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落叶松绶尺蠖的天敌共有22种.其中寄生性天敌16种;捕食性天敌4种;病原微生物2种。寄生性天敌在落叶松绶尺蠖的低密度区内的寄生率为5.0%;在中密度区内的寄生率为16.7%;在高密度区内的寄生率为21.0%。蚂蚁的捕食率为3.0%。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导致的死亡率在59.0%~75.0%,白僵菌引起的死亡率在30.0%左右。由于这些天敌的综合调控作用使落叶松绶尺蠖种群密度下降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但是,寄生性天敌昆虫作用缓慢,常常在落叶松绶尺蠖的中或低密度区内发挥作用,仅在一定水平上抑制害虫,当落叶松绶尺蠖的种群数量超过寄生性昆虫的调节能力时,主要是核型多角体病毒使该害虫的种群数量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从而控制了该害虫的猖獗危害。  相似文献   

2.
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利用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对落叶松绶尺蠖2、3、4龄幼虫进行了防治。使用浓度为103×107PIB/mL的防治效果: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3.53%;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67.51%。使用浓度为1.03×108PIB/mL的防治效果:2龄虫校正死亡率为90.81%;3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89.47%;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86.49%。同时证明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龄期越小其死亡率越高、致死时间越短.防治的最适虫龄以2或3龄幼虫为佳。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是一株对落叶松绶尺蠖幼虫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病毒。本文主要对多角体进行了镜扫描及超薄切片观察,对该病毒的致病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多角本大小为0.8-2.3μm,形状为三角形,四角至不规则形;病毒粒子为杆状,多粒包埋,大为小180-230×30nm。该病毒在自然界发病率为75%以上;室内用1.216×10^6PIB/mL-1.216×10^8PIB/mL;接毒试验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绶尺蠖(ZetheniarufescentariaMotshulsky)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是一株对落叶松绶尺蠖幼虫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病毒。本文主要对多角体进行了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观察,对该病毒的致病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多角体大小为0.8~2.3μm,形状为三角形、四角形至不规则形;病毒粒子为杆状、多粒包埋,大小为180~230×30um。该病毒在自然界发病率为75%以上;室内用1.26×106PIB/mL~1.216×108PIB/mL;接毒试验其校正死亡率1龄幼虫为74.83%~96.23%;2龄幼虫为65.96%~96.81%;3龄幼虫为61.72%~91.55%;4龄幼虫为55.73%~93.56%。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株毒力较强的病毒,用1.216×10^8PIB/mL的浓度感染1~4龄幼虫,其死亡率在91.55%~96.81%之间。本文主要介绍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测定,分别确定了ZrNPV浓度和幼虫死亡率,ZrNPV浓度和幼虫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受尽蠖的天敌共有22种,其中寄生性在敌16种;捕食性天敌4种;病原微生物2种。寄生性天敌在落叶松绶尽蠖的低密度区内的寄生率为5.0%,在中密度区内的寄生率为16.7%;在高密度区内的寄生率为21.0%。蚂蚁的捕食率为3.0%。由核型多角体病毒致的死亡率在59.0%~75.0%,白僵菌引起的死亡率在30.0%左右。由于这些天敌的综合调控作用使落叶松绶尽蠖种群密度下降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但是,寄  相似文献   

7.
旱壮秧培育的土壤肥力指标及苗床培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扬州市主要稻区旱壮秧培育的苗床土壤肥力指标,里下河稻区土壤孔隙度60%以上,容重1.0g/cm3以下,有机质3.0%左右,速效磷40mg/kg以上,速效钾160mg/kg以上。丘陵稻区土壤孔隙度60%,容重1.0g/cm3左右,有机质2.5~3.0%,速效磷50mg/kg以上,速效钾180mg/kg以上。高沙土稻区土壤孔隙度55~60%,容重1.0g/cm2左右,有机质2.0%以上,速效磷50mg/kg左右,速效钾150mg/kg。旱秧苗床以肥沃菜园地和高爽旱地为好;以施有机肥为主,采取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培肥技术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绶尺蠖发生期发生量测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在黑龙江省鸡西林区对落叶松绶尺蠖的发生期及发生量进行了预测。用期距法预测落叶松绶尺蠖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发生始盛期、盛期、盛末期,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通过对落叶松绶尺蠖有效积温的研究,求得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3)℃,卵期有效积温为(92.99±7.51)日度,预测卵期发生期同实际发生基本吻合。计算求得种群趋势指数值为0.1,预测下一世代种群发生数量同实际发生量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以来,落叶松缓尺蠖在鸡西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内连续发生,严重影响树林生长为此,进行了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剂防治最佳时间在7月10-13日、用5%林丹杀虫剂防治3-4龄幼虫试验,用药疸为7.5kg/hm^2防治面积2000hm^3,防治效果达93.5%;喷雾防治幼虫最佳时间在7月5日前后,用25%灭Ⅲ号胶悬剂防治3龄虫试验。用药量为150g/hm^2,防治效果达89.85%;喷粉防治成  相似文献   

