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7个晚粳品种,用5种药剂浸种,4个催芽期的发芽试验表明,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次序为催芽时间>药剂处理>品种。药剂浸种影响以402最小,浸种灵次之,稻种清再次,使百克的影响最大。催芽3 d发芽率仅为65%,4 d迅速上升,5 d可达85%以上。药剂与品种互作的影响以浸种灵为最小,使百克最大,稻种清次之。药剂、品种与催芽时间的互作趋势相仿,以3 d的影响最大,随时间延长差异缩小。使百克浸种对发芽势有显著抑制作用,以选用402、稻种清或浸种灵为妥,催芽时间以4 d以上为好。  相似文献   

2.
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病害是发生在苏南地区晚粳稻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为探求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将12%氟啶·戊·杀螟可分散粉剂设置5个稀释倍数,对3个本地栽培晚粳品种进行浸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浓度范围内,稀释倍数越低即浓度越高,对浸种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影响越大,对幼苗生长延缓越重。不同稀释倍数3个品种平均发芽势、发芽率之间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 000倍、800倍、600倍、400倍液浸种比清水浸种(CK)平均发芽势分别降低4.8个、9.5个、13.8个、19.5个百分点,平均发芽率分别降低2.4个、5.9个、10.1个、16.3个百分点,药剂浸种对发芽势的影响大于发芽率。各晚粳稻品种生产上可用1 000倍液浸种。稀释倍数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较为明显,晚粳稻品种间对该浸种药剂不同浓度的敏感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发芽试验方法,比较了菌虫清、恶线清、扑生畏、盟歼、种舒净、稻种清、保鲜克等7种浸种药剂对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虫清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最好。浸种药剂对种子发芽的敏感时期应在催芽后24-48小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东北粳稻种子发芽的适宜条件,以黑龙江地区4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浸种时间和浸种温度对粳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浸种温度和浸种时间对粳稻品种发芽率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浸种水温为25℃时,粳稻品种发芽率最高,且浸种48h后的发芽效果较好。同时,研究还表明,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明显,除在25℃和35℃浸种时4个品种之间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种子发芽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杂交粳稻浸种催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粳稻在浸种催芽中存在着种子本身的质量、药剂种类、浸种浓度、浸种时间及方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确保种子在浸种催芽时的发芽势、发芽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发芽试验的方法,比较了菌虫清、恶线清、扑生畏、盟歼、种舒净、稻种清、保鲜克等7种浸种药剂对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虫清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最好。浸种药剂对种子发芽的敏感时期应在催芽后第2d,3d以后各种药剂对种子发芽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其种子发芽率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水稻恶苗病防治新药剂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3%戊唑醇和25%氰烯菌酯1 500,2 000和3 000倍液浸种,以及423%甲霜·种菌唑按每1 kg干种子拌4 mL剂量,分别于浸种前7 d和清水浸种沥干后拌种,预防早稻或常规晚粳稻恶苗病的效果可达到89%以上,与对照药剂25%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效果相近;药剂处理防治早稻恶苗病的效果比常规晚粳稻突出,而防治常规晚粳稻恶苗病则是浓度高则效果好。各处理下,早稻种子发芽率低于对照药剂咪鲜胺,与清水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对常规晚粳稻则差异不明显;出苗数显示,处理、对照药剂和清水对照接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药剂浸种对茄子种子发芽的影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Na Cl、Mg SO4、Ca Cl2和KNO3溶液浸种对多美佳茄子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各浓度的药剂浸种均对茄子种子发芽有促进的作用,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均明显增加,平均发芽天数减少。[结论]以20 g/L KNO3处理效果最为明显,茄子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75.27%、93.83%和64.23,平均发芽天数为4.00 d。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门提醒消费浸种应注意四个方面:一、选择药剂的剂型。浸种用的是药剂稀释液,所用药一定要溶于水,不能用粉剂浸种。二、准确配制药液。浸种所用的药剂浓度是根据种子重量计算的,一般按照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或制剂量计算。三、掌握浸种时间,药剂浸种有一定的时间要求,时间过长会产生危害,过短则达不到消毒的目的。浸过的种子要冲洗和晾晒,对药剂忍受力差的种子在浸过后,应按要求用清水冲洗,以免发生药害。四、药液面高出种子。药液要高出种子16厘米以上,以免种子吸收膨胀后露出药面,降低浸种效果。种子放人药液中要充分搅拌,使种子与药液充分接触。  相似文献   

