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诗经》中描写女性的一百多首诗篇中,充分的体现了西周时期古代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对《诗经》中女性美的赏析,旨在分析《诗经》中女性美对当当代审美以及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古代时期的首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诗篇涉及到对农业现象的描绘,因此《诗经》也是研究我国周代农业文明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先生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膺杂揉,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要籍问题及其读法》)一部《诗经》,忠实地记录周人  相似文献   

3.
叶适的学术思想不同于正统的道学派,他的学术思想融合了事功和义理,他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多有独特见解,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他力辩孔子删诗说;关于《诗经》小序,也不盲目遵从和反对;主张以《诗经》立教。叶适的《诗经》学研究是宋学精神张扬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4.
曹操四言诗是《诗经》之后的四言诗的创新。他一方面尊重《诗经》的经典地位,用事用典都不悖逆于汉魏的《诗经》学说,另一方面又不拘于《诗经》的本义,能够结合自己诗歌的语境,恰当选择用典,取得了较高成就。可以说曹操是继《诗经》后,更好地用四言诗来抒情言志的个体文人。他的豪迈精神与慷慨悲凉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建安时代的特点。曹操的四言诗在四言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探究了《诗经》中的人文精神、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乡土情怀。旨在通过于此,发掘出《诗经》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并带给读者更多参考和启发,加强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研究了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的双簧管《随想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并在比较多个音频、视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体会就如何演奏好该曲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8.
陈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02-11304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保存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其中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尤为珍贵。该文在梳理《诗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周人的农业生产形态。  相似文献   

9.
寿州锣鼓是安徽淮河流域流传两千余年的一种锣鼓乐形式,它既有南方锣鼓乐的舒缓柔美,又有北方中原地带锣鼓乐的激昂高亢,是楚地音乐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基础上与寿州锣鼓乐的长久融合。本文从寿州锣鼓乐的乐队组成、乐器配置、演奏风格、曲牌特色、结构等方面对寿州锣鼓音乐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善于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音乐。大致说来,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声喻乐,即以自然界的声响来比喻音乐;二是以形喻乐,即以视觉形象比喻音乐的形象;三是以典喻乐,即以关于音乐的各种传说来表现音乐的效果。《听颖诗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均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表现音乐的技法,但又各有侧重:白居易的《琵琶行》长于以声喻乐,韩愈的《听颖诗弹琴》长于以形喻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长于以典喻乐。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诗经》的咏物现象及其咏物特征 ,分析了《诗经》咏物新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原因 ,并对《诗经》咏物传统在咏物诗发展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自编成以来在中华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发展中就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英译本较多,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在形式上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诗经》几个英译本在传递原文形式美学因素上的优点和不足,旨在摸索中国古籍翻译实践的普遍原则,并寻找新视角。对比研究表明,原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否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在译本中,是译本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目录学思想,开创了我国史志目录学的先河。此外,其文献学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可探究汉代学术概况,考证图书流传与存佚,辨别各家学说主旨异同,厘清图书版本源流、篇章等,充分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效。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浅探。  相似文献   

14.
瓜与甜瓜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0,(1):283-284
先秦文献中往往用一单音词“瓜”。例如《管子》一书记载:“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诗经》言:“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七月食瓜”,《夏小正》则有“五月乃瓜”、“八月剥瓜”的记载。由《管子》一书看,此“瓜”字应是泛指瓜类,但《诗经》和《夏小正》所记之“瓜”是泛指瓜类还是特指某一种瓜,就当审慎思之。从《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和《夏小正》:“八月剥瓜”二条材料看,这种“瓜”是在八月收摘腌藏的。在西汉之前,中国食用瓜类中能腌菹的瓜有可能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20篇提及昆虫,记录了27个昆虫名称,按现代动物分类法至少划为7目12科20种。本文从现代昆虫学的角度阐释《诗经》中昆虫名称、种类、形态、习性、鸣声、危害、防治、分布和昆虫文学等昆虫文化。  相似文献   

16.
《欧伯曼山谷》是李斯特的钢琴曲集《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游记》中的第六首作品。本文通过对整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该作品的音乐内涵,帮助演奏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演奏提供建议和提示。  相似文献   

17.
正先父赵子贤先生1936年所编《西和乞巧歌》一书所收只是当年8月以前传唱的乞巧歌。但此后的每年乞巧节,西和城乡的姑娘们仍然要编一些关于时政新闻的新歌,只有"文革十年"有所中断。四十年代歌中抨击吸鸦片等坏风气,揭露旧政府抓壮丁、派佚派款、压榨老百姓的内容,与此前的相近,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内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西和乞巧歌》书后所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乞巧歌中,有反映红军过境的《红军长征过西和》:  相似文献   

18.
辨伪是毛奇龄《诗经》研究中较有特色和成就、价值较高的部分,考辩作品多,涉及内容广,论据丰富,论证深入,且少有其他作品中习见的粗疏、谩骂风气,并形成了独特的辨伪范式,具有鲜明的体式特点,在明清之际的《诗经》学史上具有一定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大简《诗经》作为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诗经》文本,其中部分异文信息对解读《诗经》关键字词具有重要作用。将安大简《诗经》与《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召南·小星》相比较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对两首诗当中的"强""肃"二字的解释仍有欠缺。根据简文信息可以知道,"强"应当读为"竞",训为"逐";"肃"应当改读为"蹙",训为"急"。  相似文献   

20.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