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马铃薯‘荷兰15’原种一级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6种种植密度对马铃薯‘荷兰15’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858.4 kg和2 581.4 kg。其中,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3 97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4 540株/667 m2,与6 35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商品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3 970/667 m2,与4 540、6 350株/667 m2的商品薯产量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纯收入经济效益最高,为1 466.5元,比3 180、3 530、3 970、4 540和6 350株/667 m2分别增效549.6、354.3、266、166.5和278.6元。综合考虑,马铃薯‘荷兰1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该密度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荷兰15’一级种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马铃薯‘荷兰15’磷肥4种施用量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磷肥(P2O5)施用量,可以提高出苗率,增加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513.3 kg和2 254.5 kg,极显著高于不施磷肥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显著高于磷肥(P2O5)施用量12 kg/667 m2的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的经济效益最高,为2 965.9元,比不施磷、磷肥(P2O5)施用量4、12 kg/667 m2分别增效1 175.4、805.3和646.4元。综合考虑,承德中南部区域种植马铃薯‘荷兰15’,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最适宜。此水平磷肥(P2O5)施用量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3.
石薯4号是以彩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为母本、马铃薯品系D-2-5-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得到的鲜食型彩色马铃薯新品种。早熟,生育期约72 d(天);株高67 cm左右,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薯块长椭圆形,紫黑皮深紫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平均单株结薯数4.5个,块茎整齐,匍匐茎中等;薯块VC含量135.62 mg·kg-1,花青素含量1 559.4 mg·kg-1;商品薯率90%以上,每667 m2产量1 900 kg左右,田间对早疫病、晚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黑金刚,中抗黑痣病,适宜在河北省二季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天薯12号是以品系天97-8-98为母本,庄薯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从出苗至块茎成熟126 d( 天)
左右,属晚熟品种。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而紫。单株结薯4.1 个,平均单薯质量105 g,大中薯率87.4%。每667 m2
产量在1 500 kg 以上,适于甘肃天水、临夏、定西、平凉、陇南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马铃薯/玉米套作体系不同行比对马铃薯商品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筛选适宜与
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以4 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 和3∶2 两种马铃薯/玉米套
作 的行比,研究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商品性和总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极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单个商品
薯质量、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质量、商品薯率和商品薯质量占总薯质量的比率(商
品薯≥ 50 g)。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数量和单株块茎质量3∶2 行比套作极显著高于2∶2 行比套作,
单株商品薯数和商品薯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的差异随马铃薯品种而不同,单个商品薯质量和商品薯质量占
总薯质量的比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无显著差异。马铃薯生物产量(干质量和鲜质量)、块茎产量和商品薯
产量套作明显低于单作,2∶2 行比套作低于3∶2 行比套作。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中薯5 号
商品性较差,鄂薯5 号、米拉中等。套作总产值的高低并不总与马铃薯的商品性成正向关系。套作总产值
高于单作玉米产值,但与单作马铃薯产值相比存在品种及套作行比间的差异。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
