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哲贤 《新农村》2004,(8):18-18
我国蜜蜂饲养量达800万群以上,年产王浆2500余吨,大部分出口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养蜂单靠生产蜂蜜效益低,要生产多种蜂产品,如能常年生产蜂王浆(高产蜂群,可年产王浆5~6千克),可使养蜂效益提高数倍。1.饲养高产浆蜂种 蜜蜂有产浆蜂、产蜜蜂和耐寒蜂等优良品种。浙江“平湖浆蜂”是著名的产浆蜂种。一般意蜂每群每次可取浆50克左右,而高产浆蜂则可产浆100~150克。蜂场不管养多少蜂,只要生产王浆就应引进浆蜂。  相似文献   

2.
随着王浆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蜂王浆已成为广大养蜂者,特别是定地养蜂者的主要经济收入。笔者通过三年的实践,在郑州地区达到每群蜂年产王浆2.1公斤的目标。现将技术要点总结于下。l 饲养强群 常年饲养强群,实际上也就增长了产浆期,产浆期长短是影响王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单框取浆的蜂群,每群有10~12足框蜂已够用。对二框取浆的蜂群可达到15~16足框蜂。同时饲养强群可以  相似文献   

3.
从产浆框上哺育蜂的分布、蜂王浆产量、幼虫接受率等方面研究产浆框两侧不同巢脾的排列对产浆的影响,试验证明:在蜜粉源比较丰富、群势较强的条件下生产蜂王浆,产浆框两侧排列任何巢脾,对产浆框上哺育蜂的分布和幼虫接受率都基本无影响;产浆框两侧分别排列大幼虫脾、封盖子脾、蜜脾,粉脾、空脾,产浆量差异不显著(P>0.05);浆框两侧分别排列3种子脾,产浆量差异不显著(P>O.05),因此。在产浆过程中不必调整产浆框两侧巢脾,这对指导蜂王浆生产中产浆群的管理,以及人工育王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土坑,土洞活底简易中蜂箱活框饲养中蜂,可明显改善箱内生态环境,延迟分蜂热的发生维持较大的群势,坑内饲养表明可提高产蜜量和蜂群造脾数,并且能有效地抑制巢虫等虫害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一、蜂业发展现状 1.蜜蜂品种繁昌县早期饲养的蜂种为中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意蜂,明显地提高了蜜浆产量.目前84户蜂农中,68户饲养浙农1号,11户饲养吉林松冈1号,5户饲养萧山蜂王.由于萧山王、平湖王惰性大、盗性强而逐步被淘汰,松冈1号蜂王因产蜜量高被转地养蜂者喜爱(我县目前转地养蜂者大部分只取蜜,取浆很少),蜜浆双高产浙农1号是我县主要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6.
利用土坑,土洞活底简易中蜂箱活框饲养中蜂,可明显改善箱内生态环境,延迟分蜂热的发生,维持较大的群势,坑内饲养表明可提高产蜜量和蜂群造脾数,并且能有效地抑制巢虫等虫害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采用浙江农业大学培养的浆蜂王后代作母本,与郑州地区意蜂父本杂交产生浆杂一代,然后用浆杂一代作母体,再与本地意蜂父本杂交产生浆杂二代。通过对这二种后代产浆性能的统计分析,浆杂一代比二代产浆量高66%以上,王台接收率高5.7%,经统计,差异极显著和显著。  相似文献   

8.
山蜂简称中蜂,是一种野生经济昆虫,采集自然百花酿成的蜂蜜是蜜中的佳品,也是一种防病的良药,有补脾胃、润肺、养肝、解毒之功效,市场售价30~4 0元/kg。一般每养1桶山蜂1年可获蜜2 5kg左右;如果蜂群壮、蜜源好、气候适宜,每群蜂可产蜜4 0~5 0kg。实践证明,家养山蜂是一项投资  相似文献   

