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6个高产品种(中晚熟和中熟品种各3个),从1996年到2005年进行 了10a产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10a总平均产量为2974 kg/hm2。最高产品种 为平安8,平均产量为3189 kg/hm2;最低产品种为长农5,平均产量为2785 kg/hm2,最高比最 低增产14.5%。吉豆3和九农21的平均产量也超过3000 kg/hm2。3个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 较中熟品种高5.7%。以6个品种的年平均产量为依据,划分了年成:2004年为丰年, 产量为 3790 kg/hm2;1997和2000年为灾年,产量为2260 kg/hm2;2005年为欠年,产量为2585 kg/hm2; 其余6年为平年,产量为3140 kg/hm2。中晚熟品种较中熟品种稳产性好,变动指数平均小 8.4%。平安8和吉豆3的稳产性最好,变动指数分别为42.9%和48.4%。从分析不同年份组合与 10a数据评价结果的比较得出:准确评价品种稳产性的最少年限为9a。对大豆生产田单 产低、作物品种适应性差异、品种的适应性与稳产性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豆品种产量稳定性研究:Ⅱ.多年份品种产量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佩占  闫日红 《大豆科学》1998,17(4):292-298
1989-1993年以不同熟期不同结荚习性的九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吉林省公主岭研究了大豆品种籽粒产量稳定性与品种生育期,结荚习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即生育期间5-9份降水量为370-740mm,有效积温在3000℃左右时,以中熟,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为最稳产。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年份组合的平均表现不,中熟品种的稳产性比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好,但中熟品种中3种结荚习性间的稳产性差异不明显。在  相似文献   

3.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 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 %,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4.
红小豆新旧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本北海道十胜地区是红小豆生产基地,栽培历史已有100多年.本研究就是对红小豆新旧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改良进行阐述和分析.试验2000年和2001年在带广蓄产大学试验场进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最老的品种是Maruha(1905),最新的品种是Hokuto-dainagon(1996). 试验采取裂区法,3次重复.施肥和密度分别设3个水平.在花期和收获期调查生育性状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实验结果:(1)试验年的气候条件差异非常大,2000年为丰年,2001年为欠年.(2)晚熟品种Maruha在丰年产量非常高,但在欠年产量非常低,表现不稳定.所以在和新品种进行产量对比时,用旧品种Chgarawase(3 120 kg/hm2),新品种Erimoshozu(4 390 kg/hm2), Kitano-otome(4 050 kg/hm2) and Hokuto-dainagon(4 750 kg/hm2) 分别增加41%,30%和52%.(3)单株荚数与籽实产量有密切相关,但荚粒数和百粒重与籽实产量相关性低.与旧品种Chagarawase(单株荚数23)比较,新品种Erimoshouzu(29), Kitano-otome(28) and Hokuto-dainagon(26), 分别增加26%,22%和13%.(4)方差分析结果,品种之间,熟期之间,密度之间,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北方水稻》2021,51(5)
水稻品种松辽122是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北方早粳晚熟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组育成的产量高、品质佳兼具多抗、适广综合性状优异的品种。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22.7 kg/667 m~2,比对照(CK)品种吉玉粳增产2.0%,1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03 kg/667 m~2,比对照(CK)品种吉玉粳增产12.6%。吉林省引种备案,在中熟稻区种植,2 a试验平均产量625.6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6.3%。品质达到国标优质米2级,适应性广,在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品种通禾855,生育期140 d,需≥10℃积温2 800℃,在吉林省属中晚熟品种。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015.8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8.1%,1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03.3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7%。适合在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通化等中晚熟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熟、中晚熟与晚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性能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以15个辽宁省有代表性的中熟、中晚熟、晚熟玉米品种为试材,结合1999~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对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生产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有增产趋势,一些品种表现特别突出;中熟、中晚熟品种密植增产潜力大,密度适应范围广,稳产性更好;群体结构合理,经济系数高,源、流、库协调;在精量播种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中熟、中晚熟品种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05年以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缩短品种生育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现有的参试品种增密空间并不是很大;试验密度范围内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密度是60 000株/hm2,晚熟品种的适宜密度是52 500株/hm2。参试组合的整体质量反映出优异的育种基础材料匮乏。多抗性和稳产性至关重要,是优良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的基础。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是完善育种目标、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通过加大种质扩增和改良以及增加密度压力对育种基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强熟期相对较短且耐密植材料的积累;提高对品种多抗性及稳产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及播期对丘区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麦/玉/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丘区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品种(贡选1号)的产量最高,达1375.11 kg/hm2,中熟品种(乐豆1号)次之,早熟品种(浙春3号)最低.与早中熟品种比较,晚熟品种表现为营养生长期较长,与玉米的生殖共生期为零,植株较高,茎粗增加0.13~0.16 cm,分枝多0.38~0.89个,主茎节数多4.47~7.12个,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极显著高于早中熟品种,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以播期6月7日的产量最高.品种不同,表现略有差异.中晚熟品种的适宜播期为6月7日,表现为单株荚数、荚粒数较高;早熟品种以6月14日的产量较高,表现为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淮麦26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18与百农9627杂交育成,200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引进示范种植120 hm2,平均产量8 275 kg/hm2,超高产可达9 000 kg/hm2以上,平均产量较主推品种淮麦20增产6.9%。该品种田间表现分蘖力较强、抗寒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等特点,后期生长清秀,高产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11.
无性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371由浙江大学核农所用协青早A与新371配组育成,1999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金华市自1995年引入,经1995~1998年的区试、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熟期较早、抗病性强、米质优等特点。一、产量表现协优371于1995年参加金华市晚杂区试,平均产量6438kg/hm2,比对照汕优64增产10.1%,比汕优10号增产5.4%;1996年续试,平均产量7318.5kg/hm2,比对照汕优64增产7.4%;199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010.8kg/hm2,比对照汕优64增9.3%。从1996年开始,进行多点试种和大面积的示范,协优371产量为7000~8000kg/hm2,不乏单产…  相似文献   

