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蜀宣花牛是以宣汉黄牛为母本培育出的乳肉兼用牛种,其含西门塔尔牛血缘81.25%,荷斯坦牛血缘12.5%,宣汉黄牛血缘6.25%. 蜀宣花牛犊牛指出生至6月龄的小牛.犊牛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形成,对外界的适应力较差,易患各种疾病.在饲养管理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保证蜀宣花牛犊牛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
正四川宣汉县高度重视牛业发展,把养牛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目前已建成养牛基地34个,其中奶牛基地4个,肉牛基地30个。1地方品种改良建设1.1品种供种能力建设全县建成蜀宣花牛扩繁场60个,存栏蜀宣花牛8 700头。宣汉黄牛保种选育场(大户)16个,存栏本地黄牛216头。同时,各种牛场加强了针对蜀宣花牛种公牛的选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加快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养殖业育肥牛主要是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出栏率明显提高,以期能获得优质的牛肉,与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互相符合.四川宣汉县养殖业中蜀宣花牛是较为特殊的种类,其改变以往中国南方无法培育肥牛的趋势,且还能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尽管我国蜀宣花牛肥牛养殖技术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蜀宣花牛育肥牛养殖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旨在提高蜀宣花牛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蜀宣花牛”乳肉兼用牛是四川达州市宣汉县几代畜牧科技人员从1978年开始,引进世界优良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对宣汉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并导入荷斯坦血液,历经32年不懈努力,培育出的适应南方山地高温、高湿及农区粗放管理条件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相关专家组一致认为“蜀宣花牛”牛的质量好,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用菜粕替代蜀宣花牛日粮中的豆粕水平,对20头蜀宣花牛进行112 d的育肥饲养,研究其对蜀宣花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做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用菜粕替代豆粕作为蜀宣花牛日粮的蛋白来源,对蜀宣花牛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但却显著降低了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6.
“蜀宣花牛”是以四川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原产于瑞士的西门塔尔牛和荷兰的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含西门塔尔牛血缘81.25%、荷斯坦牛血缘12.5%、宣汉黄牛血缘6.25%。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蜀宣花牛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宣汉县养牛业的发展[1]。本文笔者针对蜀宣花牛繁育场和部分养殖专业户所养的蜀宣花牛的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1材料与方法1.1粪便样品采集在蜀宣花牛繁育场分别选择犊牛舍、育成牛舍、成年牛舍、产房等不同圈舍中不同年龄的牛,部分粪便样品取自精神沉郁、厌食、喜欢躺卧、腹泻、所排粪便带血和含大量纤维素样薄膜、  相似文献   

8.
陈述达州市蜀宣花牛现状、发展困难和问题、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等,旨在为蜀宣花牛品种乃至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育肥牛旨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出栏率,获取优质的牛肉,以满足人类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蜀宣花牛是四川宣汉县的特有品种,它填补了中国南方无培育牛的空白,同时也成了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近年来蜀宣花牛的养殖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完善。本文主要是对育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肉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 A desaturease1,SCD1)基因的表达机制及其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试验选择年龄相近的蜀宣花牛、巴山牛和安杂牛三个品种共30头牛,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90 d后屠宰,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组成及SCD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相对含量均占总脂肪酸的69.5%以上;安杂牛肉中SFA含量显著高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含量显著低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蜀宣花牛和巴山牛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在MUFA中油酸(Oleate,C18∶1)含量最高,蜀宣花牛和巴山牛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C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安杂牛(P0.05),这与UFA变化一致,即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中UFA显著高于安杂牛。说明SCD1可作为优质肉牛品种培育、评估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湿热环境下不同抗逆品种间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差异表达模式,明确抗逆品种蜀宣花牛精液中PAF的特色表达模式,选择2月龄左右的蜀宣花牛(5头)和西门塔尔牛公牛(10头),统一饲养条件和营养水平,于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连续检测精子质量和PAF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的精液中PAF的活性与精液密度和精子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934;P0.01,r=-0.953),蜀宣花牛的精液中PAF活性与精液密度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912),与精子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r=-0.848);蜀宣花牛PAF表达量标化模式呈二阶段式,2016年9—12月份蜀宣花牛的PAF表达量平均3.92 ng/m L,2017年1—3月份平均3.08 ng/m L。