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对象,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73.60%.在荒漠化主导因素中,塔里木河流域以风蚀为主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3.61%.在荒漠化程度中,以极重度为主,占荒漠化土地的35.41%;在荒漠化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未利用土地荒漠化为主,占荒漠化面积的48.45%;在空间分布上,以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化土地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善盟2000年TM卫星影像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获得了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6623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8%。阿拉善盟主要的沙漠化类型为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1846880hm2)、灌丛(草地)沙漠化(735369.5hm2)、砾质沙漠化(1064944hm2)和耕地沙漠化(19039hm2)。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和荒漠干草原上;灌丛(草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东部;砾质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的西部,尤其以额济纳旗最多;耕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额济纳绿洲。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与GIS的扎鲁特旗土地盐渍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扎鲁特旗80年代末和2000年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经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互判读获取土地盐渍化空间数据,建立数据库。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盐渍化土地面积增加不明显,但是程度恶化严重。从1988年到2000年研究区盐渍化土地面积由63919.5hm2增加到67949.4 hm2,净增4029.9hm2;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7.8%提高到8.3%;轻度盐渍化土地面积减少,而中度和强烈盐渍化土地以及盐土面积均增加,变化幅度分别为-58.8%,19.7%、117.6%和120.4%;中度以上盐渍化土地占全部盐渍化土地比例由52%提高到81%,强烈以上比例由25%提高到51%。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乌力吉木仁河西北岸。土地盐渍化与研究区低洼的地形、地表水系特征、地下水以及干旱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人类经济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断退化的盐渍化土壤结构恶化,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明显,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生产。为了控制因盐渍化而造成的土地退化,必须控制人口密度,加强土地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恢复原生植被,对土地盐渍化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对共和盆地1990、2000、2010年三期TM数据进行处理与信息提取,获得了20年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各类沙漠化土地的类间转化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漠化土地以正在发展中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沙漠化土地、严重沙漠化土地为主,199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573.6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3%;200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577.44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5%;201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30.5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2%。从空间分布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分布在龙羊峡库区周围的木格滩、河卡滩、塔拉滩。1990年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增加3.78km2,年均增加0.38km2,2000年到201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7.13km2,年均增加5.31km2。总体来看研究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变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论文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结论。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风沙活动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下,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绿洲和沙漠化土地交替发展。气候温暖期也正是沙漠化土地减弱时期,寒冷期则是沙漠化发生强烈阶段。研究表明90年代与80年代中期相比,额济纳旗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9.1%,中游地区沙漠化发展速率相对较慢,中游地区1990年比1949年增加约9.4%,年增长速率0.27%。1990年以来,沙漠化呈稳定态势。2000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共有13508.4km2,占监测区域的11.8%。其中,临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占监测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7%,高台占1.707%,肃南(部分)占1.427%,酒泉占0.851%,嘉峪关占0.276%,金塔占9.391%,额济纳旗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为11434.64km2,占84.648%。由此看出,黑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形势严峻。同时分析了造成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青海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22×105 km2,占总面积的31.11%,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为1.89×105 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4.83%.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20×105 km2.近30年来,青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漠面积分别增加了254.13%和94.78%.  相似文献   

7.
草地退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植被是土地的保护伞 ,它具有拦截雨滴 ,缓和雨点冲击 ;阻挡水的流动 ,减缓径流的速度 ;固结土壤 ,防风保土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等四大功能。植被一旦退化 ,土壤侵蚀便会发生 ,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 2 62 .2万 km2 ,占国土面积2 7.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67万 km2 ,占国土面积 38%。内蒙古水土流失面积为 2 7.1 7万k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 2 2 .97% ,占草原面积 2 1 .5 % ;风蚀面积 7636万 hm2 ,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 65 % ,全区草地风蚀面积 5 949万 hm2 ,占草地总面积 75 .5 %。各种试验表明 ,植被减少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凡是植被盖度和密度小的草地 ,水蚀和风蚀程度最为严重。因此 ,保护草原植被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为此 ,必须确定合理的草地载畜量 ,增加对草原的投入 ,依法管理草原。  相似文献   

