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硝酸盐缺陷型(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5株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菌株进行诱导与鉴定。通过对菌落生长量的测定表明,WAC培养基比KPS培养基更能抑制菌落的生长。将从两种诱变培养基中获得的抗氯酸盐突变体,同时接种到查彼克(Czapek)、CDA和MM培养基上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KPS诱变获得的nit突变体频率为15.40%,而经WAC诱变获得的nit突变体频率为24.73%。在获得的602个nit突变体中,由CDA、Czapek和MM分别鉴定出363个、184个和55个。用WAC-CDA组合筛选获得48.47%的NitM突变体,而其他组合的NitM突变体获得率均小于7.00%。表明WAC-CDA组合适合用于新月弯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与鉴定。  相似文献   

2.
从全疆各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 ,经单孢分离获 49个尖孢镰刀菌菌株 ,接种试验表明 :49个菌株均使棉花产生枯萎病症状 ,利用氯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 (nitmutant) ,4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 336个 nit突变株 ,将获得的 nit突变株作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 ,可将 49个菌株分为 4个亲和群 ,46个菌株属同一亲和群 ,它们均与 7号小种的 nit突变株相亲和 ,其它 3个菌株分别属于其它亲和群。  相似文献   

3.
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3个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获得了50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比较了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某些突变体中,产孢量和产子囊壳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禾谷镰刀菌对氯酸盐和氰烯菌酯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且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可以将nit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遗传学。  相似文献   

4.
采自新疆农一师不同团场和农三师43团的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vasinfectum),经分离纯化获9个菌株。利用硝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16个nit突变株,其中nit1占62.5%,nitM占25.0%,nit3(8)占12.5%。将获得的nit突变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反应,进行营养体亲和性的测定.发现不同菌株营养体亲和产生的亲和带形态有差异,且具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nit)标记,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菌株分别属于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VCG8),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获得了6株ZF43菌株的多菌灵(MBC)室内抗药突变体,并研究了其中2株抗药突变体的营养亲和性能。结果表明,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后不会改变其营养亲和性能。但发现在营养亲和的两菌株之间发生菌丝融合以后,不能或很少能进行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因此,菌丝融合在该菌对多菌灵的抗药群体发展中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2个棉花枯萎病菌菌株进行的突变体诱发与鉴定实践及技术方法探索,进一步验证了可以采用KClO3培养基来诱发突变体,并利用各突变体对不同N源的利用能力差异而采用MM,MH,MA,MO2培养基对各突变体类型进行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菌株(93.7%)在KClO3培养基上能诱发出突变体,但多数(85%)突变体类型不全,且不同菌株诱得突变体的难易不同,个别菌株很难诱发到突变体。各突变体的诱发率高低依次为nit1〉nit3〉nit8〉nitM,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继代培养对北虫草菌落形态及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株北虫草(Cordceps militaris)组织分离株及2株单孢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进行15次继代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分离株在继代培养中可发生明显角变。将角变区菌丝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可将菌落分为5种类型。Ⅰ、Ⅱ型菌落具有角变频率高、角变面积大的特点,多出现在组织分离株继代的最初几代。无角变的Ⅲ、Ⅳ、Ⅴ型分布在单孢株和组织分离株的继代的后几代。出发菌株决定角变类型及分布。Ⅰ型比Ⅱ型子实体产量高。菌株具有高角变频率时期子实体形成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氯酸盐对从西双版纳、河口、海南香荚兰种植园根腐病标样中分离得到36个尖孢镰刀菌进行诱变。诱导获得459个nit突变体,并用不同氮源培养基对突变体进行鉴定,划分出nit1、nit3、nitM、nitX等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1出现的频率最高,nitM亲和性最强。经配对实验将36个菌株归为15个VCG组群,表明尖孢镰刀菌香荚兰专化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且VCG组群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测定不同营养条件、温度和pH值对番茄早疫病菌抗感异菌脲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感菌株均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敏感菌株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突变体和抗性菌株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突变体在pH值为7时生长最快而敏感菌株在pH值为6时生长最快,在不同pH值条件下,敏感菌株都比突变体生长速度快。在4~35℃菌丝均能生长,以20~25℃生长最快。测定抗感菌株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和菌丝内的甘油、可溶性糖含量。结果发现,突变体比亲本菌株对渗透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抗性菌株在含高于10g/LNaCl的PDA平板上菌落直径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含高于40g/LNaCl的平板上停止生长。含药培养液中敏感菌株菌丝内甘油合成大量增加和积累,突变体和抗性菌株菌丝内甘油含量增加较少或有所下降,菌丝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已建立的PEG突变体库中随机挑选的320株突变体菌株进行表型和致病性筛选,获得表型或致病性显著变化的菌株。将突变菌株及野生菌株接种至PDA培养基,观察生长3d和7d时菌落颜色及形态,测量菌落直径。将表型变化菌株及野生菌株接种于离体富士叶片,测量接种5d后病斑直径。生长速率检测显示有40株生长速率加快,有3株生长速率显著下降。14株突变体菌落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菌落呈黑色或纯白色;15株突变体菌落形状不规则且气生菌丝稀疏;其中7株同时具有两种表型特征。致病性测定获得致病性增强突变体s104和致病性减弱突变体s172。所筛选的320株突变体中,表型异常菌株占6.8%,同时获得两株致病性变化菌株,对进一步揭示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