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来,稻田养蟹业已成为河蟹养殖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广大农民致富的好门路。现将稻田养蟹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田选择。用来养蟹的稻田必须排灌方便,大旱不干,大涝不淹,土质以粘土为好。 二、开挖蟹沟。一般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沟深0.5~1.0米,沟宽1.0~2.0米。如稻田面积较大,还应开一至数十条“十”字沟,一般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30%。在排水口一面的蟹沟,应适当宽深一  相似文献   

2.
1 稻田工程 稻田要选在交通便利、注排水方便的田块。稻田四周距田埂50cm处挖上口宽60cm、下口宽40cm、沟深50cm的环沟,环沟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7%~10%。在开挖环沟的同时,要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要用双层密网片包扎好,防止河蟹逃跑。同时也可以避免在稻田注水时野杂鱼、蛙类及鱼卵进入稻田。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蟹新技术近两年来,稻田养蟹业已成为河蟹养殖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广大农民致富的好路子。现将稻田养蟹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一、稻田选择。用来养蟹的稻田必须灌排方便,大旱不干,大涝不淹,土质以粘土为好。二、开挖蟹沟。一般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沟深0.5...  相似文献   

4.
, 《江西饲料》2012,(5):37-38
1 稻田准备 1.1条件 应选择便于看护、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安静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旱不干雨不涝、能排灌自如.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 1.2改造与建设 (1)开挖田间沟.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沟宽1.5~2.5 m,沟深0.6~0.8 m.面积在1.3~2 hm2之间的稻田还需加挖“十”沟,面积超过2.7 hm2的,需加挖“#”沟. (2)加高加宽田埂.利用挖环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打紧夯实.改造后的田埂,要求高度在0.5 m以上,埂面宽不少于1.5 m,池堤坡度比为1∶1.5~1∶2.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蟹是稻、鱼、蟹混养,互利共生的好方法,为保证成功获得丰收,要抓好以下关键: 一、选好田块,建好养殖工程。 应选水质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保水好、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养殖工程包括开挖围沟、田间条沟、蓄水暂养池及四周田埂加高夯实,沟与沟、沟与塘相通。成蟹养殖沟宽一般3~6米、深1米,根据田块大小,条沟间距约15~30米,沟深可略浅,如养殖扣蟹深度可  相似文献   

6.
1稻田准备1.1条件应选择便于看护、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安静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旱不干雨不涝、能排灌自如。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1.2改造与建设⑴开挖田间沟。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沟宽1.5-2.5m、沟深0.6-0.8m。面积在20-30亩之间的稻田还需加  相似文献   

7.
(一)稻田设施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5~5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为宜。田埂应加宽、加高、加固。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沟宽1.0~2.0米,深1.0~1.5米。田块面积在20亩以上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田间沟,田间沟宽0.5~1.0米,深0.5米,环形虾沟和田间沟面积占稻田面积3%~6%。  相似文献   

