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实施绿色环保的鲜茧缫丝工艺,在鲜茧缫丝中采用木瓜蛋白酶进行脱胶处理,并建立基本的脱胶工艺技术,以脱胶率、解舒率和茧丝单纤维断裂强力作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脱胶工艺中木瓜蛋白酶用量、脱胶时间、脱胶温度、脱胶液p H值对鲜茧脱胶效果、缫丝性能和茧丝强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工艺因素对鲜茧脱胶效果均有明显影响,确定用木瓜蛋白酶对鲜茧脱胶的工艺条件为:脱胶温度35℃,脱胶时间2 h,酶液质量浓度4 g/L,脱胶液p H值7.0。鲜茧在此工艺条件下的平均脱胶率为23.42%,平均解舒率达到82.4%,单根生丝纤维平均断裂强力达到12.52 c N。红外光谱表征鲜茧用木瓜蛋白酶脱胶后缫制的生丝与干茧用传统缫丝方法缫制的生丝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热重分析2种茧丝样品的热稳定性也没有明显差异,但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鲜茧缫制生丝的表面较光滑。建立的木瓜蛋白酶脱胶工艺技术可以用于鲜茧缫丝。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理化性能,采用六个庄口的蚕茧分别缫制的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进行生丝样品的器械检测.结果表明,来源不同庄口的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其清洁、洁净、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切断、丝胶溶失率等性能无明显差异,而干茧生丝的抱合性能优于鲜茧生丝.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热学性能和丝蛋白结构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改革中执行烘茧标准影响质量的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鲜蚕茧加工干燥中烘力出烘的作用为了保证鲜茧的合理干燥,有利缫制高品位的生丝,烘茧中茧层丝胶不受到过度高温而扩大茧层干燥斑损伤,造成降低缫丝质量。因此,我市从解决烘茧(灶型)着手,烘茧上采用鲜茧干壳量结价指数,参照不同  相似文献   

4.
1蚕茧的分类蚕茧历来以缫丝为主要用途。根据长期缫丝生产的实践,结合形态、疵点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能用于缫制正品生丝的上车茧、不能或不宜缫制正品生丝的下茧和非正常茧。1.1上车茧能用于缫制正品生丝的蚕茧,包括正常上茧和次茧2类。1.1.1上茧茧形、茧色、茧层厚薄及缩皱正常,无疵点的茧,是缫丝的上等原料。1.1.2次茧有轻微疵点,但程度较轻,能用于缫制正品生丝但不属于下茧的茧。  相似文献   

5.
<正> 蚕茧出丝率,一般可分解鲜茧和干茧两种。前者是指用100公斤鲜茧缫制成生丝量的百分率;后者是指用100公斤干茧缫制成生丝量的百分率。通常蚕茧部门用鲜茧出丝率,工  相似文献   

6.
《蚕桑通报》2014,(2):9-9
为正确分析鲜茧缫丝对生丝品质及其对下游产业链的影响,提高我国生丝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丝绸协会于2014年6月10日在苏州召开了"鲜茧缫丝专题研讨会"。杨永元会长、钱有清副会长和来自全国各地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钱有清副会长主持会议。杨永元会长讲话,他强调了会议目的,一是鲜茧生丝指标性能的基础研究、检测区别方法、生产对比产品等,形成一些课题进行研究;二是对鲜茧缫丝认识,给出一个比较全面、不偏不倚的权威性结论。杨会长还宣读了原浙江省丝绸公司钱同源经理的书面发言“对于鲜茧缫丝,因势利导,不排挤,但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不能混杂,应把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区别开来,并且在浸泡、印染、丝织工艺等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我省鲜茧的评级标准和方法,几经变革。解放初期至五十年代中期,一直沿用传统的“手估目测”法,此法以烘折、缫折为标准确定中心茧价,按估计的烘折和缫折来决定茧价。1958年起全面实行以茧层率定基本价,辅以上茧率、解舒(色泽、匀净度)补正的评茧办法。1973年至今,则一直沿用以干壳量定基本价,辅以上茧率、解舒补正的评茧办法。无论是“手估目测”,还是以茧层率或干壳量定基本价,都是以估测单位鲜茧能有多少茧层量或产多少生丝为依据的,而不能真正反映蚕茧的内在质量和实用价值。为此,近几年,江、浙两省在部分市、县试行了鲜茧“组合售茧、缫丝计价”。所谓鲜茧“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就是将饲育管理技术水平和茧质水平相近的蚕农所生产的蚕茧,通过初步评分的办法集中  相似文献   

8.
正鲜茧的冷藏温度和时间对鲜茧品质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鲜茧生丝的品质。已有部分研究证实了低温存储有利于提高鲜茧生丝品质。但近年来冷藏温度和时间对鲜茧丝产生影响未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冷藏冷冻温度和时间对鲜茧及鲜茧生丝品质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时间和温度,达到提高鲜茧生丝品质的目的。1 茧丝品质检测将干茧缫丝的生丝与不同温度下保存的鲜茧缫丝的生丝进行解舒、清洁等生丝性能的检测,如图1和图2。由图1可知,不同温度贮藏鲜茧  相似文献   

9.
雄蚕茧丝具有缫折低、洁净好、纤度均匀等优点,所缫的高档生丝倍受用户青睐。本研究针对雄蚕茧蛹体小、茧层较厚且纤度相对较细均匀的特点,探讨了雄蚕茧的烘茧工艺。结果表明,烘茧温度、鲜茧堆放时间、铺茧量、半干茧干燥程度等与烘茧质量有一定影响,并提出了头冲烘茧温度以105℃、鲜茧堆放时间不超过12 h、鲜茧铺茧量以4.5 kg/0.76 m^2、半干成数6.5成为更适当的烘茧要求。  相似文献   

