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正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这类新型的犯罪案件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诈骗案件,公安机关在办理这类案件时,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破获案件、挽回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对此,公安机关在积极地提高研判能力、丰富办案经验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模式、新战法。如何进一步创新警务作战机制,优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  相似文献   

2.
裴雷 《森林公安》2003,(3):27-29
在我国,经济合同的运作是健康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频繁的经济合同运作中,也发生着不法分子混迹其间,以各种手段进行诈骗的情况。在某些地区和方面,诈骗性合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大公害,其严重性从以下案例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数据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公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犯罪形势也随着社会的动态化演进出现一些新特点,以电信网络犯罪为代表的非接触性犯罪发案量占比急速上升,传统刑侦手段的效能在逐渐下降。同时,我国刑侦部门也经历了情报导侦、合成作战、大数据侦查等技战法不断升级的发展阶段,应对新型犯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仍存在着专业人才不足、理论研究薄弱等短板。  相似文献   

4.
文章拟就利用木材购销合同诈骗犯罪的成因,特点、防范措施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森林公安侦办电信诈骗案件,在刑侦、技侦、网安、情报合成作战共享专业资源立体化侦查上较匮乏,侦查员需主动经营,加强传统侦查取证的有效运用。一、要利用"受害人使用的电子介质"开展勘验检查、固定电子数据信息电信诈骗犯罪没有传统刑事案件所谓的"可视性"实体犯罪现场,  相似文献   

6.
《湖南林业》2008,(12):25-25
手机上明明显示是亲友或是政府公务类的呼入号码,手机用户却不知不觉走入犯罪分子设计的诈骗圈套之中。日前,上海警方发现数起利用电话主叫“任意显号”功能,冒用特定身份从事手机诈骗的犯罪活动。警方提示,此类犯罪手段极具迷惑性,使被叫方不能通过显号正确判断来电方的真实身份,手机用户需格外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7.
跨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所具有的低风险、高收益等特性,使得职业化犯罪团伙涉足跨境野生动物犯罪。跨境野生动物犯罪,不但加剧大量珍稀野生物种濒临灭绝,危及生态环境安全,而且还破坏国家的边境管理、海关监管、金融监管等制度,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跨境野生动物犯罪团伙,要完善国内不同执法机构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从国家层面推动与周边国家(地区)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8.
一、非法走私、贩卖国家珍稀野生动植物犯罪的特征 (一)此类犯罪侵犯的客体特殊,是行为犯,惩戒性强 非法走私、贩卖国家珍贵野生动植物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的日渐普及,银行卡诈骗案件逐渐增多,给持卡人和银行带来损失。为此,本文分析了银行卡诈骗的常见方法与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德宏州境内1988年2月~2008年8月共查获涉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案件179起,导致犯罪的原因包括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价值因素、经济利润因素和当地群众对野生动物法律地位淡薄因素等.目前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正向高利润、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且具有隐蔽性、反侦查的梯队“接力”等规律特点.提出了加强培训,增强森警战斗力;多警种联合作战,强化作战能力;争取境外警方的协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据英国环境食品农村事务部2006年10月18日消息,为旨在本国、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打击野生生物走私贸易,英国于10月18日在爱丁堡成立了“国家野生生物犯罪对策部(NWCU)”。这是英国首次尝试性地成立的机构,在野生生物犯罪对策领域,即使全世界也是独此一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个罪的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深受学术界行为犯理论研究的影响。个罪中行为犯的既遂与未遂形态、行为特点、起刑点等问题的分析探讨,可以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中行为犯的罪与非罪界定,从司法实践角度明确统一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经济诈骗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其中利用合同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诈骗案件中的主要犯罪形式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合同诈骗犯罪活动,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序进行,是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合同诈骗犯罪的表现特点   合同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或经济组织和直接责任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它有三个表现特点:   1.智能性——利用合同诈骗犯罪的嫌疑人一般阅历丰富,老谋深算,具有较强的自…  相似文献   

14.
<正>一、网络贩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罪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一些富豪显贵为了炫耀食用、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以及不少年轻人为猎奇、追求"宠物热"而饲养"另类宠物",催生了中国庞大的网络贩卖野生动物市场。早在2008年11月,淘宝网宣布,受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委托,建立全球首个"反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网络基地,但有网友发现,该网站居然为野生候鸟交易大开方便之门,在首页推荐野生候鸟交易。可见,如何打击和防范网络贩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罪,远远没有只是建立起一个网络基地,喊一句"保护野生动物"口号这么简单。(一)网络贩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初,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地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经过近4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9·14"特大团伙诈骗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捕获归案.  相似文献   

16.
吴宁 《森林公安》2001,(6):22-23
无意识问题,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事实上,大量的司法实践证明,作为意识的补充和辅助成分,无意识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里所指的"无意识",是指未被清晰意识到的意识活动,它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以不为个体觉察到的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犯罪动机,是指在犯罪行为进行过程中或进行后一段时间内,犯罪主体未曾或未能清楚地意识到的犯罪动机.一般说来,故意犯罪都有明显的犯罪动机(过失犯罪除外),犯罪者清楚地了解是什么促使他犯罪,他要满足何种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尽管个人在进行犯罪活动时,作为活动动机的对象总是这样那样地被感知或被想像着,也是被意识到的,但作为动机及其产生过程、原因或可能导致的结果,却并非总是清晰地被意识到的.未被意识到的动机仍可在活动中通过与活动目的一起达到对行为的调节.因此,无意识的犯罪动机,并不是指没有犯罪动机,而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犯罪者本人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或模糊难辨的,推动他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成因.根据诱发原因的不同,无意识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毁林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不同的定性结果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不同。村民小组长为了本组集体利益而实施的毁林犯罪,林业执法实践中有的按小组长个人犯罪处罚,有的则以单位犯罪论处。为了执法的准确与公正,本文从村民小组的法律地位和相关法律适用等方面,分析了村民小组在毁林犯罪中的单位犯罪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初,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地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经过近4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9·14”特大团伙诈骗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捕获归案。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森林公安机关是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兼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专门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涉林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打击涉林犯罪有效对策,为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