说明热应激对蜀宣花牛精子质量的影响小于西门塔尔牛,这与PAF表达模式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地方牛品种的抗热应激遗传调控分子机制,试验在高湿热环境下测定了蜀宣花牛与荷斯坦牛、娟荷杂交牛的HSP70基因的SNP及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情况下,蜀宣花牛与荷斯坦牛、娟荷杂交牛的体温、血液生化指标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 HSP70基因共检测到3个SNP位点,均为无义突变;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蜀宣花牛HSP70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和娟荷杂交牛(P0. 01)。说明地方品种牛在遗传背景上较荷斯坦牛具有更好的适应高湿热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试验研究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对蜀宣花牛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笔者选择体重352.6±28.0 kg的健康蜀宣花牛公牛15头,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A组为高能量低蛋白组(HELP),B组为低能量高蛋白组(LEHP),C组为低能量低蛋白组(LELP),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360 d。育肥结束后,按照国标《牛胴体及鲜肉分割》(GB/T 27643-2011)进行胴体分割,测定屠宰性状并评定胴体等级。结果表明,育肥开展至90 d,B组体高增加值极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育肥270 d~360 d,A组的胸围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较B组和C组高28.92%(P<0.05);A组和B组眼肌大理石花纹等级均达到了3级,而C组眼肌大理石花纹等级为2级;3组的料重比顺序为C组>B组>A组;A组的平均收益最高。研究表明,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可显著增加蜀宣花牛架子牛体高,同时在育肥过程中消耗饲料较少;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显著增加平均日增重,增加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14.
近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委员召开专门会议对宣汉县申报的“蜀宣花牛”新品种进行了正式审定,与会委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予以了表决,“蜀宣花牛”新品种得到了专家委员们的广泛肯定和支持,顺利通过了正式审定,我国牛品种又添新丁。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解当前适度规模经营养殖户设施设备配置情况及肉牛养殖模式,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草食家畜生产设施设备研究与应用岗位对位于丘陵山区宣汉、筠连、阆中等肉牛养殖大县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1各县市肉牛发展情况1.1宣汉县1.1.1肉牛产业概况宣汉县牛生产总量位居全省农区第一,现有肉牛规模场800多家,2020年牛存栏16.5万头,出栏肉牛9.45万头,实现牛业综合产值达32.5亿元,蜀宣花牛及其延伸产品已成为"川字号"特色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6.
从广元市牛业生产概况、蜀宣花牛推广及带来的效益等方面对蜀宣花牛新品种在广元市的推广应用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利用和发挥蜀宣花牛优异的生产性能,为广元市养牛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地方牛种资源的耐热应激生化调节模式,试验测定了6—9月份高湿热环境下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和蜀宣花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7—8月份时,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血清中总蛋白、甲状腺素(T4)减少量极显著高于蜀宣花牛(P0.01);三碘甲腺原氨酸(T3)减少量高于蜀宣花牛;皮质醇(cortisol)、谷丙转氨酶(GPT)、肌酸激酶(CK)增加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蜀宣花牛(P0.05或P0.01)。说明蜀宣花牛较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具有更强的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蜀宣花牛是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四川省畜牧总站等单位历经30余年共同培育的乳肉兼用牛地方新品种,是建国以来中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品种。为全面了解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蜀宣花牛6 767个胎次的产奶量测定和1 055头母牛乳样的乳成分分析,揭示了蜀宣花牛的泌乳性能。牛群实际胎产奶量一世代平均3109.4kg,平均泌乳期281.4d,平均乳脂含量4.6%;二世代的平均产奶量、泌乳期和乳脂含量分别为3 311.3 kg、281.2 d和4.5%;三世代分别为3889.4 kg、283.5 d和4.5%;四世代分别为4 495.4 kg、297.0 d和4.2%。从不同胎次看,蜀宣花牛母牛的产奶量和泌乳天数均随胎次的递增而增加,第3~4胎达到高峰,从第5胎开始,随着母牛产犊胎次的递增,产奶量有所下降。蜀宣花牛乳脂含量明显高于黑白花奶牛、纯种西门塔尔牛和我国育成的草原红牛及新疆褐牛。表明蜀宣花牛具有较好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20.
乳肉兼用牛——蜀宣花牛是以四川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原产于瑞士的西门塔尔牛和荷兰的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横交固定和4个世代的选育而培育而成。该牛性情温顺,具有生长发育快、产奶和产肉性能较优、抗逆性强、耐湿热气候、耐粗饲等特点,适应农区较粗放条件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