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春娥  刘秋荣  张丽君 《草业科学》2015,(11):1740-1747
本研究分析了新疆2000-2012年每年的6-9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水量和植被降水利用率(RUE)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NDVI空间分布均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特征,13年间年降水量和年NDVI均呈现北疆递减、南疆递增的特征,但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范围更明显;2)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RUE空间分布对比不明显,年RUE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相反趋势;3)不同土地类型中降水量和NDVI呈显著正相关(r0.3,P0.05),降水条件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明显,不同土地类型中降水和RUE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5),夏季过量降水对植被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伟  王倩  章超斌  李建龙 《草业学报》2013,22(1):138-147
植被动态监测以及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而草地NDVI时空动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分析,对于草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黑河流域1999-2007年SPO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NDVI在1999-2007年间呈明显增加趋势;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71.53%和19.43%;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托来山、走廊南山、冷龙岭和河西走廊中段的典型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托勒南山、走廊南山和冷龙岭的荒漠草地向非草地过渡区域;黑河中上游不同草地植被NDVI的年内变化均呈单峰型,7月份达最大值;草地NDVI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22,P<0.05),NDVI与相对湿度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性,并且不同草地类型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不同。近年来伴随西北地区气候向暖湿转型,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气温是影响研究区牧草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3.
2000-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NDVI,不论是植被生长季平均值,还是其各月份值都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但其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75,是驱动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从月变化来看,4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沙地类型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所有类型都呈增加态势,增加态势最大的类型是移动沙地,最小的是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开始甘南藏族自治州推行了“退耕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对区域植被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针对甘南州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间响应机制的研究尚不明晰,且关于该区域植被NPP时空特征变化及重心迁移的探讨尚少。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利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估算了甘南州2000-2019年植被NPP,分析了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NPP与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植被NPP年均值为621.79 g·m-2,96.63%区域呈现为增长趋势。2) 2000-2019年植被NPP重心整体呈现西北向东南迁移,东南部植被NPP增速高于西北部。3)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间整体上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北部边缘及东部中心地带呈负相关关系。4)林地、灌丛、草地的NPP均呈稳定增长,湿地类型下除NPP外气温亦呈明显增长。本研究可为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围栏封育对河西走廊北部温性荒漠草原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对甘肃省民勤县2007年封育的温性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及产草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7年后,持续封育对河西走廊北部温性荒漠草原的产草量、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植物种数无显著影响(P>0.05),并未呈现持续增加效果。鉴于民勤县生态条件较为严酷的自然现状,建议对其温性荒漠草原继续实行围栏封育。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0年间生长季(4-10月)MODIS 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生长季平均NDVI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年总降水量与NDVI的相关系数达到0.89.从不同季节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看,春季NDVI呈上升趋势,夏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春季和夏季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主要受降水的控制,而秋季温度的变化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也较明显.在空间分布趋势上,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太仆寺旗和多伦县植被覆盖总体上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东乌珠穆沁旗东部、西乌珠穆沁旗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其气候影响因地区和季节而异.不同草原类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和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荒漠草场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特征,本研究运用民勤荒漠区1974年以来的物候观测资料和2002年以来的植被样方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荒漠草场植被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用线性趋势线及其回归显著性表示变化趋势的显著性,用相关系数表示2组变量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完成。结果表明,1)民勤荒漠区1961年以来的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大于全球水平和中国近百年来水平;2)植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生长季延长;植被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植被盖度和纯盖度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3)植被盖度及纯盖度主要与年降水量正相关;植株密度主要与9月份降水量正相关;4)春季气温的升高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8.
草地植被遥感动态监测是明晰草地植被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植被对环境因子响应规律的有效依据.以MOD09GA为数据源,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回归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从日、旬、月和年尺度探究了2000-2019年青海省草地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黄河流域源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草地植被NDVI逐日变化趋势稳定;旬际波动以2010年为顶点,先增后减但整体向好,且返青期提前、最大值日期集中且推后;草地植被长势变好,生长期延长;多年平均NDVI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2)草地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优质草地以4500~5000 m为中心向两侧递减,普通草地随海拔增高先减后增再减,退化草地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各级草地面积随坡度增大及阴坡→阳坡→半阴半阳的坡向逐渐减小.3)2000-2015年降水及气温均上升,且气温上升更明显;降水和气温分别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和南北低中部高的格局;NDVI与降水相关性高于气温6.76%.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梅 《草业学报》2018,27(3):13-23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全区年降水量仅为110 mm左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温大幅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加,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发展。基于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月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GIMMS和MODIS 1982-2016年卫星遥感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综合顺序分类法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区域和主要类型植被NDVI值多年变化趋势及其植被演替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6年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寒区和盆地内干旱荒漠区植被NDVI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90/10年、0.0011/10年;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植被NDVI呈微弱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11/10年、0.0036/10年,而高寒草原类植被NDVI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系数为0.0058/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极其干旱,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植被NDVI值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蒸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气温发生突变的1987年为界,植被主要朝着温暖化和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年代变化,寒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减少,微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增多,同时湿润度级别有所升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微温微干和微温微润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植被覆盖区NDVI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品增  王义成  王芳 《草地学报》2021,29(3):572-582
为研究三江源植被覆盖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植被类型、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NDVI产品和气象数据等,结合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江源植被覆盖区2000—2019年NDVI时空变化和引起NDV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植被覆盖区NDVI主要呈增加趋势,明显增加比例为38.49%,局部地区出现减小趋势,明显减小比例为1.49%。气候变化促进研究区NDVI增加,温度升高在研究区西部起主导作用,降水增加在东部地区的作用效果较明显,日照时数对局部地区的影响较大。另外,气温上升引起的冻土消融会造成高坡度地区土壤水分流失,进而导致对水分较敏感的植被如草甸的NDVI减小。  相似文献   

11.
