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目的】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迁飞性害虫,2019年5月8日浙江省建德市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已在全省迅速扩散蔓延。明确浙江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对浙江省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源头治理有重大意义。【方法】利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入侵浙江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根据幼虫发育历期推算,4月26日-30日可能有首批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浙江省。4月下旬,西南低空急流贯穿华南及华东大部,可为草地贪夜蛾迁飞提供运载气流,而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可导致草地贪夜蛾的迫降。入侵浙江省建德市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浙江省草地贪夜蛾春季迁入种群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浙江入侵草地贪夜蛾的迁入虫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迁飞性害虫,2019年5月8日浙江省建德市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已在全省迅速扩散蔓延。明确浙江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对浙江省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源头治理有重大意义。【方法】利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入侵浙江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根据幼虫发育历期推算,4月26日–30日可能有首批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浙江省。4月下旬,西南低空急流贯穿华南及华东大部,可为草地贪夜蛾迁飞提供运载气流,而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可导致草地贪夜蛾的迫降。入侵浙江省建德市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浙江省草地贪夜蛾春季迁入种群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及潜在入侵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重要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地区。2018年底入侵我国,2019年4月30日,在海南省,草地贪夜蛾在海口首次发现,目前该虫已在海南省18个县市定殖。本文在收集、整理草地贪夜蛾入侵地生物生态学、地理分布等信息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如寄生蜂、线虫、病原真菌、病毒及信息素诱杀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同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对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以南和华中地区在气候条件、寄主等方面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生存和为害。海南省可满足草地贪夜蛾周年生存,可成为迁飞虫源地,且海南是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该虫在海南的发生会影响我国种业安全,因此亟需加强对其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4.
对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海南6个调查点冬季均有草地贪夜蛾为害玉米,为害偏向于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植株受害率分别为15.59%、13.16%和12.67%,抽雄期后为害显著减少;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程度不同,三亚和东方较为严重,峰值出现在2月,百株虫量分别为33.32头和30.72头,海口和儋州发生较轻,虫态以3龄幼虫所占比例最高;诱捕监测到草地贪夜蛾成虫出现2个峰值,三亚和东方诱虫数量(16.09头和15.07头)显著高于儋州(5.27头)。本研究明确了海南部分冬季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南繁区和东方市发生为害较为严重,西部和北部区域种群数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海南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1月新入侵我国云南的重大农业害虫,4月首次在海口玉米田中剥查发现该虫。草地贪夜蛾严重威胁到海南本地的鲜玉米生产,筛选出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化学药剂防治该虫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较低浓度的甲维盐(5 mg/L,24 h)和多杀菌素(5 mg/L,24 h),以及较高浓度氯虫苯甲酰胺(50 mg/L,72 h)和辛硫磷(100 mg/L,72 h)时,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致死率达100%,这4种杀虫剂在24 h的LC50分别为0.28、0.31、9.77和11.7 mg/L;其他种类杀虫剂如灭多威、吡丙醚、氟虫腈、啶虫脒、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虱螨脲,在100 mg/L浓度水平下,72 h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6.67%、88.33%、86.11%、81.67%、80.83%和80.09%。表明了可选用甲维盐、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辛硫磷作为主要成分的杀虫剂,并组合其他种类杀虫剂,作为当前防治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之一,具有寄主广泛性、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等特点,存在暴发为害甘蔗的灾害性威胁。2019年,云南景谷、陇川、耿马、勐海、盈江、澜沧甘蔗产区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甘蔗,发生面积1232.81hm^2、成灾面积415.67hm^2,最高百株虫口数32.3头。结合我国蔗区甘蔗生产实际,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加强普查,通过科学引导,采取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利用、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和成虫诱杀等防控措施,实现草地贪夜蛾防治处置率≥90%,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比例≥30%,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寄主范围极广。本文比较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茶树和玉米叶片的生长适合度。试验结果表明,饲喂茶树叶片的初孵草地贪夜蛾幼虫8 d死亡率高达100%。3龄(9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茶树叶片的幼虫体重增长量显著低于以玉米叶为食的幼虫;取食3 d和6 d后,以茶树叶片为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体重分别是以玉米叶为食的幼虫体重的35.58%和36.67%。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适合度明显低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主要表现为:(1)8 d后,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存活率比取食茶树叶片的幼虫高出20%;(2)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成功化蛹率为54.17%;(3)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且蛹重、蛹长和蛹宽极显著低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的蛹。尽管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适合度较低,但是由于茶园中存在草地贪夜蛾嗜食的杂草,初孵幼虫可以杂草为食,3龄以上幼虫可取食茶树叶片并成功化蛹。因此,推测一旦草地贪夜蛾误迁入茶园,在茶园中的嗜食杂草被其食光后,其幼虫很有可能进一步危害茶树。  相似文献   

8.
