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2.
闭合循环养殖车间HACCP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产养殖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探讨了在闭合循环集约化水产养殖车间建立HACCP管理体系的可能性。通过对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分析,HACCP小组用关键控制点(CCP)判断树的方法,确定了该养殖车间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在生产中严格执行。实践结果表明,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车间建立HACCP体系是确实可行的,不仅可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饲养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非正常死亡,同时保证了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为闭合循环水产养殖车间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闭合循环养殖车间HACCP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产养殖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探讨了在闭合循环集约化水产养殖车间建立HACCP管理体系的可能性。通过对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分析,HACCP小组用关键控制点(CCP)判断树的方法,确定了该养殖车间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在生产中严格执行。实践结果表明,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车间建立HACCP体系是确实可行的,不仅可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饲养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非正常死亡,同时保证了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为闭合循环水产养殖车间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高体革鯻的遗传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高体革鯻线粒体DNA 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PCR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其中16SrRNA基因片段的大小为791 bp,碱基A、T、G、C的含量分别为31.6%、21.4%、20.4%和26.7%;COI基因片段的大小为631 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7.7%、23.6%、29.8%和18.9%。在这2个基因片段中,GC含量均低于AT含量,AT/GC分别为1.13和1.05。[结论]通过对高体革鯻16S rRNA和COI2个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种内变异比较低,在3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样,COI基因片段也完全一样,说明高体革鯻的这2个基因都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5.
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高体革鯻养殖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半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体重为50~100 g的高体革鯻苗种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密度组:低密度组100尾/m3(5 kg/m3)、中密度组260尾/m3(13 kg/m3)和高密度组360尾/m3(18 kg/m3)。研究表明:各密度组中试验鱼的生长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大小变动系数和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对试验鱼的生理指标分析表明,试验初期,密度对试验鱼血清中的皮质醇、补体C3、谷草转氨酶(ALT)和谷丙转氨酶(AST)有显著影响;试验结束时,3个密度组试验鱼血清中的皮质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没有明显差异。综合对检测指标的结果分析,认为本试验条件下,体重50~100 g的高体革鯻幼鱼的比较适宜的养殖密度是260尾/m3。研究亮点:(1)高体革鯻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比较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关于其适宜养殖密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高体革鯻幼鱼的适宜养殖密度,希望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2)不仅分析了常规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将部分生产指标一并纳入分析,作为评价养殖密度适宜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湖泊和海湾等水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研究中,采用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的方法控制N、P等营养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水族馆生态系统中,采用生物脱氮和脱磷技术来控制水体营养盐浓度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藻皮净化装置是一种创造利于藻上皮固着生长的装置,可作为养殖废水处理(Wastewater)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调整藻皮生物种类,该装置可适用于高盐、低盐和淡水养殖系统。本文通过构建底栖硅藻舟形藻(Navicula sp.)藻皮,研究其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水族馆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高体革鯻的遗传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高体革鯻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PCR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其中16SrRNA基因片段的大小为791bp,碱基A、T、G、C的含量分别为31.6%、21.4%、20.4%和26.7%;COI基因片段的大小为631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7.7%、23.6%、29.8%和18.9%。在这2个基因片段中,GC含量均低于AT含量,AT/GC分别为1.13和1.05。[结论]通过对高体革鯻16SrRNA和COI2个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种内变异比较低,在3个样本中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样,COI基因片段也完全一样,说明高体革鯻的这2个基因都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8.
闭合循环养殖系统中构建藻皮净化装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湖泊和海湾等水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研究中,采用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的方法控制N、P等营养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水族馆生态系统中,采用生物脱氮和脱磷技术来控制水体营养盐浓度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藻皮净化装置是一种创造利于藻上皮固着生长的装置,可作为养殖废水处理(Wastewater)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调整藻皮生物种类,该装置可适用于高盐、低盐和淡水养殖系统。本文通过构建底栖硅藻舟形藻(Navicula sp.)藻皮,研究其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水族馆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浙东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云南红河现代农业示范园设施渔业车间养殖高体革  相似文献   

10.
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养殖高体革030202.gif (125 bytes)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3,12(2):130-134
总结了浙东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云南红河现代农业示范园设施渔业车间养殖高体革  相似文献   

11.
为规范白牦牛牛奶加工过程,确保消毒奶安全,从天祝天润绿色食品公司白牦牛原料奶验收、加工等环节入手,在对消毒奶加工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和检测的基础上,确定了危害点,建立了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消毒奶加工HACCP体系。  相似文献   

12.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国际上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运用HACCP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分析速冻猪肉加工工艺中潜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HACCP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将速冻猪肉产品可能出现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确保速冻猪肉的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基于HACCP构建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管理系统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HACCP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生产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制定HACCP系统档案记录及评估等;潜在的危害有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通过双汇瘦肉精、三鹿三聚氰胺事件说明关键控制点包括原料的质量、加工工艺的控制以及各项质量指标的检测等,并分析了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只有政府监管与企业HACCP实施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  相似文献   

14.
HACCP 体系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 体系,可有效预防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害,降低风险。在总结 HACCP 体系的特点、发展历史、应用流 程等基础上,归纳出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与联系,分析了其在国内外食品生产流通不同阶段的研究及应 用进展,并对企业如何选择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出建议,同时还特别关注了 HACCP 体系在中小食品企业中的 应用。基于前人研究可以得出,应用 HACCP 原理来指导生产而非应用完整的 HACCP 体系,可以提高中小食 品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至今未能根除,同时,也对我国乳品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乳制品安全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对乳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提倡采用全过程管理模式,以haccp控制体系为基础,着力提升我国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养殖流程的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编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HACCP体系为指导原则,从分析水产养殖品的业务流程入手,提出了一种产品编码与过程编码相结合编码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国情同时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编码方案.并以此为基础,首次在国内建立了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outlines a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recentoutbreaks of E. coli O157:H7 infection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beef in theUnited States. We argue that beef produced inthis country is generally safer frombacteriological contamination than in the past.Paradoxically, increasing intensification andconcentration in the meat subsector since theearly 1980s has (a) altered agro-food ecology,includ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bacteriaand human physiology; (b) created conditionsfavorable for th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lowconcentrations of pathogens; and (c) reducedthe beef industry's flexibility to introducechanges necessary to preclude and/or controlthe rapid spread of pathogens in meat and meatproducts. As a result, beef industry currentlyis capable of producing large quantities ofbacteriologically safe meat whilesimultaneously becoming more vulnerable to foodcontaminations that can be fatal in some cases.The limitations and effectiveness of a newregulatory regime, the HACCP (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system as well asother efforts to decontaminate the beef supply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