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云南6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选用30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云南省武定鸡、茶花鸡、云龙矮脚鸡、盐津乌骨鸡、腾冲雪鸡和西双版纳斗鸡共6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结果表明:30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4个微卫星位点在6个鸡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为高度多态,还有6个微卫星位点为中度多态,这些位点均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中;在6个品种中,武定鸡杂合度最低,为0.602 3,腾冲雪鸡杂合度最高,为0.668 9,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对DA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体型较小的茶花鸡与其他大中型鸡品种距离均较远。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个鸡品种被聚为3类:云龙矮脚鸡、盐津乌骨鸡和武定鸡聚为一类;腾冲雪鸡和西双版纳斗鸡聚为一类;茶花鸡独自为一类,这与几个鸡品种的来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受威胁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8个受威胁地方鸡品种(西双版纳斗鸡、高脚鸡、漳州斗鸡、浦东鸡、北京油鸡、静宁鸡、灵昆鸡、吐鲁番鸡)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微卫星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8个受威胁地方鸡品种的杂合度都较高,最高的是吐鲁番鸡(0.6849),最低的是灵昆鸡(0.6168),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通过计算遗传距离珐发现8个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UPGMA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几个鸡品种的来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各具特色,应根据各品种受威胁程度进行必要的紧急保护,将其转变为安全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3.
4.
利用筛选出的6个微卫星标记对福建德化黑鸡、白绒乌鸡、金湖乌鸡、河田鸡以及江西泰和乌鸡等优良地方鸡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6个微卫星标记均呈高度多态(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即PIC均大于0.5).5个地方鸡种的平均杂合度为0.716-0.729,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邻结法(NJ)对Ne i氏遗传距离(D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鸡种被聚为2类,泰和乌鸡与河田鸡先聚为一小类(DA=0.0957),然后再与金湖乌鸡聚为一类(DA=0.1553);德化黑鸡与白绒乌鸡则聚为另一类(DA=0.1980).聚类结果基本反映了各鸡群的地理分布和选育现状. 相似文献
5.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我国12个地方鸡种淀粉酶、酯酶、运铁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等4种血浆蛋白质(酶)结构基因座的多态性。12个地方鸡种中所测的4个座位均表现出多态。根据检测座位的基因频率,计算群体平均基因杂合度。并用模糊聚类法对所研究的12个地方鸡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和白耳鸡在λ为0.996时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狼山鸡、仙居鸡、河南斗鸡、萧山鸡、固始鸡和藏鸡等依次聚为一大类,表明泰和乌骨鸡和白耳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北京油鸡与其他鸡种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8个受威胁地方鸡品种(西双版纳斗鸡、高脚鸡、漳州斗鸡、浦东鸡、北京油鸡、静宁鸡、灵昆鸡、吐鲁番鸡)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微卫星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8个受威胁地方鸡品种的杂合度都较高,最高的是吐鲁番鸡(0.684 9),最低的是灵昆鸡(0.616 8),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通过计算遗传距离Ds发现8个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uPGMA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几个鸡品种的来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各具特色,应根据各品种受威胁程度进行必要的紧急保护,将其转变为安全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7.
灵昆鸡是浙江省三个著名的地方鸡品种之一,也是我国优质的地方鸡品种资源,1980年编入《浙江省畜禽品种志》,2003年编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曾一度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8.
9.
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检测了山东省3种地方鸡种:汶上芦花鸡、济宁百日鸡和日照鸡的遗传多样性,在40种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且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6个引物。统计分析了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杂合度(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S)和相似系数(I)。采用UPGMA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3个地方鸡种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共发现了1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3个;每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2.2和2;大小在110~300bp之间,期望杂合度与观测杂合度比较接近。芦花鸡(W)多态信息含量最大,为0.3075;日照鸡(R)中最小,为0.2915。以Nei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百日鸡(J)与日照鸡(R)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832;遗传距离最小,为0.0170。3个品种鸡可聚为2类,百日鸡(J)与日照鸡(R)聚为一类,芦花鸡(W)独立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0.