海南草地贪夜蛾寄生蜂调查与基础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是我国草地贪夜蛾入侵地之一,为了掌握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的发生与防控情况,2019年4—7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对海南省18个市县主要玉米种植区的草地贪夜蛾天敌开展了实地调查。本研究将调查区采集到的被寄生卵块、幼虫和蛹置于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观察,共发现5种寄生蜂天敌,其中卵寄生蜂为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幼虫寄生蜂为淡足侧沟茧蜂,蛹寄生蜂为霍氏啮小蜂,卵-幼虫寄生蜂为台湾甲腹茧蜂,并报道了这5种寄生蜂的主要鉴别特征和基本生物学特性。掌握海南本地草地贪夜蛾寄生蜂天敌的种类,初步探究了其对这种外来入侵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为筛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优势天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由缅甸开始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农业害虫,具有取食范围广、极强的迁飞性、适应性及繁殖能力等特点.选育抗性品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防治手段,而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的危害级别对后续利用多组学分析筛选出特定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品种具有指导作用.本...  相似文献   

10.
徐清云 《北方水稻》2020,50(2):49-52
草地贪夜蛾作为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群体已发生多重分化,对于侵入我国的群体需要重新建立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认知体系。笔者对国内关于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梳理,介绍了二十余种对草地贪夜蛾具有生防潜力的天敌生物(微生物),以期为建立国内草地贪夜蛾认知体系和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Bactrocera latifrons is a newly invasive pest species in eastern Africa. Surveys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abundance of this fruit fly in the Morogoro Region, Eastern Central Tanzania, were conducted from April 2007 to March 2008. The surveys involved trapping of adult flies and collection of host fruits to determine the emergence of ad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B. latifrons was generally low but that adult flies were present throughout the survey period. The population of B. latifrons based on infestation rates and incidence in host fruits, seems to be relatively high during the wet seasons, probably because of availability of many hosts. However, the population of the pest as determined by trapping, indicated a low population but without a specific pattern. The pest shows minimal response to the used attractants. The surveys further indicate that B. latifrons is more abundant in low to medium altitude areas compared to high altitude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cause of its low population, B. latifrons might be a minor pest. Results further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B. latifrons free areas where export valued solanaceous crops can be grown, but further research over longer periods would be needed to establish thi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粮食规模生产主体开始延长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增加种粮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粮食生产面积较小,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粮二代”,带动了全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本文分析了建德市粮食生产以及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挖掘水稻粒型新基因、探索其分子机理,解析籽粒发育调控遗传网络奠定基础,并为通过分子标记聚合有利基因开展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植株和籽粒形态差异较大的晚粳稻品种春江16B(CJ16B)和广亲和中籼稻背景恢复系C84为亲本构建含有18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58对在双亲中存在多态性差异的分子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为1428.40cM,平均标记间距为9.04cM。在构建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完成RIL188个株系籽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等5个性状考查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海南陵水和浙江杭州两地共检测到籽粒相关主效QTL30个,包括籽粒QTL新座位18个,解释遗传变异3.51%~17.25%。其中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QTL位点分别为9个、5个、5个和6个,千粒重QTL位点5个。经基因座位比对,发现有5个QTL区间与已克隆的调控籽粒形态相关基因座位相近,我们通过对双亲目标基因的测序并根据差异位点设计dCAPs分子标记进行验证。【结论】该RIL群体及其遗传图谱可用于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主效QTL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新定位的18个粒型QTL可以为水稻籽粒发育调控网络提供补充和资料积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常规超级早籼稻品种中早39持久高抗稻瘟病的遗传基础,【方法】利用田间抗性鉴定、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中早39稻瘟病持久抗性的遗传基础。【结果】中早39、金早47和中组3号对7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z、Pi9、Pib、Pi36、Pi64、Pi-d2和Pi-d3的分子标记均呈阳性条带;且中早39与金早47、中组3号对5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完全相同。