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沼-桑(蚕)农业生态模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沼-桑(蚕)农业生态模式,是以养猪、养蚕为主,猪粪和蚕沙(粪)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产出沼肥和沼气;沼肥用来培桑养蚕,沼气照明、加温养蚕,从而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链.近年来,全南在利用沼肥培桑养蚕中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石泉县蚕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了过去二十余年推行的"三三制"的养蚕布局模式,主张推行全年5~6批次简易省力化多批次养蚕生产布局.伴随着年养蚕次数的增多,小蚕期采用集中共育或小蚕饲育箱育,成为养好小蚕、实现蚕期无病高产、节本增效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此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徐彧 《北方蚕业》2014,(4):47-49
成县引进大棚养蚕技术,并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省力化养蚕模式。文章总结了各项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特点,强调了操作中的关键环节,并就生产中的有关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两层固定蚕台育模式适合本县蚕桑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4.
管圣浩 《蚕学通讯》2004,24(3):41-43
常言道:"养蚕要高产,防病第一关".在农村养蚕中,蚕病的发生是影响蚕产茧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做到无病夺高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全过程.本人根据长期在基层接触的一些实际情况及体会,现将蚕病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归纳如下,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室内养蚕费工费时费力,且人蚕共居,不利于消毒防病,已不适应产业化、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实施。通过3年的试验证明,壮蚕户外育可节约用工60%,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效,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省力的养蚕模式。  相似文献   

6.
邓昌敏 《蚕学通讯》2006,26(4):45-46,51
翠屏区地处宜宾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农村经济以近郊蔬菜、远郊水果为主.蚕桑有一席之地,但有日渐萎缩趋势.蚕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蚕桑,需要探索引进切合实际的新路子.实践表明,"组合养蚕",用重点突破、以点带动发展的的方式让蚕业在远郊农村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的格局,是一条有希望的路子."业主或准业主"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养蚕"方式.  相似文献   

7.
小蚕共育模式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蚕技术,是小蚕共育户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将娇气难养存活率低的小蚕集中在一起饲养,目的在于提高养蚕成功概率,解决农村养蚕难的问题,但是伴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因此文章围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意见.  相似文献   

8.
小蚕共育是实行科学养蚕,获得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索普及适宜的小蚕共育技术模式,对于提高养蚕效率,推动蚕桑业向省力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淳安县浪川乡曹家村的曹声松,现任村蚕桑服务员和乡桑树病虫测报员,家有桑园0.36hm2,一直以来是浪川乡的养蚕能手和蚕桑专业户.2002年在县茧丝绸总公司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创办了一家小蚕公司,由于他饲养的小蚕发育整齐,无病高产,从此名声远扬.在此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他的浪川乡"小蚕公司"以饲养小蚕,出售小蚕为目的,对小蚕进行专业化饲养,商品化买卖,社会化服务.解决了部分缺技术、缺劳力、缺设备的"三缺户"小蚕养不好、效益低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10.
蚕丝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但千百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养蚕业一直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零散经营为主.由此带来了茧质差、效益低及先进的科学养蚕技术难以推广等弊端.随着我国蚕业形势的逐步好转及蚕茧价格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近年来在山东蚕区又掀起了植桑养蚕的热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的那种"家有一亩桑,致富奔小康"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结合江西蚕桑生产实际对多批次养蚕模式下蚕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以利于控制多批次养蚕模式下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夏秋季高温多湿,叶质差,桑虫多,加之蚕农养蚕规模小,养蚕收入偏低,蚕农对养蚕重视不够,因而蚕病防治技术不能到位.夏秋季蚕病严重发生,尤其是病毒病(NPV病、CPV和DNV病)、细菌病的发生,导致夏秋蚕蚕茧产量和质量显著降低.另外,现又处于蚕丝业  相似文献   

13.
小蚕共育是农村养蚕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蚕农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先进养蚕技术。规范的共育管理及共育技术的落实更能体现出共育的优势,随着蚕业生产的发展,只有不断寻找一种适应发展的生产模式才能够促进蚕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做强做大蚕业产业。  相似文献   

14.
桑叶作为家蚕的主要饲料,有时因受到气候环境及桑品种、生产管理水平的影响,生产的桑叶饲蚕效果也时有不尽人意,特别是夏秋季桑叶受高温干旱气候条件和桑树病虫危害的影响,造成桑叶质量下降,养蚕生产隐藏发病隐患.为了减少养蚕损失,探讨增强蚕儿体质和增丝的可能,提高蚕作安全的可靠性,增强蚕体抗御病害的能力,我们从2001年开始分别在湖北省罗田县、英山县、南漳县和安徽省霍山县推广应用"蚕神"牌家蚕抗病增丝剂添食,取得了明显的抗病增丝效果.现将罗田县蚕区农村添食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养蚕生产上通常1-3龄蚕,称小蚕(或叫稚蚕);4-5龄称为大蚕(或叫壮蚕)。小蚕是充实体质的阶段,是整个养蚕的基础。在饲育过程中,如处理不当,易造成蚕体质虚弱。因此,"养好小蚕七成收",这是蚕农长期在养蚕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养好小蚕一半收"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可见小蚕饲育是整个养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规范小蚕饲育技术,一直是蚕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勉县小蚕共育技术推广的成效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利军 《北方蚕业》2012,33(1):57-58
<正>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具有"三省"、"三高",即省人工、省桑叶、省投资、养蚕单产高、蚕茧质量高、养蚕的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汉阴县推出了小蚕商品化,大蚕省力化,上簇标准化养蚕模式。通过对比调查,表明汉阴"三化"养蚕模式养蚕时间缩短,劳动强度降低,蚕茧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县温泉新蚕区 2 0 0 1年第三批 ( 5月 1 5日出库 ,6月 1 2~ 1 5日熟蚕 )蚕户全部参加小蚕共育。大蚕期每天下雨 ,气温 2 6~ 35℃ ,空气湿度 85%以上 ,饲养大蚕共 74户 ,饲养“桂蚕一号”4 30 .5克蚁。其中 :克蚁产茧量 3.75公斤以上者有 1 7户 ,桑园 2 0 .6亩 ,共养 77克蚁量 ,平均亩桑养蚕量 3.7克蚁 ,克蚁产茧量 4 .0公斤 (最高 4 .4 3) ,克蚁产值 51 .75元 ,茧价 1 2 .94元 /公斤。笔者总结他们获得高产的经验是 :1、蚕农养蚕技术掌握较好。高产户的蚕农比较钻研养蚕技术 ,对采叶、喂蚕、除沙、眠起处理、消毒、温湿度调节等技术掌…  相似文献   

20.
小蚕塑料盒帐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蚕的饲养过程中,小蚕期饲育管理的优劣,对于养蚕生产成绩的丰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当今千家万户的养蚕条件下,一些新兴蚕区,还习惯于单家独户养小蚕,致使养蚕成绩不佳,经济效益低下,进而影响发展蚕业生产的积极性.本试验侧重于蚕桑"二户"为今后推广应用的主要对象,试图通过改进小蚕期的饲育设备和技术,来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