玛曲草原植被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立民 《草业学报》2012,21(4):224-235
 利用玛曲草原1982-2005 年的气候和载畜量及NASS/GIMMS 半月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的年际变化关系,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滞响应。统计了4 个时间尺度(1~4个月)×4个时滞期(前0~3个月)共16种组合下,植被NDVI与同期和前期(前1~6个月)气温和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春夏季NDVI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增幅为0.019/10a和0.022/10a。季节和年均气温及≥0℃年积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增幅为0.5~0.7℃、0.6℃和121.5℃;季节和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夏季气温变化稳定,春、秋季气温和4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不稳定。春季~秋季和全年各月的NDVI与同期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72~0.95和0.87;春季、秋季和冬季及全年各月的NDVI与降水呈极显著正或负相关,R 为0.84,0.77,-0.52及0.80;每年NDVI的月均值与同期>0℃ 年积温和家畜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犚为0.66和0.45。植被NDVI对当月和前2月降水的累积量(时间尺度为3个月)及对当月和前1月气温(时间尺度为2个月)的响应最强,时间尺度为1~3或1~2个月,时滞期为0个月的同期气温或时滞期为1个月的降水对生长季间NDVI的促进效应大;早期(4月)气温升高促进植物生长,而早期和后期(8-9月)的降水累加及后期高温抑制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2.
杨洁  裴婷婷 《草原与草坪》2018,(2):61-65,72
基于全球涡度相关站点观测的蒸散发数据(FLUXNET ET),第三代GIMMS NDVI以及相应的气候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量化了1982~2011年气候和植被生长对黄土高原蒸散发的贡献程度,并探究贡献程度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在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降水和NDVI是影响黄土高原蒸散发季节性差异的重要因素,而温度对蒸散发的影响较小;(2)随着降水量的增多,降水对蒸散发的贡献程度逐渐减小,夏季和秋季表现得更为明显;(3)秋季林地、灌木、草地NDVI对整个黄土高原蒸散发的贡献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RUE和NDVI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退化和恢复状况,基于降水利用效率(RU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江源区15年(2001~2015)的生长季最大NDVI数据(NDVImax)及同期65个气象站的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数据,计算每个像元的RUENDVI及其变化趋势,综合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退化、改善趋势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近15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呈明显好转态势,草地退化面积仅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5.85%;(2)从空间分布上地退化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中东部,呈明显的西北—东南条带状分布。在三江源区东部,草地退化呈点状分布格局;(3)三江源区RUE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NDVIma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基于RUE和NDVI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易获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避免了仅利用RUE变化趋势指标引起的误判,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管理和进一步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西地区2个藜麦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魏玉明 《草地学报》2018,26(5):1273-1276
为研究2个品种在当地的试种表现,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本试验在永昌黑土洼农场和玉门昌马种植2个不同藜麦品种‘陇藜1号’和‘白藜’。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点,陇藜1号和白藜均能正常成熟;陇藜1号在田间均表现出强的抗倒伏性及抗逆性。说明在河西干旱灌区陇藜1号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更适宜于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近18年内蒙古赤峰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17年4—9月MODIS的16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合成产品和1961—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7年来赤峰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升温速度0.22℃/10a,降水量呈微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3.38mm/10a;气温和降水逐月变化呈单峰态分布,7月平均气温(22.4℃)和降水量(118.9mm)显著高于其他月份。近18年来,赤峰地区逐年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增加速率为0.0025/a,逐月NDVI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0.7594)、8月(0.7262);赤峰地区NDVI与4—9月、6月、7月、8月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24、0.789、0.782,5月、9月降水量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P<0.05);平均气温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6.
GIMMS NDVI产品因其长时间序列的优势,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特征分析.本文利用1982-2012年该数据集,研究了我国NDVI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况及空间变化率,同时选用双变量相关与偏相关2种方法分析了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区域NDVI与6种气候因子(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全国NDVI的年内变化显著,其中2月下半月数值最小,8月上半月达到峰值.31年间,全国NDVI呈缓慢增长趋势,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0003.针对8种不同的植被类型,其NDVI与6种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程度不同,总体而言,与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及平均相对湿度多具有正相关性,而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多具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A large statewide historical database involving livestock numbers, vegetation cover, precipit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allowed us to explo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e and rangeland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and livestock productivity from 1920 to 2017. Trends in vegetation cover and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from 1984 to 2017 were also explored. Our climate time series wa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1920 ? 1975 and 1976 ? 2017, based on an apparent accelerated increase in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s that began in the mid-1970s. Bo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and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MAT) differed (P ≤ 0.05)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MAP and MAT were 9.6% and 3.4% higher in period 2 compared with period 1, respectively. From the 1920s to 2010s the livestock grazing level and weaned calf numbers fell 30% and 40%, respectively, despi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AP. Long-term declines in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and in weaned calf nu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MAT (r = ? 0.34 and r = ? 0.43, respectively). No long-term trends (1984–2017) in woody or perennial herbaceous cover were detected at the level of the entire state of New Mexico. Woody plant cover dynamics for New Mexico were not related to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However, at the county level we detected a 2% increase in woody plant cover coupled with a 9% decrease in cattle animal units between 2000 and 2002 and 2015 and 2017 for 19 select counties well distributed across New Mexico. Increases in woody plant cover varied greatly among counties and were higher for eastern than western New Mexico. Both global and New Mexico data show the climate warming trend is accelerating. Our findings have relevance to several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because New Mexico occurs at midlatitude, has varied topograph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several different range vegetation 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