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快速将粳稻染色体片段渗入籼型两系不育系,获得稳定材料,便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对籼型两系不育系Bph68S与粳稻少孽粳杂交的F1,采用花药培养的方法,构建籼粳交DH系两系材料,并观察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对大田的种植株型进行鉴定,从242株绿苗中获得123个二倍体单株,其中41个单株具有两系不育系的特性;DH3S两系不育单株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与母本Bph68S相比,其有效穗降低(14.2±2.9)%,成穗率增加(21.5±5.8)%,株高降低(28.5±3.2)%.两系不育株DH3S与籼稻931 1组配杂交种F1的成穗率、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均高于Bph68S与9311组配的杂交组合.[结论]用籼稻两系不育亲本与粳稻杂交的F1花培构建DH两系不育材料,可快速获得两系不育系稳定中间材料,是快速获得籼粳交不育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育种实践证明 ,以广谱广亲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为母本 ,性状优良的典型粳稻为父本 ,选育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是可行的。并从利用籼粳中间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加强广亲和系的选育和引进理想株型育种方面对选育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HD27是浙粳4B/中组14//浙糯1B三交后代,是通过花培技术选育出的具有优质、抗病、早花时等优良特点的保持系。浙粳7A是利用浙粳4A为母本,以HD27为轮回亲本,逐步定株回交和鉴定选育而成的不育系。浙粳7A感光性强、米质优良,所配组合浙粳优1578和浙粳优6153杂种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4.
比较两用核不育系Q226S、Q038S所配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及三系杂交粳稻组合杂种优势的构成后发现,无论哪类组合,其优势构成因素中,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一般都具有正向优势,但两系组合穗、粒、重三因素结构更趋合理,这也是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可选性较强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保证一定的单株穗数,并中幅提高每穗结实粒数是当前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切实可行的路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异交率偏粳型广亲和不育系春江19A的选育与利用研究。[方法]以春江16A为母本,用籼粳杂交后代材料B125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回交转育,以筛选得到高异交率偏粳型广亲和不育系。[结果]春江19A为迟熟中粳不育系,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败育率均为100%,程氏指数14,属偏粳型,花时早,部分柱头外露,异交结实率高,广亲和性好,条纹叶枯病抗性好,配合力好。利用春江19A所配制的杂交稻组合具有分蘖力强、杂种优势明显、条纹叶枯病抗性好、产量潜力大、后期转色好等特点。[结论]春江19A的转育成功,为选育制种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粳稻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优质早熟杂交粳稻粳两优284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早熟两系杂交晚粳稻粳两优2847由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C228S与恢复系R4769配组而成,品质达到国标优质稻1级标准,2010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粳两优2847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粳9优138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中粳9优138的选育及其利用刘超王健康于承祖孙克新郭荣良蒋玉峰(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221121)9优138(9201A×N138)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1991年以本所转育的早中熟不育系9201A为母本,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的N138为父本配...  相似文献   

8.
灰关联熵分析在选配杂交水稻新组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对品种比较试验中11个以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灰关联熵进行分析,得出该组合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熵关联度,其熵关联序为:结实率>实粒数>成穗率>总粒数>有效穗>株高>穗长>千粒重>全生育期,并以此确定了以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配及以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的粳型恢复系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了鄂粳杂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稀播壮秧、适时早插,重施底肥、酌施穗肥,科学管水、适度轻晒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籼粳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针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偏低、制种产量较低等问题,开展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实践。【方法】通过籼粳渐渗杂交,选育花时早、柱头外露高的粳型保持系,进一步转育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通过籼粳渐渗杂交、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籼粳成分定向选择等技术手段,选育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并比较与普通粳稻恢复系在主要农艺性状、程氏指数、广亲和特性、广亲和基因、恢复谱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2种配组方式,比较两者的光温反应类型表现与异交结实率差异。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H58、C84、C927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粳不籼恢”或“籼不粳恢”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果】在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创制方面,转育出早花时粳型不育系春江16A以及春江99A、春江23A等早花时、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制种产量明显提高;在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创新方面,选育出CH58、C84、C927等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晚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较强的感光特性,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早籼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光温反应类型则表现不一。无论是“粳不籼恢”还是“籼不粳恢”配组,父母本的花时差小、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则有利于提高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的配组方式,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84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出春优84、五优84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并通过品种审定,表现出穗型大、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后期耐寒性好等优点。【结论】通过籼粳渐渗杂交,成功转育出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的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携带有S5-n,恢复谱广,明显不同于普通粳稻恢复系。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有利于缩短全生育期。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父母本的花时差小,有利于提高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选育出春优84等籼粳超级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1.
“申优693”(勤优10号)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新选育的中熟晚粳杂交粳稻组合,以自选的不育系“申6A”与恢复系“R693”配组而成。2003年起参加上海市杂交粳稻区试,“申优693”(勤优10号)全生育期155d左右,适合在上海、苏南、浙北等地作单季晚稻或早茬口后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2.
“9优138”是江苏徐州农科所1991年以自选不育系“9201A”为母本,以江苏省受精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N138”为父本配线育成的杂交中粳组合,1994-1995年通过港澳杂交中粳区域试验,1995年通过江苏省杂交中粳生产试验,1996的4月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是江苏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粳稻组合,该品种特征特性及配套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l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l 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 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 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3。(3)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仅以籼粳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仅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的12个浙优系列中的8个组合被证实为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交组合,这些组合的双亲间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InDel遗传距离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预测能力,可用于单穗重的优势预测,即随着InDel遗传距离的扩大,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穗重的增加上。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杂交粳稻品质育种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杂交、回交和复交并结合低世代品质鉴定的育种方法,育成了配合力强、F1籽粒充实度好的BT型粳稻不育系“系水-04A”和米质优、恢复力达94.42%的粳型强恢复系“R161”。以此亲本配组的杂交粳稻组合“8优161”不仅产量杂种优势明显,而且米质优良,经农业部中国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测定,稻米多数指标达到2000年国家新颁布的优质稻谷标准。研究还表明,在杂交粳稻亲本选育时,不育系应以矮秆、株型优  相似文献   

15.
一、粳稻不育系的选育与转育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关怀和重视下,我们在进行籼型“三系”选育的同时,也开展粳型三系的选育工作。1971年开始利用籼稻×粳稻选育粳型不育系的工作。并且还利用“野败”作母本  相似文献   

16.
浙优81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安徽荃银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是三系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父本是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7。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浙优817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生长特点比较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黔粳优57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阳金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自育的不育系毕粳163A与恢复系NR 210配组而成的中熟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经2015~2016年的贵州省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表现突出,具有熟期适中、株叶型佳及丰产性好等优点,201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7015)。本文以下将介绍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粳型杂交水稻“黎优57”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六十年代日本新城长友以籼稻“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以“台中65”为轮回亲本,通过杂交、回交,选育出包台型不育系、保持系及相应恢复系,实现粳型三系配套,为利用杂种优势提供了方法。但由于包台型三系遗传背景类同,杂种一代优势不显著,不能用于生产。七十年代以来,国内粳型三系进行了广泛测恢,结果证明粳稻恢复系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两优培粳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对选育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粳稻的有关技术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优异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广谱广亲和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采取双亲最佳组配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水平和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0.
优质中粳不育系盐粳93538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粳93583A是直接选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品种通过杂交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中粳BT型不育系,2001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不育系不育性好且稳定,米质优,抗稻瘟能力强,遗传性状稳定,配合力强。配置的组合熟相好,易脱粒,品质优,产量高,利用前景广阔。所配组合“盐优422”2001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区域试验表现突出,2002年提前参加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