中早39与金早47、中组3号无论是表型还是基因型都完全一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中早39系谱中的供试材料均含有Pi-d2抗病等位基因。【结论】中早39的抗稻瘟病特性经中组3号,来源于金早47。含有Pi-d2的地谷与中早39、金早47和中组3号对5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表型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柱头外露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一个重要性状。本研究旨在初步鉴定控制柱头外露率的QTL。【方法】以高柱头外露率粳稻两系不育系大S×低柱头外露率热带粳稻品系D50的F_2群体及海南陵水、浙江杭州两地重复种植的F_(2:3)群体为材料,考查F_2群体及陵水、杭州两地两次重复F_(2:3)群体单边柱头外露率(PSES)、双边柱头外露率(PDES)和柱头总外露率(PES)。【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单边柱头外露率、双边柱头外露率和柱头总外露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构建的大S×D50 F_2群体遗传连锁图谱,QTL分析检测到水稻柱头外露率QTL 21个,分布于第1、2、3、4、6、7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幅为0.1%~57.6%,除个别贡献率极低的位点外,绝大部分QTL加性效应来自于高值亲本大S。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和第12染色体的两个位点q PDES4,q PES12在F_2和两次重复F_(2:3)群体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分别达17.86%和16.98%。位于第3染色体的q PES3位点在陵水、杭州两次F_(2:3)群体中重复检测到,贡献率高达25.6%。【结论】检测到的QTL,有些与其他学者报道的处于同一位置,有些则是新的柱头外露率QTL。这些水稻柱头外露率QTL为今后柱头外露率基因精细定位、克隆、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选育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常规早稻品种的指纹图谱以及分析其遗传相似性,为早稻品种鉴定、育种者有效选配亲本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双季稻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常规早稻品种为材料,利用5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SSR引物,建立常规早稻的SSR指纹图谱。利用NTSYS PC Version 2.10e软件、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50对引物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154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3.08个;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03~0.75,平均值为0.36。62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6~1,并且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分为浙江省内品种及省外品种2组,各组间差异不大。【结论】结合系谱关系发现,本研究中所用早稻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农业劳动者高龄化的趋势进一步凸显。本研究以水稻生产为例,分析并检验农业生产外包服务对中老年劳动力参与生产的影响,为理解和适应农业部门老龄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方法】从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角度,分析外包服务对农业劳动力年龄水平和年龄结构的影响,并将生产外包服务的环节差异纳入分析框架,采用内生转换模型(Endogenous Switch Model,ESM)检验农业生产外包服务对老年劳动力参与生产的影响。【结果】水稻生产外包服务显著提高了低龄老年劳动力生产参与率,对中龄老年劳动力生产参与率则无显著影响。在水稻种植的不同生产环节中,采用耕地、育种和收割环节外包服务对老年人农业参与起到促进作用,而采用移栽和病虫害防治环节外包服务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水稻生产外包服务总体上能放松老年人进行农业生产的约束,有利于老年劳动力参与生产,但仍需加强移栽和病虫害防治环节的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与水、氮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在浙江富阳进行,供试品种为三系籼型杂交稻天优华占。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低氮(LN,80 kg/hm~2)、中氮(MN,160kg/hm~2)和高氮(HN,240 kg/hm~2)3种施氮水平。【结果】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互作效应。与CI相比,AWD抑制无效分蘖,分蘖成穗率提高8.1%~10.7%;提高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LAD)与群体生长率(CGR);促进根系下扎,10~20 cm根层根系生物量增加了24.4%~32.3%,同时提高了结实期根系活性;促使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向籽粒中运转;且AWD在160 kg/hm~2(中氮)施氮水平下可显著提高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为本研究最佳的水、氮运筹模式。【结论】通过适宜的水、氮运筹可充分发挥其互作效应,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及时了解我国主要稻区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发展情况,同时明确对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制剂的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二化螟对新研发的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2015年我国7省19地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同时测定了浙江余姚和象山两个抗性种群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的抗药性及其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浙江余姚和苍南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141.1倍和135.0倍的高水平抗性,象山种群为87.9倍的中等水平抗性;这三个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15.0~58.7倍)。二化螟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存在抗性差异,浙江余姚和象山种群对制剂的抗性更高。交互抗性研究结果显示,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27.6~133.6倍)的象山、余姚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氟氰虫酰胺同样也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30.3~127.0倍)。【结论】各二化螟地理种群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抗药性差异较大,分别表现出117.6倍和146.8倍的差异,浙江余姚和象山二化螟种群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抗药性更高且三种新双酰胺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