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复位样木建立湿地松二元材积生长率动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永丰县森林资源连清复查中1320株湿地松复位样木资料,运用动态模型的理论,以山本式PV=C0·D^C·A^C2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参数C1,C2与D、A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以胸径和年龄为解释变量的二元材积生长率动态模型。经收集1023株检验样木适用性检验表明:该动态模型具有精度高,稳定可靠的特点,不但能充分利用样木信息而且其参数能对样木信息资料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县不同立地条件的大量解析木和标准木资料,用动态模型的理论,在本省首次提出了杉木人工林二元立木动态材积模型。经适用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有精度高,稳定可靠,能充分利用样木信息,其参数能对样木信息资料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出解释,该材种模型可在研究区内使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永丰县森林资源连清复查湿地松样地中1320株复位样本资料,运用动态模型的理论,以山本以Pv=C0.D^c1.A^c2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参数C1、C2和D、A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以克径和年龄为解释变量的二元材积生长率动态模型,经收集1023株检验样本适用性检验表明,该动态模型具有精度高、稳定可靠的特点,不但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而且其参数能对样本信息资料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作出解释,模型可在研究区域范围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为安福县重要的森林资源,本研究根据1526株样木数据,在分析其干形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安福县实际的杉木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积动态模型。经适用性检验,该模型精度高,其参数稳定可靠,能对样木客观规律作出解释。模型适合在安福县使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湿地松二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50株建模样本,以山本式固定参数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建立了广东省湿地松二元立木材积模型,模型自检及41株检验样木验证表明:固定参数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的精度均符合要求,能满足生产需要,但以可变参数模型具有更优的适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根据 16 0株样木资料 ,以年龄 (X1)、胸径 (X2 )、树高 (X3 )、枝下高 (X4 )、冠幅 (X5)为说明变量 ,建立以立木干材材积 (Y)为基准变量的收获模型。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杉木树种二元立木材积可变参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55株建模样本,利用现代建模理论和方法,以山本式固定参数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建立了广东省杉木树种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模型自检及64株检验样木验证表明,固定参数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精度均符合建模要求,能满足生产需要,但后者具有更优的适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典型抽样 ,选取以高山栎为主的栎类乔木树种 1 5 0株样木和除栎类、桦木类以外的阔叶类乔木树种 1 81株样木 ,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栎类和阔叶树的树干、树枝和总材积非线性联立模型 ,有效地解决了立木树干、树枝和总材积间的兼容性问题。经检验 ,树干和总材积模型的总相对误差均在± 1 %以内 ,模型预估精度在 96 %以上 ,模型稳定可靠 ,符合生物学客观规律。其建模方法对以预测为目的的其它树种通用性立木材积非线性联立模型的建立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红松林是辽宁省重要的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资源,为比较准确地测定其立木材积,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二元立木材积表。通过调查及测量共收集到1 473株样木资料,文章利用其中1 228株样木建立了人工红松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并用剩下的245株样木进行了适用性检验。结果证明修订后的材积模型在辽宁省范围内适用,据此修订了辽宁省人工红松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树干削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大青川林场84株人工落叶松解析木数据为例,采用Max和Burkhart分段削度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SAS软件中的似乎不相关回归过程得到该分段削度模型的4个参数和2个拐点参数同时估计。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P<0.000 1)以及模型检验(F=31 392.30,P<0.000 1)都证明该分段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落叶松树干干形变化。然后以该分段模型为基础模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方法,建立落叶松人工林树干削度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当考虑样地效应影响时,b1,b2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当考虑树木效应影响时,b2,b4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无论考虑样地效应影响还是考虑树木效应影响,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都比基本模型的拟合精度高,并且考虑树木效应影响要比考虑样地效应影响的精度更高。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通过校正随机参数值能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Kozak方程进行修正,采用树木易测因子为预测变量,构建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为研究树木生理和树木竞争提供依据,为模拟单木树冠表面积和树冠体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黑龙江省14块固定样地70株人工樟子松解析木907个最大枝条数据,以Kozak方程基本形式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修正,选出构建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基础模型的最优模型形式。在最优模型基础上,建立分别考虑样地效应、样木效应及同时考虑样地和样木效应两水平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利用R软件的nlme软件包求解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参数,采用AIC、BIC、-2LL对混合效应模型中不同随机效应参数组合形式、不同随机效应矩阵、方差-协方差矩阵和方差函数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模型形式,并对人工樟子松外部轮廓随树木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以林分密度为哑变量,构建不同密度的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结果】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因子包含胸径(DBH)、冠长率(CR)和高径比(HD)。与基础模型相比,分别考虑样地效应、样木效应的混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效果,外部轮廓模型差异主要来源于样木效应。以样木为单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中,a2、a6为随机参数,对角矩阵为方差-协方差矩阵形式,ARMA(1,1)为解释组内方差的矩阵,采用幂函数消除异方差的模型形式为最优模型。同时考虑样地和样木效应两水平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单水平混合模型有所提高。以两水平混合模型的固定效应部分模拟外部轮廓与树木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分别固定另外2个变量的情况下,树冠半径随着DBH、CR增大均逐渐增大,树冠上半部分半径随着HD增大而增大,下半部分半径随着HD增大而减小。外部轮廓拐点的变化范围为0.6250~0.9170,拐点平均位置为0.8413,随着林木在林分中被压强度增大,拐点位置向树冠基部移动。密度小于1000株·hm^-2林分中单木的冠形与1000~2000株·hm^-2和大于2000株·hm^-2林分中单木的冠形区别很大。【结论】修正后的Kozak模型满足梢头处半径为0、在整个树冠范围内存在拐点且拐点唯一的特性,能够对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进行合理模拟及预测。两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显著提高模型拟合效果,能够在树冠外部轮廓模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巨桉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a生5种密度巨桉林木器官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林分的养分元素积累量、林分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养分元素含量各异,各器官中大量元素以K、Ca的含量最高,其次为N、Mg,最低的为P;单株木养分元素的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养分元素在单株木的积累量的规律不受密度的影响,依次为Ca>K>N>Mg>P;5种密度林分养分元素积累总量分别为415.1789,463.8882,477.6992,488.7749,475.2666kg·hm-2·a-1;造林密度宜控制在1665株·hm-2~1860株·hm-2才有利于维持巨桉林分的地力和获得较高的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应用白僵菌 (Bb)、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 (LxNPV)、苏云金杆菌 (Bt)和溴氰菊酯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剂对木毒蛾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比较试验 ,筛选出Bb与LxNPV(2× 1 0 6PIB·g-1)、Bt(1 4 0× 1 0 8·g-1)和 0 0 5 %溴氰菊酯(D)粉剂 ,以 2∶1∶1∶1比例混合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平均效果达 92 1 % ,较 4种单剂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为探索配制木毒蛾复合生化杀虫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生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冠长率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内的10个主要阔叶树种建立冠长率模型。采用2007年设置的30块固定标准地中获取的4237株样木,使用其中的3628株建立冠长率模型。从大小、竞争和立地3个角度来解释冠长率,利用Logistic方程的形式来构造冠长率模型,并且使用多重决定系数来评价3个方面因子所解释变量的百分比。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从12.8813%(色木)到42.1168%(白桦),而对于帽儿山次生林区分布最多的树种紫椴的解释变量百分比是17.4032%。对所建立的冠长率模型进行检验,获得较高的预估精度和较低的各种误差百分比。  相似文献   