10.
鄂东南棕红壤丘陵区冷浸田施用过氧化钙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氧化钙基施能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113.9 ̄184.2mV,减少土壤还原物质含量0.86 ̄0.96cmol/kg,减少活性还原物质含量0.23-0.83c mol/kg,提高根系活力31.2 ̄50.2μg/gfw·h;能使水稻增产3.3% ̄12.4%,增产幅度为早稻高于晚稻。  相似文献   

11.
伊藤厚丝叶蜂生物学及其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伊藤厚丝叶蜂生物学、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伊藤厚丝叶蜂在吉林省1年3代,以预蛹在落叶层下越冬。次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于6月上旬孵化,7月初可见成虫。第二代幼虫于7月末进入暴食期,第三代幼虫于8月下旬再次进入暴食期。9月中旬幼虫下树结茧于落叶层内开始越冬。该虫暴发危害期通常为2a,间隔周期为8~10a。人工模拟危害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一次性失叶,可影响3年材积生长,其中以第2年生长损失最大。受害当年,当失叶率为20%~30%时,落叶松表现出超补偿现象。如果针叶全部被食尽的话,第2年材积生长损失率最高可达65.6%。  相似文献   

12.
长白落叶松等几个树种冠幅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为对象,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其组成树种的单株木冠幅预测模型.因变量为单株木冠幅,自变量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比、竞争因子和林分密度.共测定了3 099株树木,全部参加了建模.最终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冷杉、红松、云杉、枫桦、水曲柳、色木、白桦和椴树9个树种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胸径和林分密度是所有树种中影响冠幅的重要因子;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在0.34~0.75之间;绝对误差在-0.000 114~0.054 m之间;相对误差在-0.054 43%~3.440%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360~0.510 m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在27.4%~37.4%之间.   相似文献   

1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内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固定标准木、定期采样和化学测定, 分析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内营养元素含量随冠向、冠层和生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叶的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冠向间有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冠层间叶的营养元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N、P、K由树冠底部到树冠顶部是逐渐增加的, Ca则是逐渐减小, Mg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方差分析表明林木不同冠层的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 Ca的含量则差异显著 树冠各层次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与树冠中部针叶的营养元素含量很接近, 建议进行营养元素概算以树冠中部的针叶为样品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的营养元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刚展叶的华北落叶松N、P、K、Mg含量很高, 展叶期明显下降, 之后随季节的变化逐渐下降, 落叶前期显著下降; Ca的含量随季节变化相反, 刚展叶含量很低, 随季节变化一直呈上升趋势, 落叶前达峰值 根据叶的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和变异规律, 确定的最佳采样时间为7、8月份  相似文献   

14.
调查100株落叶松,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越冬幼虫和早春第四龄幼虫在树冠上的垂直分布规律是:由下层向上层虫口密度逐渐变小;下层虫口密度通常为上层的2倍以上,最多可达3.2倍。在枝条上的水平分布规律是:当年生枝段上虫数最少,前一年枝段上虫数最多,前二年枝段上次之;前一年枝段上的虫数常为当年枝段上的3倍以上。据幼虫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了以下问题:①冬季或早春调查虫口密度时,顾及树冠形状,应用“加权法”原理在树冠的上、中、下层调查不同数量样枝,所得结果会更接近于实际;②样枝长度如过短(如:10cm、15cm),所得结果不应用于测报。  相似文献   