比依次为:费乌瑞它3∶2 行比、中薯5 号3∶2 行比、米拉3∶2 行比、费乌瑞它2∶2 行比。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闽薯2号’是从‘金冠’ב389746.2’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株形直立,茎粗。平均单株块茎5个,商品薯率87.15%。薯块短椭圆形,薯皮浅黄色,薯肉浅黄色,芽眼浅。食用品质较好。块茎含干物质17.78%,蛋白质10.6%(干基),全钾2.43%(干基),维生素C 0.28 mg·g~(-1),还原糖5.6 mg·g~(-1)。生育期89 d,中抗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和早疫病,中感晚疫病。平均鲜薯产量30 019 kg·hm~(-2),适合南方冬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脱毒马铃薯‘冀张薯8号’冬种最佳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探索‘冀张薯8号’冬种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大其商品著率减少,不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冬种马铃薯‘冀张薯8号’栽培最佳密度为4 2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钾量和种植密度对保护地马铃薯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薯三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露地冬种马铃薯不同施钾量和栽培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A3B1处理(钾0.540kg/小区、株行距20cm×50cm)马铃薯产量最高、商品薯个数最多、商品薯最重、商品薯率最高。在一定范围内的栽培密度和施钾量与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呈正相关,与马铃薯的物候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临沂市机播条件下红玫瑰彩色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开展了机播马铃薯相同行距(90 cm)、不同株距(14、18、22、26 cm)的密度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红玫瑰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株高、茎粗、主茎数、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产量、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红玫瑰物候期无明显变化,株高、马铃薯晚疫病株数呈升高趋势,茎粗和主茎数呈降低趋势,商品薯率和商品薯产量呈下降趋势。以行距90 cm、株距22 cm密度下商品薯667 m~2产量最高,为2 129.25 kg,并且马铃薯晚疫病未见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以宣薯2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个灌水量,副区设3个施肥水平,研究了灌水量、施肥水平及其互作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马铃薯株高有显著影响,株高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中水、高水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低水;施肥水平对株高的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株高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先增大后降低。灌水量对马铃薯单株大薯数、单株大薯质量、单株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有显著影响,均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中水、高水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低水相比,中水、高水小区产量显著提高14.85%、19.01%,小区商品薯产量显著提高18.56%、23.39%;施肥水平对马铃薯产量性状及产量影响不显著,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随施肥水平增加而逐渐增加。综合来看,灌水量为中水、高水较适宜,从产量和节水节肥的角度考虑,该试验条件下中水低肥(灌水量1000 m3·hm-2,N、P2O5、K2O施用量为84、42、168 kg·hm-2)和高水中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新鲜玉米秸秆在南方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单薯质量、商品薯数量比率、薯长径和长短径比有显著影响,其中单薯质量和薯长径对鲜薯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通径系数分别达到258.5和88.7。黑膜下覆盖3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薯长径、长短径比、单薯质量、鲜薯产量和商品薯数量比率分别可达82.95 mm、1.62、0.153 kg、20528 kg·hm-2和42.0%,黑膜下覆盖6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分别可达82.91 mm、1.62、0.157 kg、19369 kg·hm-2和41.5%,而黑膜下覆盖9 cm厚整根秸秆处理的则分别为82.36 mm、1.60、0.146 kg、15102 kg·hm-2和32.5%。与膜下覆土栽培处理相比,黑膜下覆盖3 cm或6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薯长径、长短径比、单薯质量、鲜薯产量以及单薯质量≥100 g的商品薯的产出均无显著差异,仅商品薯数量比率显著降低,而黑膜下覆盖9 cm厚整根秸秆处理的鲜薯产量、商品薯数量比率以及单薯质量≥100 g的商品薯的产出均显著降低。可见,黑膜下覆盖3 cm或6 cm厚粉碎秸秆的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产表现与常规覆土栽培无明显差异,通过机械化进行膜下覆盖3~6 cm厚新鲜粉碎玉米秸秆的马铃薯覆盖栽培可实现冬种马铃薯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增加河北二季作区马铃薯品种的多样性,选取适合河北二季作区种植的早熟、特色马铃薯新品系,以黑金刚为对照,对参试马铃薯生长期、商品薯性状及产量等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品系S4-1-6每667 m~2商品薯产量2 132.28 kg,比对照增产12.23%,综合抗病性较强,薯块长椭圆形,紫黑皮紫肉;S6-1-1每667 m~2产量2 105.51 kg,比对照增产10.82%,综合抗病性强,薯形椭圆,红皮粉红肉。2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适宜做土豆泥、土豆饼,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为当地马铃薯种植增加了品系选择。  相似文献   

13.