10.
药剂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们对不同浓度药剂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浸种灵(二硫氢基甲烷)使用厂家推荐浓度对水稻种子发芽影响不大,浓度过大对水稻发芽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补骨脂种子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3种药剂(ABT生根粉、赤霉素、ABT生根粉和赤霉素混合液)浸种对补骨脂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药剂浸种的作用下,补骨脂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随药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在浓度为20mg/L赤霉素,30mg/LABT生根粉浸种,30mg/LABT生根粉和15mg/L赤霉素混合药剂浸种,对补骨脂种子萌发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1、注意选择药剂和剂型浸种时所用的药剂一定要溶解于水,不能用粉剂浸种,因为粉剂不溶解于水,药剂浮于水面或下沉,种子或苗木粘药不匀,达不到浸种灭菌的效果。目前溶解于水的药剂加工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水剂乳剂和胶悬剂。2、准确配制药液浸种所用的药剂浓度不是根据种子的重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5种浸种药剂(蒸馏水,0.1%水杨酸,0.01%赤霉素,0.1%硝酸钾,0.3%过氧化氢),5个浸泡时间(0,2,6,12,24 h)以及5种NaCl浓度(0,20,40,60,80 mmol·L-1)对龙葵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药剂和NaCl浓度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浸种时间对发芽率无影响(P>0.05),影响次序为浸种药剂=NaCl浓度>浸种时间。单因素NaCl试验(NaCl浓度分别为0,20,40,60,80,100,120mmol·L-1)结果表明,发芽率随NaCl浓度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P>0.05);复萌试验结果显示,龙葵种子能在NaCl溶液中保持活力,复萌率随NaCl浓度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P<0.05),不同NaCl浓度处理间总发芽率无显著差异(P>0.05);龙葵种子耐盐半致死浓度介于40~60 mmol·L-1之间,耐盐极限浓度介于60~80 mmol.L-1之间。  相似文献   

14.
单季晚粳稻生产过程中浸种催芽是首要环节。近几年一些粮农因浸种催芽操作技术不规范,导致种子不发芽或发芽率低、成秧率差等现象常有发生,既影响种植面积又延误播种适期,最终造成减产。为此本文就有关操作技术规程介绍如下。1药剂浸种药剂浸种是防治水稻恶苗病、条纹叶枯病最经济、简易、有效的措施。提倡浸种前晒种3~5h,能有效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在操作中应掌握以下技术环节:①种子量与药量对口;②药液浓度达标;③浸种时间充足。如用稻种清(18%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3g配浸稻种5kg,加水6~7kg。配药液要求先将药粉与清水搅匀,后放入…  相似文献   

15.
李鲜花  张颖  罗彩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44-11045
[目的]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育苗成本。[方法]以樟子松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药剂浸种对樟子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过氧化氢处理以0.6%的浓度效果最好,发芽率为50.3%;聚乙二醇处理中,20%的浓度效果最佳,发芽率为47.0%;98%浓硫酸处理从15min效果最佳,发芽率为46.7%;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樟子松种子发芽率均有明显影响,当处理浓度为0.010%时,发芽率最高,为56.7%。[结论]浓度适宜的过氧化氢、聚乙二醇、赤霉素及浸种时间适宜的浓硫酸均能提高樟子松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水稻药剂浸种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广大农户的水稻浸种安全,我们对市植保站推广应用的药剂配方及种子公司推广的水稻主体品种,进行了室内药剂浸种试验,比较不同药剂不同配方对水稻发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单季晚粳(籼)稻的生产已成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角。单季晚粳稻生产过程中浸种催芽是首要环节,近几年一些粮农因浸种催芽操作技术不规范,导致种子不发芽或发芽率低、成秧率差等现象常有发生,既影响种植面积又延误播种适期,最终造成减产。为此本  相似文献   

18.
周宇杰  徐越坚  徐铁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38-1039,1041
[目的]确定对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安全性较高的浸种药剂及浓度,从而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方法]以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甬优9号、甬优12号和甬优538号为供试品种,分别采用常规浸种浓度和高浓度4种浸种药剂处理种子,研究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化。[结果]用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和1.67吕/L、1.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2.22和4.00g/L浸种安全性最高,对甬优9号、甬优12号及甬优538号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明显抑制作用;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2.00g/L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3.33g/L常规浓度浸种时对杂交晚稻种子比较安全。但是,在相同条件下,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对药剂的敏感程度有差异,甬优9号耐药,甬优12号次之,甬优538号最敏感。[结论]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的浸种药剂在安全性方面首选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而常规浸种浓度的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9.
咪鲜胺等药剂浸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预防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浓度咪鲜胺和氰烯菌酯对种子浸种,进行预防水稻恶苗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氰烯菌酯浸种对水稻恶苗病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氰烯菌酯防效优于咪鲜胺,其安全性好,对稻种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对发芽势均有一定的影响,氰烯菌酯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晚粳稻产量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以及千粒重来提高产量。除了产量的提高之外,稻米品质也成为了晚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现在的育种工作已经将米质作为重要育种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近20 a通过审定的晚粳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性状变化,以期为浙江省的粳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