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环境问题的逐渐严峻,使得草原碳汇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草原碳汇单一的管理机制不再符合社会需求,社会力量的参与迫在眉睫。文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访谈、调研获得数据,运用协同管理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内蒙古地区调查的内蒙古草原碳汇协同管理网络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内蒙古草原碳汇协同管理活动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相互之间隐含的关系分布特点和规律,并对促进网络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我国草原碳汇协同管理效率提出相应的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发现:1)草原碳汇协同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元素,不仅在网络中拥有重要地位且承担着网络大部分的信息传递以及交流。2)整个网络的连通性较弱。3)网络凝聚度弱。 相似文献
3.
4.
大学一年级(大一)是大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学习阶段.大一各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能够较好体现其学习效果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状况.据此,对大一学生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性别、课程类型、学习能力、任职与社团活动4个方面对大一学生成绩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大一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学生整体成绩会有一定的下滑.相较于男生,女生的成绩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相对于文科类的课程,大学中较难学习的为理工科类课程,和高中知识差别较大,大一学生应更注重在这类课程中的精力投入.适度的班级任职和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自尊心,帮助成绩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游客体验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如何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的重要问题。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案例,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总结了关中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主要可开发内容,分析了关中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系统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产品开发模式和区域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实证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由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协同构成的系统工程,转型模式复杂多样。不同的转型模式会直接影响城市转型效果,因此对转型模式的选择以及其合理性进行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文中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将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研究中,并以鄂尔多斯为例,评价其转型模式与转型效果,以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研究通过构建鄂尔多斯自然发展模式、农牧业重点、工业重点、第三产业重点、环境保护和循环协调共六种转型模式,最终确认循环协调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去自然资源化,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耦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2):64-70
通过构建农户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别基于群组前沿面和共同前沿面下的DEA模型测算样本村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试图从实证角度探讨分析西安市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在发展特色农业上的效率差异。结果显示: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经营模式的大多数农户都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而专业市场带动型和传统生产型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偏低;西安市农户整体生产效率偏低,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资源配置能力最佳的组织形式;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方式因不同经营模式而异,规模效率的提高需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或者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8.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和"耕地转换数量"计算模型对辽宁省1997-2007年间耕地资源转换数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5年耕地转换数量变化进行了预测,据此提出了耕地合理利用和有效利用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工业大发展以来,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转换数量只有1997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为负值,其余年份都为正值,说明耕地转换它用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预测未来耕地转换数量始终为正值,说明未来辽宁的经济建设与耕地矛盾趋于平缓,科技进步以及生态建设的完善是减轻耕地压力,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浑善达克沙地东段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沙漠化危害特点,因地制宜地营建农防林与牧防林相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沙漠化治理与沙产业开发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6667hm2。防护体系建立后,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维护了首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的认识,是进行科学资源区划的前提。而对于旅游资源分异特征的把握,有赖于对旅游资源一般空间分异模式或规律的认识。文中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模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汉中市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着重探讨了其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异特征,包括环境适应分异、区位影响分异、梯度分异等方面,并对汉中市旅游资源作了区划尝试。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可持续农业开发模式研究——以陕西黄土高原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11(2):9-14
本文阐述了中国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南养农业、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等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持续农业开发的原则、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持续农业发展3种模式和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生态以及建设用地三方面入手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RS和GIS技术及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方法建立各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采用"三维魔方"矩阵组合法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基于网格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空间表达。以山西省汾阳市为例,对所建立的模型与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土地划分为生态林业用地区、生态农业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建设区5个区域,占地面积分别为345.26、219.50、396.52、80.52、136.68 km~2,占全市比例为29.3%、18.6%、33.7%、6.8%、11.6%。结果与该县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户离散是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空废化”和“空壳化”等为典型的“农村病”的根源,对共同富裕带来极大不利影响。文中在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农户分离有5类因素。通过对宝鸡市临邮、凤翔、扶风三县的实地调查,获得了27个乡镇、46个村981户农村家庭包括拉力指标、推力指标、离散指标和个性指标在内的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材料。基于农户家庭离散指数模型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家庭分离的差异、农村阶层的变化以及返乡障碍。结果表明:农村分离是一个多尺度复合、多因素驱动、多主体差异化的响应过程,农村居民的分离将导致农村社会的异化,加剧农村两极分化,并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正反馈过程。文中讨论提出了离散的类反渗透机制,指出要有效解决农村分离问题,必须从从动因、意向、障碍和行动能力多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维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理解,以延安市宝塔区1997年和200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分维模型对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定量计算了延安市宝塔区1997年和2002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从而阐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1)1997~2002年,林地、草地、园地、居工和道路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减少。2)1997年和2002年宝塔区的分形维排列顺序分别为:水体>道路>未利用>草地>耕地>园地>林地>居工;水体>道路>未利用>园地>草地>林地>耕地>居工。3)1997年和2002年宝塔区的稳定性指数排列顺序分别为水体>居工>道路>林地>园地>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水体>居工>耕地>林地>道路>草地>未利用地>园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影响的日益扩大,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加剧,品牌化成为旅游目的地获取优势的有力工具,但有关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研究欠缺.文中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价值构成维度包括区域形象、目的地品牌知名度、目的地品牌形象、目的地感知质量和目的地品牌忠诚.同时,这些维度不是并列的,存在着特定的路径关系.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管理可以从其构成维度人手,通过强化构成维度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干旱、大风、沙尘暴、洪水、泥石流以及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 ,严重地影响到盆地的生态安全。在RS、GIS及 GPS等技术支持下 ,研究各自然灾害的孕灾机理及过程 ,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及预警系统 ,对于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Landsat5/TM遥感数据和DEM数据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反演,并对气温参数进行了高程、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地形因子的订正,更为精细地表达局地温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运用ERDAS的空间建模工具,反演得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分布图。结果表明,此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延河流域土壤的相对干旱状况,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充分考虑地形因子影响的监测土壤水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休耕补偿作为一种促进耕地保护的政策,就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言,需将补偿重点落到真正以耕地作为生计来源的农户上。文中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河北省平乡县不同生计来源农户的休耕(休耕的)机会成本,并构建了劳动力转移补偿模式。结果表明:1)农业劳动力休耕的机会成本为443. 2元/亩;非农劳动力休耕的机会成本为231. 4元/亩; 2)在劳动力转移补偿模式中,假定休耕面积不变,预计未来十年间农业劳动力的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739. 1万元下降至124. 7万元,非农劳动力的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794. 5万元增加到1115. 2万元,休耕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1533. 5万元下降至1239. 9万元; 3)当前的休耕补偿不仅未能着重补贴到农业劳动力上,且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得休耕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旱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对雨养农业区农户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加剧,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减少旱灾造成损失、减轻旱灾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前人灾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旱灾适应性的评价思路,构建了农业旱灾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大同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入户访谈等基础上,基于县和乡镇不同评价单元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有效改善水利设施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农业旱灾适应性。最后,基于对大同县的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和适应策略的实证分析,从环境演变与应对策略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出农业旱灾适应模式,即传统适应模式、当前适应模式和未来优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