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7月29日《关于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常规粳稻楚粳48号、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系杂交粳云两优502在列。这是云南省选育的粳稻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新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于新平县粳稻种植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适口性、市场销路优的优质粳稻品种滇禾优615和玉粳24号,以及特种稻米云粳37。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出来的滇型杂交粳稻新品种滇禾优615、滇禾优34在大理州山地的生产性能,进行2个品种田间试验,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适应性、群体结构以及成熟期等进行观察记载,同时对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室内考种。结果表明,在大理州海拔2000 m左右光、温、水丰富的山地,通过覆膜种植滇禾优615与滇禾优34均可以正常的生长、成熟,但田间表现和产量表现滇禾优615均优于滇禾优34。因此,滇禾优615相比滇禾优34更适合在大理州山地覆膜栽培模式下种植。在杂交粳稻覆膜栽培时,应尽可能保证在雨水来临前出苗保苗,其次要注意地下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以2018年安徽省优质食味品鉴表现优秀的15个水稻品种(5个优质粳稻和10个优质籼稻)作为供试品种,采用钵苗机插方式栽插,通过调查生育期、产量主要构成指标和田间实际产量等,探索适宜在安徽沿江地区及庐江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为优质稻米产业储备品种资源。结果表明,优质粳稻皖垦粳2号、青香软粳、武运粳31,优质籼稻中禾优1号、兆优5455、荃优822、万象优111、桃优香占和粤农丝苗在当地综合表现好、产量潜力高、安全风险小,可作为当地优质稻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客观综合评价云南粳稻品种,并探索一种能综合评价水稻种质资源的新方法。【方法】针对13个具有代表性的粳稻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采用产量权重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DTOPSIS法。【结果】云粳46号、丽粳22号、昆粳10号、丽粳23号和昭粳13号5个品种按照产量权重来判定适应性,其变异系数为7.26%,最大值与最小值差为21.04%,产量差异较小,得出5个品种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较好没有明显差异;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粳稻品种间的关联度值来判定品种适应性,其变异系数为14.06%,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为40.14%,说明不同粳稻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差异较大;而DTOPSIS法粳稻品种间的Ci值差异最大,其变异系数为20.34%,最大值与最小的差为58.45%,说明不同粳稻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也存有差异,且差异较大。【结论】3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所不同。D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法相比直接依据产量权重对不同粳稻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效果较好,尤其是DTOPSIS法综合评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普洱市双季早稻种植以耐寒性较差的杂交籼稻为主,早稻种植期间常因"倒春寒"而影响产量。2014年普洱市种子管理站在孟连县采用杂交粳稻滇禾优34、滇杂46进行"早籼改早粳"试验示范种植10 hm2,滇禾优34增产10.5%,滇杂46增产45.8%。"早籼改早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品质,对双季稻推广种植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9-2021首轮国家高海拔粳稻试验方案讨论会于3月5日在宜良县召开。这是我省粳稻首次报请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种业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部门共同助力下,2019-2021首轮国家高海拔粳稻试验方案讨论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2017—2019年安徽省中粳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评价水稻新品种在安徽省中粳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安徽省中粳稻区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开展安徽省中粳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分析2017—2019年阶段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赛粳618、淮119、赛粳730、信粳糯638这4个品种产量及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安徽省中粳稻区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培育适宜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提升贵州粳稻生产品质及入选国家粳稻品种资源库提供创制新种质资源.[方法]选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杂交粳稻品种热粳35,在海拔1 400 m生态条件下通过系统选育法,围绕适宜贵州中高海拔区域生态条件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等选育目标,通过大群体分离历经8代目标...  相似文献   

11.
南粳39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粳39(原编号:701,791)是用日本粳稻品种西光/武粳4号的杂交F1代与高产、抗病品种丙850复合杂交,经连续8代选育而成的常规迟熟中粳新品种,1999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区域试验,2000年在参加水稻区域试验的同时破格参加江苏省水稻生产试验。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对种植在海宁杨渡基地、松阳斋坛乡大路村和松阳四都乡庄河村3个不同地区的浙粳86、浙粳96、浙粳99和浙粳100共4个常规晚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浙粳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表现更好, 因此, 浙江范围内北粳南移适宜在浙南高海拔地区种植;浙粳99在各试验点表现高产稳产, 浙粳96和浙粳100可在浙南高海拔地区作为优质稻米种植。  相似文献   

13.
滇优34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以云南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长粒型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为资源,采用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历经9年时间选育而成的第1个长粒型杂交粳稻组合,于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在嵩明、大理、龙  相似文献   

14.
<正>滇杂701是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近期选育的一个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为糙米红色、产量高、适应性好,适宜在云贵高原粳稻区和四川部分稻区推广种植。2010年和2011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抗逆性,2012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2024号)[1]。滇杂701自2012年引入大理示范种植,较主栽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盐稻15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稻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于2000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3年江苏省淮南中粳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超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米质优、熟期适中、抗病性强等特点,是江苏省淮南中粳稻区域试验用武育粳3号作对照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综合性状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4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南中粳稻区域试验的同时,破格参加江苏省淮南中粳稻生产试验,并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6.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高海拔地区的各项因素对水稻的生长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水稻,要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对提高产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云南省高海拔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云南高海拔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借鉴,选择更加合适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鉴定新育成水稻品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为云南省高海拔常规粳稻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组织本年度试验。结果表明,昭粳12号、凤11-55、剑粳10号等参试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生产上逐步推广种植或续试。  相似文献   

18.
楚粳28号是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水稻育种栽培站,以楚粳26号为母本,96Y-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品种,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稻200722,2010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012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楚粳28号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是目前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云南省稻区种植的耐旱粳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对水作和旱作栽培模式下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24个粳稻品种(组合)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粳稻旱作较水作苗高、分蘖数和株高降低,地上部生物量明显减少;根变长,根茎比明显增大,地下部生物量明显增加;穗长缩短,产量降低,影响旱作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通过抗旱力指数法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粳型抗旱常规稻品种11个、粳型抗旱杂交稻品种(组合)7个,分别为云粳30号、滇杂46、保粳杂2号、滇杂31、H149、H150、昌优13号、糯谷、云粳恢7号和云光109,在水、旱作条件下产量均稳定,抗旱系数为0.70~0.85,综合性状优,是适宜旱作的品系.  相似文献   

20.
1949~2000年辽宁省水稻育种情况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育种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逐年增多,累计达82个。新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杂交粳稻黎优57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244的培育成功,使区域试验产量出现两次突破,其它品种的产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促使水稻新品种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增加了杂交粳稻的理想株型品种的每穗成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