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禁止人为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本文在介绍五丈原林场封育区概况的基础上,对封育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封山育林设计、保障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吕梁林局下李林场封育林区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能有效地促进森林植被恢复并保护物种多样性,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及物种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垂直结构;封山育林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封育后林下的土壤含水量和腐殖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封山育林是山区植被恢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结合繁昌县封山育林的实践,对封山育林的优点、方式等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应用的技术和政策措施,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浑善达克沙地退化草场的封育效果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退化草场封育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退化草场一经封育其植被盖度、草层高度、牧草产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较快。恢复后的植被如继续封育,其封育效果已不明显。经研究,在浑善达克沙地,对于退化草场的封育期以5 a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海南州地区草地封育后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育作为草地生态环境与资源恢复的技术方法,在国内外均大量使用。青海省海南地区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同样采用了草地封育技术措施方案,为了全面反映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状态和草地封育的效果,对试验基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封育技术效果定点观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技术在草地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中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封育措施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植被的恢复程度,一般在封育3年左右无论是种群结构还是地面与地下生物量均明显增加;封育后地下生物量增加明显高于地上生物量,这主要是封育后植物种,特别是优势物种的修养生息得到恢复,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根据多年封山育林经验,总结出封山育林技术管理的具体措施,下文主要对具体技术进行阐述,希望对同行起到一定参考作用。1检查验收为了达到封育一片,成林一片,收效一片,每年秋末冬初,当地林业部门应组织力量,按照封山育林计划和承包合同,对当年计划完成情况和按封育期限达到封育成林成效的面积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报告,逐级上报备查。检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1.1封山育林计划完成情况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封山育林的封育范围、封育面积、类型、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封山育林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山育林是大面积绿化荒山和疏林山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传统性封育方式单一,经营粗放,成林率低。为提高封育成林率,浙江省自1984年起,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定点、定期、定向”的封山育林67.354万hm~2,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论述了该省开展封山育林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便进一步提高封育效益。  相似文献   

8.
北京山区天然灌丛植被群落特征与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的自然演替序列和过程对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该文在对北京密云山区不同封育年限天然灌丛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群落特征、结构组成、物种数、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演替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灌丛植被的演变趋势为荆条+酸枣群丛—荆条+蚂蚱腿子群丛和荆条+三裂绣线菊群丛—三裂绣线菊群丛;灌丛中天然次生乔木树种山杨、椴树和蒙古栎幼苗、幼树的重要值增加较快;封育年限5~15年,灌木从12种增加到31种,乔木种类从0增加到8种;封育15年灌丛的生物量增加为封育5年的2.34倍;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都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预计随着封育时间的增加,天然三裂绣线菊灌丛会逐渐演替为山杨、桦树林或者椴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对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进行调查,介绍了封山育林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森林资源概况,概述了其封育布局类型,总结了封育成效及经验,以期为封山育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业示范项目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林业示范项目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包括封育区范围、封育类型与规模、封山育林设计、封山育林措施、建设期限及进度、封育效益等方面内容,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古浪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土壤多为沙质土,在干旱区属于重度荒漠化发生区。该区降雨量多在170mm以上,是沙化土地封育植被恢复的下限降雨量。利用封育措施恢复天然植被,固定流沙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封山育林作为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封山育林能够有效恢复森林植被,而且省时、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在有些地区能够起到人工造林无法替代的功效。把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要长期坚持人工造林,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实施封山育林,以人工促进天然恢复森林是今后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以下是搞好封山育林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宁夏风蚀沙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宁夏风蚀生境植被恢复措施为实施草场围栏封育、退耕还林还草.总结出实施草场围栏封育、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将实施区域内的人口压力降至与植被恢复相适宜的水平,否则,不但不能使区域内植被恢复,反而会加速措施实施区域内的植被破坏.同时,给出了降低区域人口压力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封育对人工针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河北省木兰林管局较强封育、较弱封育和非封育等3种封育强度的人工油松林和人工华北落叶松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度等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强度下人工针叶林林下草本植被差距较大,较强封育区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比非封育区的物种数分别多33种和21种,高度大2.49倍和3.28倍,盖度值大52.21%和54.87%;而木本植物的密度、盖度差距等不明显。各封育强度下植被反映物种多样性的Simpson指数值差异并不显著,部分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著。随着封育强度的变弱,相同树种各标准地间的林下物种组成差异增大。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林下植物在较强封育下物种种类和群落结构相似程度不大,但在非封育的极强干扰胁迫下,两个不同的建群种林下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为接近的特征。外界的严重干扰影响人工针叶林林下植被,人为干扰一旦停止,针叶林林下植被的恢复较快。限制人、畜对林下植被的干扰,加强封育,可有效恢复和增加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这说明人工林群落加强封育、减小干扰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及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封山育林作为保护森林的重要手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山地封山育林的经验入手,总结封山育林技术原则和措施,并分析封山育林对该地区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封山育林是依靠森林的自然恢复能力修复生态系统,是恢复森林植被群落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基于新邵县7年来实施封山育林工程的成效,相应发现了封山育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的措施和建议,期望对封山育林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封山育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最有效的措施,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优点。在分析了封山育林在古浪这个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封山育林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古浪水源涵养林区实施封山育林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与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县浅山区气候、土壤条件较为干旱,区内人多地少,退耕还林还草应建立在抗旱集流保墒、充分体现三大效益的基础之上,构建具有“农林复合”特征的水土保持林等“生态经济型”植被类型;脑山区较为湿润,区内多分布有天然次生林,退耕还林还草应以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恢复为主,形成具有水源涵养作用的“生态型”植被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2004~2011年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内各样地群落植被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群落组成、植被特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为草场恢复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封育区形成了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ruthenica Iljin)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通过对历年地表植被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各指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为5年,这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封育草场的封育周期为5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杭锦旗典型围栏封育草场的调查分析显示,围栏封育能够起到改善生境条件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退化、沙化天然草原恢复生产建设的多快好省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过5年的封育,禁牧区植被盖度提高了1.23倍,生物量提高了300%左右;休牧区植被盖度提高了81%,生物量提高78%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