12.
从黑龙江省引进15个大豆品种(系),在沈阳地区春小麦下茬复种种植,研究其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产量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存在线性回归(Y=97.033x-5494.3,R2=0.7827**).早、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880.30、 2673.74、 2955.01 kg·hm-2.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脂肪含量负相关.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有晚熟的黑农44、益春128、益春05-94、绥农10及中熟的绥农27.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品种有黑农48、益春05-94、绥农27及垦鉴豆4号.脂肪含量较高的品种为垦鉴豆28、益春2号、垦农22及益春128.产量高、品质好的晚、中熟大豆品种适宜沈阳地区春小麦下茬复种.  相似文献   

13.
通科27是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41 d,属于中晚熟品种。株型紧凑,茎叶绿色,分蘖力较强。2 a区试平均产量8 683.6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4.7%。适宜在吉林省四平、通化、吉林、长春、延边、辽源、松原等中晚熟稻区及辽宁省中熟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连续 3年试验表明 ,不同熟性花生品种在早春双膜覆盖栽培条件下 ,鲜果产量和种植效益均存在显著差异 ,同期收获 ,中熟大粒品种鲜果产量最高 ,较早熟中粒品种增产 2 0 %以上 ,达极显著水平。以饱果率达 2 0 %为收获上市标准 ,早中熟中粒品种可比中熟大粒品种提前 1 2~ 1 7d上市 ,增产值 3 5 0 0元 /hm2 左右。本地区 6月下旬收获上市的鲜食菜用花生应选早中熟中粒品种如V3、V4、V5等 ,7月上中旬上市的要选中熟大粒高产品种如V6、V2等  相似文献   

15.
三种估算大豆品种产量稳定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变异系数法、变动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1972年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三类区域(多雨区、少雨区和上两区合并)17个地点的17个品种,1978—1979年区域试验的三类区域共33个点次的7个品种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指出,不同品种在不同区域的产量稳定性有明显差异。三种方法的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间的稳产性强弱的顺序是一致的。晚熟品种的回归系数法估值比其它两种方法显著低。由于晚熟品种在大多数地点不能正常成熟产量低下,变异系数法与变动指数法较回归分析法更具有实际意义。三种分析结果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相关系数均迭极显著程度。当把晚熟品种删掉后,相关显著性进一步提高。有时虽然相关不显著,但各自的基因型分类结果也甚为符合。上述三种方法对品种稳定性的估算都是有效的,但变动指数法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审定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株型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2年开展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以来,山东省共有50个大豆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本文分析了这50个审(认)定品种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最高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平均产量由1982-1985年的1892.73 kg/hm2提高到2001-2005年的2820.67 kg/hm2,增幅为49.0%;最高产量由3072.0kg/hm2提高到4389.3kg/hm2,提高了42.9%;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时代和选育目的的不同而在37.00%~46.44%和16.80%~22.50%之间变化。山东省夏大豆的理想株型应是株高70~80cm,主茎节数14~16节,有效分枝1~2个,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密而均匀的结荚。  相似文献   

17.
水稻新品种通院9号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而成。该品种生育期140 d,属中晚熟品种。2003年省预备试验平均产量8 017.5 kg/hm2,比通35增产1.5%;2004~2005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586.0 kg/hm2,比通35增产6.5%;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068.5 kg/hm2,比通35增产7.0%。2007年8月获全国优质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三等奖。  相似文献   

18.
H809是黑龙江省九三科研所引自荷兰安地公司的二倍体单粒型杂交种。2008年进行鉴定试验,平均块根产量52364.8kg/hm2,比对照甜研309增产28.9%;平均含糖率为17.7%,比对照低0.7度;平均产糖量9268.6 kg/hm2,比对照品种增糖24.0%。2009-2011年,参加黑龙江省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根产量分别为55987.9 kg/hm2和57260.2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3.1%和11.1%;平均含糖率分别为15.9%和17.3%,比对照品种分别高0.1和0.4度;平均产糖量分别为8959.7 kg/hm2和9865.9 kg/hm2,比对照提高13.9%和13.7%。该品种丰产性好、产糖量高、抗褐斑病、根腐病,糖汁纯度高。适宜种植区域:哈尔滨、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黑河等地。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品种通禾85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禾859是通化市农科院水稻所通过常规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生育期140 d,需≥10℃积温2 850℃,在吉林省属中晚熟品种。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717.4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6.0%,1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516.4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4.9%。适合在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白城等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以丹玉39、郑单958及辽单565为试材,比较3个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郑单958除了在铁岭点的产量略低于晚熟品种丹玉39外,在其他2点的产量均居首位。中熟品种辽单565在3点产量均最低。由此推测在辽宁生育期足够长的地区,中晚熟品种更具高产潜力,是未来玉米产量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