河流景观廊道社会功能,恢复滨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活力,是当前开放性空间规划的热点之一。杭埠河是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主体,是连接三河镇和巢湖的重要河流。目前河流水污染严重,湿地文化和滨水游憩空间缺失,河流景观廊道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社会生态效益。本文以链接功能为导向,提出增强河流生态稳定性、营造异质性景观和建设多样性文化等措施,恢复杭埠河景观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活力,以期在保护河流湿地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将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有效链接到巢湖风景区,有力推动三河古镇、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巢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协调联动发展,并唤醒人们保护河流、管理河流、利用河流和亲近河流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6.
申亮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36-18037,18040
景观生态格局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景观生态格局的研究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方法去建立整体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它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可应用于分析城市的景观生态基本特征、城市的景观安全格局现状,规划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静态分析法分析了西安的生态环境及景观生态格局构成,归纳出西安市生态基质、廊道和斑块的分布及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基质形态破碎化、廊道人工化、建成区内斑块分散化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西安市生态格局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袁州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快速城市化使生态斑块破碎化加剧,生态网络的构建能改善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并利用最小路径方法和GIS,考虑地形、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模拟生态廊道,然后利用重力模型判断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水文分析,结合生态廊道交汇点确定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袁州区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北区域,中部地区综合阻力高、景观连通性低;研究区生态廊道45条,其中重要廊道15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重要廊道1-2与4-5应优先进行保护;林地与耕地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能为袁州区在未来用地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对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马家沟绿地现状分析及生态廊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哈尔滨市马家沟规划现状入手,对其滨河绿地空间与功能以及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马家沟滨河绿地生态廊道的建设提出了总体规划的思路,从植物造景的角度,对城市滨水绿地生态廊道的实现提出了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南阳市西峡县鹳河大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在城市生态廊道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景点意境的创造、植物的种植规划和景观小品的设计,融地方历史文脉、地域特征于一体,做本土化,诗意化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用地较为紧张的滨水绿地,不仅承担着景观的作用,还有防洪的功能,因此它对滨水城市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实践案例龙山县果利河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其生态廊道、梯度横断面、立体景观交通体系和滨水植物景观设计,为城市滨水公园构建景观安全格局、完善区域绿地系统生态设计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空间布局与构建。在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提取生态源地, 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苍南县潜在的生态廊道, 并与现存生态廊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苍南县东北部平原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和面积均较小, 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道路和河流是境内主要的生态廊道, 廊道连通性较低, 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均较小,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在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山区, 生境良好, 生态斑块面积较大, 但是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较少, 斑块之间连接度低, 廊道连通性差。通过分析现存生态廊道诸多问题, 从道路廊道、河流廊道、绿带廊道出发, 优化和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廊道, 实现生态廊道功能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及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及防灾避难场所,提示城市景观及形象等。随着生态学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早期的绿地规划向绿地系统生态网络规划演变,具有更加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过三次编制,逐步形成斑块廊道生态网络系统,正从国家园林城市逐步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以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确定生态核心区斑块,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创建生态源地间的连接廊道,并且根据电路理论识别连接廊道中的生态夹点,由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共同构建赣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果表明,MSPA能够依靠土地利用数据将研究区分成不同景观功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于Conefor软件计算的各斑块的斑块重要性指数可以有效地筛选出重要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地,使生态源地的识别更符合景观生态学意义。最终筛选出共12个生态源地,总面积1 421 307.54 hm2,生成生态廊道25条。结合景观学和电路理论,以GIS平台为基础构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能够为赣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空间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武夷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优先前提下串联式为主、"一带六片"组团式为辅的城市空间结构和新区廊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得出新区廊道构建的关键是从双"世遗"地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到新区过渡区、缓冲区及核心区逐级保护、开发及输血管网式廊道建设,重点是河流廊道和线状廊道,提出以崇阳溪滨水廊道为中心构建"三纵合一"式廊道景观整体布局,北部片区廊道以优化疏导、整合提升为主,以中部城市新区为重点,对武夷新区廊道景观进行了初步规划,以期对遗产地风景旅游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起到指导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是整个城市的“动脉”和“生命线”,道路景观设计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以洛阳牡丹大道景观设计中标方案为例,力求建立起生态的景观廊道,丰富城市的景观与内涵,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绿化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发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74-3975,4007
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城市生态绿化的基本原则,指出应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应结合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构建贯通城市的绿廊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  方法  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model,MCR)和水文流域模型,对福州市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布局。  结果  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模型(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用提取的30个生态源斑块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利用MCR模型将其生成福州市绿色廊道,共74条,总长度918.11 km。根据源斑块重要性评价分为4级:一级9条,132.88 km;二级14条,207.48 km;三级14条,153.57 km;四级37条,424.18 km;②通过水文流域模型,将74条绿色廊道与福州市地表温度叠加分析,共提取80个生态“交点”、176个降温生态节点、35处需降温区域。  结论  据此福州市新增14条绿色廊道,其中道路型绿色廊道8条,滨水型绿色廊道6条。优化后的绿色廊道对福州市的热点区域覆盖更全面,对改善城市热岛问题具有更明显的生态调节功能。图2表4参25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及其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也深受影响,其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受到影响.该文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生态设施景观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分析,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调控方法,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主要分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空间破碎化、景观粒度、人工影响与景观不稳定性、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格局和景观连通性等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快速城市化地区基础生态设施表现出高度破碎化、高度人工化和生态不稳定性、低生态服务功能、低景观连通度等特征,并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城市化区域呈梯度差异分布.而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特征、区域管理政策、交通系统和历史文化因素是影响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设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些分析,进一步提出生态系统压力与承载力评估、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估量,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为基础的多尺度综合调控机制.运用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原理,综合研究城市化条件下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及优化调整机制,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带状公园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设计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设计理念与园林设计实际的结合。为探讨城市带状公园的设计新理念,以北京市大兴西厢生态公园设计为案例,阐述如何将景观生态学中带状廊道的景观格局和整体性观念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并通过地段现状条件分析,提出将景观结构格局与可持续景观技术相结合的生态设计新理念。从而,对于改善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结构,促进城市绿色网络的建设和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