15.
妙峰山林场主要针叶林冠层特征及潜在火行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树冠火是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针叶林造成严重损害的森林火灾。了解针叶林冠层特征, 探究树冠火发生、蔓延机制, 估测潜在冠层火行为是预防和扑救树冠火的关键。方法本研究以妙峰山地区主要的针叶林, 油松林和侧柏林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灌木、草本和地表枯落物负荷量, 采用分段标准枝法对冠层可燃物负荷量进行了分层调查与测算, 研究冠层特征(冠层密度、冠层可燃物负荷量)的垂直分布规律; 并利用树冠火发生和蔓延模型以及火焰高度和强度模型, 按照树冠火类型划分标准, 研究针叶林树冠火发生的概率、类型和潜在火行为。结果油松林平均冠层密度为0.192kg/m3, 侧柏林为0.127kg/m3, 油松林冠层平均有效可燃物载量为1.21kg/m2, 侧柏林为0.619kg/m2; 油松林和侧柏林的下层(0~3m)垂直分布差异性较大, 油松林下层可燃物负荷量占整体负荷量10.5%, 而侧柏林则高达21.1%;在中等和高的燃烧情况下, 2种林分均表现出较高的潜在火行为指标, 油松林最高蔓延速度、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分别为:91m/min、45281kW/m、23m, 侧柏林为85m/min、19911kW/m、16m。结论冠层密度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随树高变化趋势相似; 林分树冠火发生概率和类型与林分冠层可燃物和冠层密度的垂直分布关系密切; 2种林分的连续型树冠火的潜在火行为估算指标具有蔓延速度快, 火焰强度大, 火焰高度高的特点, 一旦发生树冠火, 人为处置困难。   相似文献   

16.
迎春5号杨生长评价与经营密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迎春5号杨是牡丹江林区1992年从中国林科院引起的黑小杨混合系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该品种具有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抗性等优良特性,15年生林分平均胸径达30.1cm平均树高达20.1m,单株材积0.5149m^3,显著超过了小黑杨等参试品种,根据树冠面积与胸径相关关系选择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得到y=a+bx+cx^2+dx^3为最佳模型,以此编制迎春5号杨经营密度表。  相似文献   

17.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的枯叶分解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29年生的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中,用网袋法研究了枯叶的分解动态。通过1a的分解。水曲柳纯林枯叶质量损失率为66.0%;混交林为41.5%;落叶松纯林为25.7%。阶段质量损失率三种林分均是5月5月-7月5日最大。7月6日-9月5日次之。11月6日-第2年5月8日最低。经模拟研究表明,水曲柳纯林枯叶95%分解需2.8a;混交林需5.3a;落叶松纯林需10.0a。通过对枯叶养分含量的测定表明;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火地塘林区人工落叶松针叶日增重,及落叶松叶蜂幼虫的日食量,在建立针对重量生长及幼虫日食量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并演示了特定林分中特定种群为害时叶量的损失过程,结果表明,叶量损失率迅速增长的阶段处于幼虫的4~5龄期,即针叶重量生长的稳定期;由此给出了在不同虫龄期能够确定调查林中虫口密度是否达防治标准的叶量损失率指标值。同时还研究了落叶松叶蜂为害后,华北落叶松枝条生长量及材积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说明,当叶量损失率达50%以上时,枝条年生长减少6.12cm,胸径生长下降16.60%,1981~1992年4次暴发期共减少材积18.50m3/hm2,平均每暴发期净损失达4.625m3/hm2,严重年份损失高达6m3/hm2。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野外罩枝放养幼虫以及观察林间样树上幼虫一昼夜自然落粪数等方法对危害枣树的枣步曲幼虫的排粪量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应用排粪量来推算枣树上的虫口密度。结果表明 :枣步曲幼虫的排粪量与日平均气温及昼夜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但各龄幼虫间变化不大 ;枣步曲幼虫的排粪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呈几何级数增加 ;枣步曲幼虫在枣树上的分布比较均匀 ,各方位间无显著差 ;建立了以日平均气温和排粪量为自变量来推算出虫口密度的动态模型n =mF =m1 6849+0 81 42T  相似文献   

20.
湿地松粉蚧为害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林木被害状划分湿地松的受害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湿地松受害后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严重受害林分主梢、侧梢生长分别下降23.7%和25.8%,严重被害木树高,胸径、当年生地叶鲜重、材积生长分别下降26.8%、30.3%、47.6%和335%,对粉蚧侵入后连续5年的材积测定表明,第2年和第3年材积生长显著下降,第5年受害较轻,5年材积累计损失3.964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