8.
水芹田水浅、土肥、底栖动物丰富,可用来发展河蟹养殖与水芹菜间作。利用水芹菜田沟养殖河蟹是一项新兴的水产业,以独有的种养结合的生态渔业生产方式,可以收到节肥、节水、节地的功效,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水芹菜田养蟹,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具有重要作用。其技术如下: 一、水芹莱田工程建设 养蟹的水芹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的田块。单口水芹田养蟹水面以0.2~0.67公顷为宜,四周离田埂1.5米至2米处开挖一条环沟,环沟…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建湖县稻田养蟹面积已发展到3万多亩,稻田养蟹使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不仅可充分利用稻田土壤、水,生物资源,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立体开发利用的理想模式,而且是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现结合建湖县稻田养蟹的实践,将其技术要点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田生态养鸭技术具有投资省 ,见效快 ,节约场地 ,简便易学等特点。由于在养殖生产过程中 ,不使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 ,所以所生产出的稻谷、活鸭和鸭蛋皆为绿色食品 ,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技术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1 稻田选择与准备稻田的选择整理 :养鸭的稻田要选在交通和电力方便的地方。面积一般 1 50 0~ 2 50 0m2 ,要求水源充足 ,水质符合国家用水标准 ,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一经收割离田 ,要及时搞好规划设计和整修。稻田四周可开挖宽 2~ 3m ,深 1~ 1 2m的环沟 ,田内可每隔 2 0~ 30m挖田沟 1条 ,沟宽 30~ 50cm ,深约 30c…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殖革胡子鲶,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现将该技术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1稻田的选择与改造养殖革胡子鲶的稻田,应选在光照充足、水质良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防洪条件好的地方。在养鱼前,对田埂可结合种稻整地加以修整,田埂要加高至40~50cm,加宽至30cm,并夯实。在稻田内要开挖鱼沟和鱼坑,鱼沟宽100cm,深50~80cm,在稻田中呈“田”或“井”字型,要求沟沟相通,并在各交叉点上挖深100cm,面积6~10m2的鱼坑。稻田中鱼坑鱼沟的面积以不少于稻田总面积的5%~8%为宜。在稻田的进、排水口还要安装…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使能量和物质向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稻田养蟹技术开辟了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水稻可以给河蟹提供生存的环境,河蟹摄食饵料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营养,促进水稻生长。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稻田养蟹也是发展绿色优质无公害水稻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病害中发生面积最大,发病频率最高,对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据笔者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农场调查,养蟹稻田水稻纹枯病发病穴数达100%,不仅使水稻减产88~100公斤/亩,而且直接影响稻田养殖业的发展。 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病害,当气温达22℃以上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即可发病。在25℃~30℃,温度达饱和时,发病最重。 养蟹稻田,由于水层较深(10~  相似文献   

14.
(一)稻田养虾工程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5~5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为宜。田埂应加宽、加高、加固。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沟宽1.0~2.0米,深1.0~1.5米。面积在20亩以上的,还要在田中  相似文献   

15.
荸荠田养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中的动物性饵料,而且还可以清除田间杂草,同时又能保证河蟹用水和荸荠一生都不得缺水的习性,从而形成荸荠与蟹共生互利互促高产,为农民奔小康又创出了一条新路。 一、荠田的选择与清整 养蟹的荠田要选择排灌方便、阳光充足、土层肥沃的水田,土质以砂壤土为好。面积可大可小,一般3~5亩。在荠田四周要开挖0.5米宽、0.8米深的外环沟,在畦面  相似文献   

16.
三、稻田养蟹的苗种放养 1.放前准备。放前20天,用生石灰等药物彻底清沟(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待毒性消失后,加水使环沟及暂养池内水位控制在0.6~1米的范围内;蟹虾混(?)田,每公顷(1公顷=15亩)施畜禽粪肥12~15(吨),以培肥水质;同时移栽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要求占环沟及暂养池面积的1/2~1/3,供蟹虾觅食或附着,为蟹、虾的放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是根据盘锦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河蟹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本文根据本地稻田养蟹的基本情况,做出详细的项目分析。  相似文献   

18.
稻田可以养殖河蟹,但对田块选择和田块工程建设要求较高,且河蟹饲养管理困难,产量偏低。同时随着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的提高,池塘纯养殖河蟹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稻田养蟹,因此不提倡稻田养蟹。如养殖户仍想采用稻田养蟹,可采用稻田养殖虾蟹,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采用这种方法可利用虾蟹呼吸出的二氧化  相似文献   

19.
河蟹是我国名贵的水产品之一,食 用价值极高。河蟹肉肥味美,是人们招 待宾客和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河蟹 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天然河蟹已远远 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的 需要。所以人工养殖河蟹已成为人们从 事的重要的生产活动。 人工养殖河蟹的地点必须近水源。 而靠近水源的闲散荒地绝大多数已开 垦为稻田。所以,利用荒地挖掘蟹池大 面积养殖河蟹在我国已极不现实。而 在稻田中养蟹,就现实地解决了这一 实际问题。并且稻田养蟹吃掉稻田中 的一些害虫。水下杂草这些天然食料 后,可以…  相似文献   

20.
工程式稻田养殖,即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凼, 利用“稻鱼共生,优势共生,优势互补”的原理,进行稻田生产综合开发,从而实现“稻鱼增收”的目的。在日常管理中,应抓好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