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青石乡蚕桑辅导员沈定秀根据山区柴多的有利条件试验用蒸汽消毒蚕具的办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今春专业户陈泽英家建直桶消毒灶一座,社员刘孝敬利用这座灶消毒蚕具,养春蚕2张产茧183.1斤,张蚕产茧91.5斤,总产值323.9元,比他81年1张春蚕产茧31斤,82年1.5张春蚕产茧3.6斤高3倍到30倍。陈泽英今年养蚕四次8张共产544.9斤,平均张产茧68.1斤,早秋蚕2张产茧144斤,张产72斤,中秋蚕1.5张产茧94斤张产62.7斤,比去年1.5张中秋蚕产茧30斤高2.1倍,全年总产比上年多244斤;  相似文献   

2.
湖南滨湖,秋蚕期中肠型脓病普遍发生,造成大幅度减产.如澧县澹阳蚕桑大队824亩桑园,年产茧600-700担.春蚕较稳定,平均张产茧75斤左右,秋蚕中肠型脓病严重,一般张产茧20-30斤.1982年着重消毒防病,蚕前消毒2次:先用石灰浆淋洗,再用漂白粉1%有效氯喷射.蚕期不断新鲜石  相似文献   

3.
一、“技术模式”试验的目的和要求蚕桑生产承包到户后,集体蚕室拆卖一空,技术骨干队伍也随之自行解体,大多数农户利用民房养蚕,住房兼蚕室,既不科学,也不配套,消毒防病更是难以凑效,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村庄养蚕户一家紧挨一家,千家百户,星罗棋布,年复一年,全村大环境病毒病菌严重扩散,尽管强调一家一户的蚕室蚕具消毒,蚕儿仍然处于大环境病毒病菌的包围之中,蚕病有增无减,张产茧低而不稳。1985年中秋蚕期,抽查了10个村439户,其中专室饲养只有4户,  相似文献   

4.
淳安县是浙江省八个重点蚕区之一,秋蚕生产在全年的蚕桑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纵观全县17年(1980~1996)的生产实绩,秋蚕饲养量占全年总量的52.5%,蚕茧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5.6%,种茧比数相差6.9个百分点,春蚕平均张产茧为38.6公斤,均比早、中、晚秋蚕高出10公斤以上.可见养好秋蚕,提高秋蚕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蚕农的经济效益和蚕桑生产的发展与稳定.在茧丝绸市场不够景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时期,我们认为改革原有的秋蚕布局,是目前养好秋蚕、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茧丝  相似文献   

5.
<正> 病害蔓延、温湿激变、农药中毒和叶质老化是影响秋茧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秋茧质量,这已成为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近两年来,我县在提高秋茧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调整养蚕布局,选用优良品种1986年,我县调整了夏秋蚕饲养布局,实行了“三秋改两秋”,提出了养足中秋蚕,适养晚秋蚕的思路,并提前中秋蚕出库时间,秋茧张单产由原来的15公斤,增加到25公斤左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这种养蚕布局虽然对提高张产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已不能适应提高秋茧质量的要求。为此,我县从1991年起对养蚕布局和品种结构再次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 海门县新余乡幸福村是个不满千人的小村,现有耕地729亩,其中桑园328.07亩,占45%,农户286户,包桑养蚕的209户,占73%。1987年养蚕403.5张,产茧14350公斤,平均张产茧35.6公斤,亩产茧43.7公斤,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个村在蚕桑生产管理上的主要方法是:一、全村桑园培管与粮田管理一起抓。开排水沟、治虫、施肥、除草等工作全村统  相似文献   

7.
浙江是全国蚕茧主要产区之一,最高的1931年产茧136万担,后因日寇的入侵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蚕桑生产奄奄一息,1949年下降到21万担,亩桑产茧仅16斤,张产茧春为24斤,秋19.7斤,蚕病严重发生,损失巨大。新中国建立以来,组织小蚕共育,推广蚕桑技术,提高蚕种质量,贯彻预防为主开展消毒防病,使大面积的蚕病流行逐渐  相似文献   

8.
<正> 古堰乡黄荆坝村六组养蚕能手谭泽秀,今年蚕桑总收入1440.44元,其中养蚕3张,产茧217斤,收入347.94元,育桑苗一万株,收入400元,为社员共育了小蚕29张,收入282元,平均张产茧一般达60斤左右,比全乡平均张产41.4斤高出50%,由她共育的小蚕,次次都是苗全蚕壮,发育快、长势好,很受社员欢迎,找她共育小蚕的人也一次比一次多。她介绍搞好共育的体会是:处事公道,取信于人;单收单喂,适期分蚕;严格消毒,坚持防病;精选桑叶,适温细喂。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正> 安康县恒口区重视科学养蚕,蚕桑生产稳步发展。1986年春蚕发种4509张,产蚕茧160.5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9%和3.5%,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春蚕茧增产的措施有五:一是四月上旬,全区十二个乡(镇)设了29个技术培训点,使2730多名蚕农受到培训,并发放《蚕桑实用技术》手册2000多本。二是提前购回大量蚕药,对蚕室蚕具进行了认真消毒,使蚕病为害减轻。铁星乡养蚕912张,比去年增加12张,平均张产茧38.1公斤,提高了4.2公斤。三是适时分期分批发种。四是提倡了小蚕共育,仅大同乡双椿村陈玉全一户,就为附近八个乡的106户蚕农共育小蚕74.5张。五是各级都落实了承包责任制,联系总产、质量和成本计资,不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搞好蚕桑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养蚕经济效益,今秋我站在安康县河南乡开展了秋蚕消毒防病技术承包试点,在各级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河南乡的秋蚕总产、张产和产值三增加的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1.
<正> 1986~1987年,我们在沿口乡居子忠等12户开展了大蚕期蚕台无覆盖二回育的试验,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在全乡逐步推广该项技术。全乡饲养小蚕除使用蚕匾、蚕菲外,90%的蚕户大蚕期均使用蚕台饲养,4龄蚕上蚕台,只覆盖蚕用薄膜3天左右,5龄起蚕上蚕台均不覆盖,不仅提高了养蚕工效,节省了蚕具投资,而且蚕作安全,蚕茧稳产。1988~1991年,全乡共养蚕27416张,平均张产茧37.8公斤,比全县同期平均张产茧30.4公斤,提高7.4公斤,比该乡推广此项技术前三年平均张产茧35.1公斤,提高2.7公斤。经多点调查,蚕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场内生产的蚕种和原蚕区收茧回场制的蚕种日趋供不应求,农村原蚕区就地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但就地制种中集体大呼隆形式,后期制种与地方村组和养蚕户的利益关系不大,因而操作粗放,公斤茧制种量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原蚕区就地“组合制种”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形式利用集体房屋和部分蚕农的蚕室,几个蚕户组成一个制种组合,根据各户的种茧等级下达各小组制种指标,实行包干制种,超奖减赔。收茧后由种场、村、组和蚕农共同管理,养蚕户包干制种,后期经济责任明  相似文献   

