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确定适合陇中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陇薯10号’为材料,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冠层温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同一种植模式下,密度为5 000株/667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块茎数大于4 000株/667m~2处理,而水分利用效率、地上部和根鲜重以及盛花期、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单株块茎重小于4 000株/667m~2处理;在同一密度不同种植模式的条件下,LAI、地上部和根鲜重、单株块茎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垄宽的变宽和垄沟的变窄而变小;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是4 000株/667m2、50 cm垄宽和50 cm垄沟以及垄上微沟种植最高。综上所述,垄上微沟种植、4 000株/667m~2以及50 cm垄宽、50 cm垄沟是陇中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大垄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的单株薯重、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以4168株/667m2为最佳,平均产量达到3759.7kg,5个密度处理下,667m2产量均在3200kg以上,商品薯率都在71%以上,这表明克新19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  相似文献   

3.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宁薯15号’系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用‘宁薯8号’作母本,‘云南6号’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在2010~2011年宁南山区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1 488 kg/667m2,比对照增产7.39%。在2012年宁南山区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 505 kg/667m2,比对照‘宁薯4号’增产5.8%;2013年的生产示范中,产量2 300 kg/667m2以上。该品种生育期105 d,薯型扁圆、皮色黄、薯肉黄色,薯皮光滑,芽眼深浅中等。干物质含量23.6%,淀粉含量21.4%,还原糖含量0.475%,维生素C 15.23 mg/100 g。适宜在宁夏干旱、半干旱及低温阴湿区和生态条件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不同稻草覆盖量和栽培方式对广西冬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和2010~2011冬季生长季节,布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稻草覆盖和栽培方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在2009~2010年度,试验设置不同肥料用量,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稻草覆盖量3个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D2)时,无论是商品薯还是非商品薯的产量均较高;而在施肥量较高的处理中(F2,1.2 t/hm2复合肥),商品薯的产量增加,非商品薯产量显著下降。在稻草覆盖处理M0.5(0.5 kg/m)2和M1(1.0 kg/m)2中,马铃薯的产量和产量构成没有显著差别。D2F2M0.5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5.0 t/hm2,其中商品薯的产量为13.0 t/hm2。在2010~2011年度,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箱式耕作和垄式耕作)及不同稻草覆盖量(5个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与垄式耕作方式相比,箱式耕作节约了一半的工作强度,但产量并没有下降。结果显示,当覆盖量为0.25 kg/m2时,获得的产量最高,为25.3 t/hm2。但是,非商品薯的产量和绿薯率均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减少而增加。在中国,每公顷的稻草产量约为5 000 kg。因此,考虑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在广西冬作区,选用箱式耕作的同时覆盖0.5 kg/m2的稻草是最为经济和高效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鄂马铃薯10号是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以‘文胜11号’作母本、以‘Dorita5186’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2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12004。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商品薯率高,抗晚疫病、青枯病,高抗病毒病。块茎黄皮淡黄肉,品质优,属鲜食和薯片加工兼用型品种。使用脱毒种薯,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每667 m2单作种植4 000~4 500株、套作2 400~3 000株。该品种适于在海拔700 m以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机械化种植模式下微型薯生产原种的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克新1号’微型薯为试验材料,共设计了5个处理,行距为机械化播种行距90 cm,株距分别为15,12,10,9和7 cm。结果表明,试验所设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播种6 000株/667m2产量最高,为2 228 kg/667m2;考虑投入产出比最佳密度为6000~7000株/667m2,群体生长较合理,建议在乌兰察布地区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铃薯》2017,(5):290-295
以中晚熟鲜食马铃薯品种‘东农31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和氮钾肥处理下的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以便为该品种的丰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光合特性在不同因素条件下表现不同,氮处理对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极显著;钾处理对SPAD值和气孔导度的影响显著;密度处理仅对SPAD值影响显著。综合来看,SPAD值在施氮量为10 kg/667m2、施钾量为7.5 kg/667m2、密度为4 200株/667m2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施氮量为15 kg/667m2、施钾量为7.5 kg/667m2、密度为5 000株/667m2时最大;气孔导度在施氮量为15 kg/667m2、施钾量为12.5 kg/667m2、密度为3 400株/667m2时最大。三个因素条件中,钾素对产量影响显著,且在施氮量5 kg/667m2、施钾量12.5 kg/667m2、种植密度为4 2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为3 150 kg/667m2;在施氮量15 kg/667m2、施钾量7.5 kg/667m2、种植密度为5 000株/667m2时商品薯率最大,为71.29%。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7,(3):190-192