9.
从产浆框上哺育蜂的分布,蜂王浆产量,幼虫接受率等方面研究产浆框两侧不同巢脾的排列产浆的影响试验证明:在蜜粉源比较丰富,群势较强的条件下生产蜂王浆,产浆框两侧排列任何巢脾,对产浆框上哺育蜂的分布和幼虫接受率都基本无影响;产浆框两侧分别排列大幼虫脾,封盖子脾,蜜脾,粉脾,空脾,产浆量差异不显著;浆框两侧分别排列3种子脾,产浆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产浆过程中不必调整产浆框丙侧巢脾,这对指导蜂王浆生产中产浆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既可以杀灭麦茎蜂成虫,又可杀灭麦秆内刚孵化的麦茎蜂幼虫的优良药剂,特选择5种不同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67米2用20%联苯·三唑磷乳油30毫升,或667米~2用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30毫升,或667米~2用28%呋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克,对水50千克,在麦茎蜂成虫出土高峰期喷施,间隔4天喷施1次,共喷施2次,对麦茎蜂的防治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麦茎蜂的蛀茎危害,对已孵化的幼虫也有一定防效,可在大田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当中蜂的巢脾中心距为32mm,脾间蜂路、框间蜂路、前后蜂路、底箱上蜂路、继箱上蜂路、继箱下蜂路、底箱下蜂路分别为9、7、8-10、5、8-10、5和25mm时,蜂路结构既合符中蜂生物学特性,又便于蜂群的饲养管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中蜂蜂箱时以此为蜂路结构的设计依据,并配合合理的巢框设计便可获得较理想的中蜂蜂箱。  相似文献   

12.
当中蜂的巢脾中心距为32mm,脾间蜂路、框间蜂路、前后蜂路、底箱上蜂路、继箱上蜂路、继箱下蜂路、底箱下蜂路分别为9、7、8—10、5、8—10、5和25mm时,蜂路结构既合符中蜂生物学特性,又便于蜂群的饲养管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中蜂蜂箱时以此为蜂路结构的设计依据,并配合合理的巢框设计便可获得较理想的中蜂蜂箱.  相似文献   

13.
产浆框两侧排列不同巢脾对浆量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产浆框两侧排列3日龄以下的小幼虫脾及卵脾的产浆量明显低于排列大幼虫脾(包括封盖子脾)及蜜粉混合脾的产浆量。  相似文献   

14.
在养蜂生产的管理中,特别是春季油菜、紫云英盛花期的4月和秋季芝麻、棉花花期的8月,由于群势的强大,每群蜂常达15框~20框蜂左右,巢内幼蜂增多,蜂数密集,再加之外界气温升高,蜂群会出现分蜂热。此时正是产蜜、取浆、育王的好时节,一旦分蜂,往往一天中有数...  相似文献   

15.
王浆生产是养蜂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养蜂采取最低投入获得最大利润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的配套技术。①增长产浆期,每年从4月1日到8月30日5个月;②使用高产全塑台基条;③因群定台;④选育和饲养高产蜂种;③奖励饲喂,保证生产有足够的蜜粉;⑥王浆生产工厂化;⑦调整移浆取浆时间;⑧以定地饲养为主,结合转地饲养;⑨提高蜂群管理和产浆操作水平等,使王浆产量由1989年的每年每箱0.5kg,增加到  相似文献   

16.
浙农大A系意蜂王浆高产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王浆高产为主要特征的浙农大A系意峰20群,通过1年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运用适合浙农大A系意蜂的多项生产技术,全年共产王浆154.1kg,平均每群产浆7.7 kg,刷新了国内外王浆高产记录;同时,生产蜂蜜950 kg,平均每群47.5 kg;花粉35 kg,平均每群1.75 kg;蜂蜡17 kg,平均每群0.85 kg;蜂群发展到60群,增加了2倍。全年群均创利739.1元,创造了我国群均效益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7.
中华蜂俗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全国分布很广。它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嗅觉灵敏,能够寻找分散的零星蜜源,同时还具有抗螨和杀螨力强、饲料消耗少、产蜜量稳定、耐寒等特点。为了更好的利用中蜂的上述特点,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发展。我们会同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对中华野生蜂进行收捕和改良饲养,通过定向选育取得了理想的成果。现将中华野生蜂的选育及饲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林开和  伍林 《福建农业》2004,(12):19-19
笔者引进的香蜂花在连城县试验试种,表现出适应性强,食用口感良好,抗病抗虫性强,丛生,商品性能好,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无公害特色蔬菜。一、营养价值及用途根据现代研究分析,香蜂花营养成份十分丰富。每100克鲜食部位含还原糖2.66克,粗蛋白5.75克,纤维素5.93克,维生素C1.2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