采用8个微卫星座位对福建省5个地方品种猪(槐猪、官庄花猪、莆田黑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了遗传杂合度(H)、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PIC)、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5个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高;8个微卫星位点H平均为0.7006-0.7760;PIC为0.6917-0.7609;莆田黑猪与闽北花猪的遗传距离最小(0.5531),官庄花猪与闽北花猪的遗传距离最大(0.8618). 相似文献
11.
重庆本地山羊群体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重庆本地的板角山羊、川东白山羊和重庆黑山羊基因组池DNA的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通过100种随机引物扩增筛选。12种多态引物共获得了16个多态标记。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指数和SPSS分层聚类树形图表明:板角山羊与川东白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重庆黑山羊和板角山羊的遗传距离较近,2者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结果还发现,板角山羊、川东白山羊和重庆黑山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地方种质种内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白菜亚种内11个地方种质材料,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DNA后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eDNA)分析。聚类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0.18时,11份材料可分为二个生态类群,第一类群属于直筒类型(交叉性气候生态型),另一类群在0.15时,又分为二个类群,矮桩类型(海洋性气候生态型)和直筒与矮桩的过渡类型。同时表明,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在同一亚种内不同品种间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品种鉴定等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14.
部分地方鸡品种体量及生态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1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体重和生态特征的资料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单独对6项体量指标进行聚类的结果表明:我国11个地方鸡种大致可以分为大型鸡、中型鸡和小型鸡3类;多元统计分析12项指标的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值作为3个主成分(占总信息量的88.659%),根据各品种的前3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并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地方鸡品种可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这说明了生态因子亦是品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 :泰和鸡、固始鸡、狼山鸡 ( N系 ) 3个鸡种性染色体上含有隐性伴性基因 id,萧山鸡性染色体上含有显性抑制基因 Id。经 RAPD技术对 2种基因型鸡种分析 ,OPH-1 6引物 :在含有 id 3个鸡种中产生 1条共显性条带 864 ,而含有 Id的鸡种则缺少此种条带 ;OPH-0 2引物 :在含有 Id3个鸡种中 ,除狼山鸡仅产生单态外 ,其余鸡种均未产生条带 相似文献
16.
牟致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
小麦籽粒表面皱缩的遗传力很低,仅为18.67%,易随栽培条件而发生变化,宜改善栽培条件增加其充实程度。腹沟比率的遗传力较高,品种(系)为56.15%,杂种为59.88%。说明腹沟比率的遗传性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选用腹沟丰满的亲本组配、选育成籽粒饱满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绵羊和山羊基于两种标记的遗传分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羊、同羊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的随机样本分别进行14个结构基因座和7个微卫星标记的遗传检测,比较由2种遗传标记获得的群体基因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根椐2种类型的基因频率资料,计算3个群体间的标准遗传距离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由微卫星等位基因频率获得的群体基因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有效等位基因数显著大于由结构基因座获得的,由结构基因座资料计算的3个群体间标准遗传距离为0.0268~0.248 7,微卫星标记资料计算的3个群体间标准遗传距离为0.232 1~1.2313,绵山羊群体间显著大于绵羊间.结构基因座和微卫星标记一致揭示了3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同羊、湖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微卫星标记较结构基因座标记更能表达近缘种间进化趋异水平;可将FCB11、MAF33、AE101、FCB128及FCB304位点作为研究绵山羊近缘种间遗传分化的标志性位点. 相似文献
18.
应用BLUP法进行长白猪主选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性状BLUP法对长白猪选育中的主选性状日增重和背膘厚进行了遗传趋势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个世代的群体平均育种值,日增重分别为30.18,41.88和95.24g,表现出逐代上升的趋势;背膘厚分别为0.14,0.02和-0.28mm,呈逐代下降趋势,说明所采取的育种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