‘定薯3号’是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大西洋’为母本,‘定薯1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晚熟菜用及淀粉加工兼用型,生育期128 d左右。薯块圆形,白皮白肉,薯皮较粗,芽眼少而浅。平均单株结薯数6.3个,商品薯率78.80%。块茎干物质含量26.50%,淀粉含量17.90%,还原糖含量0.21%,粗蛋白含量2.12%,维生素C含量15.90 mg/100g,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159 kg/667m~2。较抗晚疫病,耐旱。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等北方一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优良品系“395049.62”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CIP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优良高代无性系395049.62设计了微型薯、普通薯育芽带薯移栽,667m2种植4000株、6000株二种密度,施用尿素15kg、20kg二次追施的三因素、二水平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品系395049.62产量以微型薯育芽带薯移栽、667m2种植6000株、追施尿素15kg两次处理最高;大中薯率以微型薯育芽带薯移栽、667m2种植4000株、追施尿素20kg两次处理最高,其次是微型薯育芽带薯移栽、667m2种植4000株、追施尿素15kg两次追施处理。  相似文献   

11.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降雨量400 mm左右的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对晋薯7号进行了不同覆膜方式的研究,测定了0~20 cm土层地温和0~100 cm土壤含水量,以探索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总体表现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期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秋季半膜栽培>顶凌半膜栽培>播期半膜栽培;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是秋季覆膜栽培>顶凌覆膜栽培>播期覆膜栽培,全膜覆盖栽培>半膜覆盖栽培。播期半膜栽培马铃薯667 m2产量为1 436.9 kg,而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667 m2产量达到1 762.7 kg,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2.
西吉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吉县连年干旱的自然状况成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多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地块,规格划行;合理施肥,起垄覆膜;土壤处理,防虫除草;选择良种,适时收获等环节。为西吉县乃至宁南山区马铃薯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旱作农业的特殊条件,开展了旱地马铃薯品种不同栽培模式品种适应性研究,试验以不同覆膜方式、不同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含水量、产量和产值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生产适宜选用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从产量和产值考虑,以全膜ב冀张薯8号’为主,全膜ב青薯9号’或半膜ב青薯9号’次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垄作、平作、堆作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植株性状表现等作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垄作种植产量最高,为2251 kg/667 m2,比堆作种植增产65.7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比平作种植增产21.82%,增产达显著水平;平作种植产量为1 848 kg/667 m2,位居第二,比堆作种植增产36.0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大中薯率垄作种植第一,为89.03%,比堆作种植高20.37个百分点;平作种植位居第二,为86.62%,比堆作种植高17.9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每年马铃薯播种面积约达1.3万hm2,是辽宁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占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4。多年来,马铃薯单产水平徘徊不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种植普遍采用传统的栽培方法,严重阻碍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为把适宜种植马铃薯这一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本文通过分析建平县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现状,找出马铃薯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用于技术指导,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从而更好地促进建平县马铃薯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马铃薯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建立了庄浪县半干旱地区不同生态区域和肥力水平的(中北部山区柳梁农科站、西北部山区大庄乡农科站、东部山区永宁农科站、南部山区朱店镇三合村)马铃薯产量(Y)与N(X1)、P2O5(X2)、K2O(X3)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半干旱区马铃薯667 m2平均最佳施肥量为纯N 9.16 kg,P2O5 6.47 kg,K2O 5.81 kg,此时667 m2产量的预测值为2 900 kg,N、P、K施用量比例为1:0.71:0.63。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水稻插秧前的闲置土地及温、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利用马铃薯耐低温、生育期短的特点,通过选用早熟品种,结合箱式育苗,进行水稻前茬种植马铃薯,667m~2可收获马铃薯1500kg,水稻产量达400kg以上,实现产值达2000元以上,实现农业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马铃薯加工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设5个密度处理,试图找出合适的种植密度。5100株/667m2处理马铃薯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最高为106.57和156.58 kg/36m2,此时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物量比达到最小,为1.47。5100株/667m2处理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2710 kg/667m2,此时经济效益为3504元/667m2。5400和4800株/667m2处理产量分别为第二与第三,分别为2418和2277 kg/667m2,此时经济效益分别为3033与2888元/667m2。5100株/667m2处理干物质与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0.41%和14.61%。研究表明,当地‘大西洋’的种植密度以51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在河北二季作区早春种植马铃薯,同时进行大葱育苗,马铃薯收获后定植一茬大葱,每667 m2纯效益可达5 500~8 600元。其中6月中旬马铃薯产量2 500~4 000 kg,纯效益2 500~4 600元,大葱每667 m2一般产5 000 kg左右,每667 m2纯收入3 000~4 000元,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马铃薯可以在淡季供应上市,大葱可以补充秋冬季蔬菜淡季供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