研究几种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商品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商品有机肥为2 400 kg/hm~2时,施用巧农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6 280.6 kg,螯合"6+1"产量最低,为15 727.8 kg。不同商品有机肥与配方肥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商品有机肥螯合"6+1"与配方肥配施时,配方肥900 kg/hm~2与商品有机肥螯合"6+1"600 kg/hm~2配施的马铃薯产量与配方肥1 200 kg/hm~2处理、商品有机肥巧农与配方肥配施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均低于配方肥900 kg/hm~2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效果不显著。商品有机肥嘉施宝与配方肥配施时,配方肥600 kg/hm~2与商品有机肥嘉施宝1 200 kg/hm~2配施产量最高,比配方肥1 200 kg/hm~2处理的马铃薯产量高4 922.55 kg。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克服旱地垄作容易干旱的缺点,实现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商品薯率显著提高,平均每667 m2 产量较传统平作栽培提高500~1 000 kg,增收500~1 000 元。该技术已在山西地区示范推广近133.3 hm2(2 000 亩)。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红河州无霜期超过300天的地区,发挥光热条件充足的优势,利用冬闲田种植冬季马铃薯,在产量、价位、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2014年全州冬马铃薯种植面积13 334 hm~2,产鲜薯40万t,平均667 m~2产量2 000 kg,产值7 000元,总产值达14亿元。  相似文献   

16.
贵州荔波县脱毒马铃薯早熟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5个脱毒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CK)、‘界星2号’、‘大白花’、‘中薯3号’、‘黑美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界星2号’平均单产47591.5kg/hm2,比对照增产13.9%,商品薯率91.6%,均居第1位;‘中薯3号’平均单产45486.9kg/hm2,比对照增产8.8%,商品薯率84.1%,均居第2位。‘界星2号’、‘中薯3号’产量、商品薯率均较高,生育期适中,可作为荔波县早熟马铃薯主推品种。‘大白花’和‘黑美人’平均单产分别比对照减产16.1%、39.0%,且商品薯率均较低,分别为74.6%、61.4%,生育期偏长,不宜为荔波县早熟马铃薯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7.
《辣椒杂志》2021,19(2)
为研究遵辣9号的较佳种植密度,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种植密度对遵辣9号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加大,遵辣9号产量成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2 500株/667 m~2,此时鲜椒产量达1 471.85 kg/667 m~2,比CK 2 000株/667 m~2高5.7%,比处理3 000株/667 m~2高9.5%,比处理3 500株/667 m~2高13.17%,比处理4 000株/667 m~2高34.76%,比处理4 500株/667 m~2高44.98%。2 500株/667 m~2时,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为5 298元/667 m~2,减去投入成本后,纯收入最高为2 208元/667 m~2,纯收入产出投入比最高为1∶0.715。结果表明,2 500株/667 m~2是遵辣9号较佳的群体结构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贵州遵义县洪关乡实施脱毒马铃薯‘宣薯2号’不同栽培密度比较试验,探索遵义县西北部高海拔镇乡的种植适宜密度,挖掘其增产潜力。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宣薯2号’在遵义县海拔1 100~1 250 m地区,种植密度以4 500~6 000株/667 m2为宜,田间长势较好,增产效益明显,每667 m2产2 500 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华甜玉3号玉米鲜果穗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华甜玉3号在每667 m2种植3 000~4 000株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鲜果穗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从生育进程及穗部性状上看,华甜玉3号在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时,表现为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但穗部性状变差,果穗变短,秃尖变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出籽率、双穗率等明显降低;从鲜果穗产量上看,华甜玉3号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每667 m2鲜果穗产量最高,为1 158.40 kg。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华甜玉3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马铃薯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高产优质最佳的行株距,采用37 500和60 000株 ? hm-2两种密度,通过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分别设置4个和7个行株距比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光分布、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及块茎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比在低密度下为1.5、高密度下为2.5时,可提高茎叶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鲜薯产量及其淀粉、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而胞间CO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青薯9号’高产优质的行距/株距在37 500和60 000株 ? hm-2种植密度下,分别为63.3 cm /42.2 cm和64.6 cm /25.8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