10.
蚕丝传统生产模式是收购鲜茧、干热(105℃)、杀蛹、烘茧、干茧贮存、煮茧缫丝等工艺,已经历百年的历史。由干热杀蛹、烘茧势必造成蚕茧丝胶变性,蚕蛹蛋白及脂肪受热而损坏,造成丝胶溶失,增加缫丝,影响解舒及生丝质量,不利于蚕蛹深加工。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茧检定与我国蚕茧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茧交易以茧检定成绩计价促进了蚕茧质量稳步提高,我国执行的两个试缫检测标准是参照了日本茧检定定级办法制定的.然而,我国鲜茧及干茧两个试缫标准在制定和执行中却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由于我国与日本的售茧批量差异较大,鲜茧的试缫标准又单纯强调标准只评级,造成级价分离,鲜茧试缫检验办法不能实施,形同虚设;二是干茧试缫标准评定茧级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蚕茧使用价值;三是鲜茧评级计价办法和标准以影响出率大小的茧层量(干壳量)、茧层率为分级主要项目,与试缫分级的解舒丝长相差甚远,出现蚕茧这一种产品(商品)就有多个不统一的标准,且检测方法繁杂.  相似文献   

12.
<正>茧的解舒率因为影响生丝缫制时的缫丝效率及生丝品质,所以是茧质评价的一个重要项目,迄今,已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区地处亚热带,高温持续时间长,雨水较多,桑树生长迅速,产量高,但蚕病容易发生和流行,因而饲养蚕品种的强健性十分重要。建国初期,我区全部饲养黄茧和金黄茧土种,虽然,其幼虫强健好养,但产量低、品质差,单张产茧仅7.5公斤,茧层率13%,一茧丝长约300米,鲜茧出丝率仅5%,只能缫制土丝,不适应机械缫丝需要。50年代末,从广东省引进多化白茧种“南农七号”,取代黄茧土种,成为我区2~6造的当家品种。单张产茧12.5公斤,茧层率14%~15%,一茧丝长400米,鲜茧出丝率7%,只能缫制E级以下的低级生丝。  相似文献   

14.
朱良均 《蚕桑通报》2013,44(1):8-10,19
本文通过对不煮茧缫丝、鲜茧缫丝的生丝质量、茧丝纤维性能的分析,分析了制丝过程节支增效的途径.以期对蚕业生产亟待创新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影响解舒的主要因素有蚕品种、饲养管理、上簇环境、蚕茧收烘、贮藏和煮茧等.就同一蚕品种而言,鲜茧的解舒好坏取决于簇中管理;而同一茧质的鲜茧加工成干茧后的解舒好坏则决定于茧站、茧库和丝厂.净度是生丝主要检验项目之一,因净度不良的生丝,制成的织物表面茸毛多,坚牢度差,染色不能匀一.而影响净度的主要因素是蚕品种,其次是上簇环境、烘茧、煮茧和缫丝操作等,就同一蚕品种而言,鲜茧净  相似文献   

16.
鲜茧缫丝的蚕蛹较干茧缫丝的蚕蛹更好地保全了食用品质。为了促进鲜茧缫丝蚕蛹作为营养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鲜茧缫丝蚕蛹的传统食用方法、营养价值以及加工利用现状等,分析认为鲜茧缫丝蚕蛹加工利用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和产品质量好等优势,但尚需加强产品的高值化和功能性开发,以及严格控制产品加工的重要技术环节,才会使鲜茧缫丝蚕蛹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和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7.
鲜茧的质和量是衡量蚕农经济效益的主要参数,茧站收购是蚕农饲养价值的实现。烘茧是为丝厂提供原料茧初加工,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生丝质量和缫折高低,直接影响到蚕茧的质量,因此必须把好鲜茧收购、烘茧两个重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8.
蚕农向国家投售的是鲜茧,鲜茧在目前条件下不能长期贮藏以适应缫丝工业长期生产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加工,使成为干茧,而干茧蛹体的适干均匀程度对于长期安全贮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缫丝过程中对煮茧抵抗力的一致以达到煮熟程度的均匀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肖丽萍 《广西蚕业》2007,44(4):36-38
根据2007年广西蚕茧价格变化情况,分析茧价波动趋势及鲜茧价格与干茧价格、生丝价格、蚕种价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7年广西鲜茧收购价格与干茧价格、生丝价格、蚕种价格均无相关性,蚕茧价格波动出现异常,蚕茧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蚕茧收购管理和价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鲜蚕茧烘干和干茧贮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南  曾国新 《广西蚕业》2003,40(4):42-44
目前我区部分蚕区由于烘茧技术没掌握好,致使干茧质量较差,鲜茧的平均烘率仅为37%左右,干茧解舒率也只有60%左右,而且丝质品位低,只能缫3A以下的生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蚕茧加工业的发展和降低了我区干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蚕茧干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蚕茧的质量,降低烘茧成本,对我区的蚕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要取得好的干茧质量,就要掌握好烘茧的技术。我公司自实行蚕业产业化经营以来,一直注重蚕茧加工这一环节,在蚕茧干燥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此总结一下,与同行们共同探讨。1 严格控制好烘茧时的温度,避免高温急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