13.
秋蚕期局部发生蚕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柳丽萍 《中国蚕业》2003,24(2):51-51
中秋蚕是全年仅次于春蚕的一个重要蚕期,由于该期蚕比重大.蚕种饲养量为春蚕的90%左右,因而对于广大蚕农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2年中秋期在传统蚕桑老区湖州城区妙西镇避村发生蚕病.在生产上造成一定的损失。该镇中秋蚕8月28日发种,共发秋丰×白玉蚕种1350张,平均张产茧仅21kg。主要原因是5龄后期,避村周围发生血液型脓病所致。  相似文献   

14.
<正> 史家院乡庞家院村重视春蚕生产,40张蚕产茧2662.7斤,产量一季超去年全年,成为乐寺河区产茧最多的村。这个村前几年就开始栽桑养蚕,有一定的桑树基础。分散养蚕后,由于大部分群众的养蚕技术不过关,蚕病为害逐年加重,去年全村养蚕99张,产茧2655斤,平均张产只有26.8斤。他们吸取了这一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地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使蚕茧连年减产。张平均产量下降,以靖西县为例,1990年养蚕100张,产茧3363.4公斤,平均27.6公斤/张。1991年,养蚕1360张,产茧29240公斤,平均张产茧21.5公斤。1992年养蚕739张,产茧56645公斤,平均张产茧7.57公斤。三年来连续张产茧量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6%,一些蚕农说:“我们每批蚕都进行消毒添药的,但到了五龄后期还是发病死了。真是没有办法。”据笔者先后到田阳、百色、靖西等地调查,农村养蚕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蚕  相似文献   

16.
张梅芬  赵晔 《江苏蚕业》1998,20(2):37-39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逐步调整,以及夏蚕、早秋蚕饲养量的减少,从1988年开始,宜兴市中秋蚕饲养量与春蚕种不相上下,成为全年蚕茧生产的重头。因此,其产茧量的高低和蚕茧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全年的蚕茧产量与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宜兴市中秋蚕茧产量低而且质量不稳定。从全市的张产茧看,从1988年到1997年,中秋平均张产茧只有30.4公斤,比春蚕平均张产39.8公斤低9.4  相似文献   

17.
蚕桑生产是泰兴市农村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是蚕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近三年泰兴市中秋蚕连续低产,平均张产20~28公斤,相当一部分蚕农中秋茧产量极低甚至颗粒无收.2006年虽然中秋蚕近400张蚕种遭受不同程度损失,由于采取多种减灾措施,并补发二秋蚕种810张,结果增收近80万元,做到了灾害之年效益不减.  相似文献   

18.
鲁建根 《四川蚕业》2005,33(1):53-53
淳安县唐村镇五星村分五个自然村,共有377户,1140余人。其中养蚕户160户,现拥有桑园面积465亩(1亩≈667m^2,下同),户均桑园2.9亩。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始终把做强做大蚕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当作一件大事抓,积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2004年全村年饲养蚕种862.25张,产茧38033kg,产值743043元,张产44k,亩产茧136kg,亩产值1598元,  相似文献   

19.
睢宁县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的养蚕方式,除部分蚕农小蚕期进行联户共育外,绝大部分养蚕户都是分户饲养。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致使农村蚕区蚕病病原普遍扩散。特别是近年来,蚕病危害逐年加重,夏秋蚕期经常暴发脓病及僵病。2003年中秋蚕睢宁县大面积暴发蝇蛆病,平均张产茧不足20kg;2005年中秋蚕临近上蔟前大面积暴发脓病,全县平均张产茧20余kg;2007年晚秋蚕,全县大面积暴发僵病;  相似文献   

20.
<正> 江苏省蚕桑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7月14~15日在无锡召开,29位理事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始时朱竹雯理事长就当前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问题讲了话。副理事长、省丝绸总公司蚕桑生产部副经理钱振钧同志通报了我省上半年的蚕桑生产情况,今年春期发种122万张,生产蚕茧4.805万吨,均比上年同期增长24.1%;张产茧39.35公斤,比上年同期降低1公斤,但比常年张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