15.
对32株不同年龄、胸径的杉木样木的153根样枝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杉木枝条枝材重与枝基径之间相关紧密,而枝条叶量与枝径间相关并不显著;杉木全株枝量、叶量与冠基部直径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胸径与树高或冠比率(冠长/树高)相结合是杉木枝、叶量良好的估测因子。根据上述关系编制了杉木单林枝、叶生物量表,并提出估测杉木林分中立木枝、叶量回归方程:W_b=0.022568359D~(3.1427)·H~(-1.2466);W_f=0.13542536D~(2.9235)·H~(1.6995)。  相似文献   

16.
二元材积生长率标准动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湖南省连清复查所取得的杉木(Cunninga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iana)固定样地资料,深入探讨了以直径和年龄为解释变量的材积生长率模型,提出了二元材积生长率标准动态模型及其建立方法。该模型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具有稳定的统计性能和明显高于只有一套固定参数的常规模型的预估精度。  相似文献   

17.
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单木冠幅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6,(5):65-70
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 531株单木冠幅实测数据,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单木冠幅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9个常见的冠幅-直径候选模型中选出一个拟合精度较高的模型作为构建冠幅模型的基础模型;接着从林分测树因子、立地因子和林分竞争指标中选出与冠幅相关性较强的因子作为模型自变量进行建模;最后利用偏差、剩余均方根误差R和决定系数并结合似然比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结果为:三参数的逻辑斯蒂形式的冠幅-直径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并且模型参数可解释,因此把该模型作为构建华北落叶松单木冠幅模型的基础模型;对象木冠长、林分密度和林木竞争压力指数与冠幅相关性较强,当基础模型中考虑这些因子时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所构建的冠幅模型可为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测定植株全部生物量的方法对红豆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研究。用分层切割法测定10株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壕沟法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用“相对变比生长”模型估得23年生红豆树林分生物量为121.488吨/公顷,其中乔木层为118.612吨/公顷;平均净生物量为5.282吨/公顷·年,乔木层为5.157吨/公顷·年;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59.923、25.020、4.623和29.046吨/公顷。林分叶面积指数为5.68,叶的净同化率为303.13±30.46克/米~2·年。第23年生时树干年均净生产量与年间生产量曲线尚未相交,该林分仍属生产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广西工业原料林马占相思人工实生林385株测定样木,对其系列材积表进行建模和编制,并以另外126株样木作为检验。编制结果表明:二元立木材积表采用动态山本式拟合回归模型,相关紧密误差小。一元立木材积表采用了胸径与材积相关,地径与材积相关直接编制;同时,应用二元材积模型进行导算的间接编制。编表过程中拟合并优选了胸径对树高回归模型、胸径根径间回归模型,为其系列材积表的编制及应用创造了条件。通过初步的检验表明,材积表是适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巨桉人工林二元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收集了四川省泸洲、宜宾、洪雅、富顺、眉山等市、县的各种立地条件下的巨桉人工林标准地 1 33块 ,样木 330株 ,利用 3个数学模型 ,采用 SAS统计软件分析 ,通过比较选出材积生长模型 V=0 .0 0 0 0 783738D1.71182 751H0 .9979814 4,编制了巨桉人工林二元材积表。经检验 ,平均误差为 - 0 .0 5 2 %,标准差为± 3.4%,均方误为± 0 .85 %,精度符合要求 ,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