8.
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新疆土地详查资料 ,简要的介绍了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了目前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水土不平衡 ;粗放经营 ,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低产田面积大 ,限制因素多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生态环境劣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战略方向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景宜 《干旱区研究》2007,24(5):618-623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1989-2000年渭河下游洪泛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建设用地、草地、盐碱地、裸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在增加,而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减少;土地盐碱化形势依旧严峻,累计有2.08 km2的耕地和0.94 km2的草地出现了盐碱化,而且由于径流量减少使得3.47 km2的水域暴露并演化为盐碱地.②景观系统中优势斑块类型的连接性逐步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均呈现出增高趋势,其不定性的信息含量增大;耕地和林地的异质性及破碎度均有所降低,而建设用地则相反;草地、盐碱地和水域的各项指数波动性较大,景观变化较为剧烈.③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水利工程等因素所引发的河道变迁、洪涝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是促使景观类型转变的重要驱动力.④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洪泛区资源,适当退耕、重建河岸植被带等措施应该是洪泛区土地管理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延河流域1985~200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1985年至2000年,耕地、草地仍占据明显的优势,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8%以上。中、低覆盖度草地之间转化比例较大,草场退化严重。2)延河流域15年间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加,斑块密度增大,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多样性减小,优势度增加,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降低。3)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毁林(草)开荒与退耕还林(草)并存,人为开荒活动仍在加剧;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于农村住宅和开发油田等工矿建设用地的扩张。4)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因素及人口压力、宏观政策等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地产地价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得成功与否,灵活方便的查询方法、评价结果的快速更新与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介绍了通过地理编码系统将数据记录与地图建立联系,采用地图与表单调用技术实现信息查询的屏幕可视化图形显示;构造多种估价模型以供优选估价方案;分类组织数据库以提高系统灵活实用性的系统结构设计思想。以期对内蒙古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内蒙古土地市场的现 状是一、二级市场均有一定发展,其协调运转机制初步形成,制度建设也取得进展。针对土地 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增强其规范性、强化土地二级市场管理、 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多功能农地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北京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地持续减少。单功能的农地利用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增长的多目标需求。北京已经开始了多功能的农地利用,但是农地的多功能利用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本文对北京市建国以来农地利用政策和农地利用效果进行了回顾,刻画了农地多功能利用演变的过程。并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多功能的农地利用是在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丘陵旱区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能够明确饲草种植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指导人工草地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四川丘陵旱区不同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明确了饲草种植对丘陵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地区人工草地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丘陵旱区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0~100 cm土层月均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为88.8、189.3 mm和181.7 mm,其中,1—4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6—9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高,9—12月土壤有效含水量逐渐下降;(2)从第一季度(1—3月)到第三季度(7—9月)土壤重量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第三季度到翌年第一季度土壤重量含水率呈降低趋势;人工草地在第一季度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能得到较好恢复;(3)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的土壤蓄水率均在6—8月最小(71%、64%和68%),11月到翌年3月最大(93%、94%和94%);土壤耗水率在8—10月最大(66%、70%和72%),在11月至翌年3月最小(41%、42%和44%);(4)在绵阳丘陵坡耕地,从鲜草产量角度考虑,菊苣和苜蓿较为理想;从干草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从粗蛋白供应度考虑,苜蓿和黑麦草较为理想;从消化能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四川丘陵区黑麦草、菊苣和苜蓿的种植不会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现象,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从提高饲草产量角度考虑,可以根据饲草生长需要在11月至翌年4月对人工草地进行适当灌溉,尤其是在刈割后,适当灌溉有利于饲草的快速萌发。  相似文献   

15.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耕地选入基本农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为例,按照基本农田划定规程,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从耕地的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 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分值。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到拜城县综合评价分值在[45.01,94.09]之间,依据综合评价分值将耕地划分为三类,其中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38 360.39 hm~2,占全县耕地的42.52%;适宜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9 979.64 hm~2,占全县耕地的11.06%;不宜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1 878.63 hm~2,占全县耕地的46.42%。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状况较好,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耕地自然、区位条件优越,斑块规整且连片分布。评价结果与现状基本农田图斑进行对比分析,为新一轮基本农田划定实现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6.
90 年代以来,土地管理信息化从兴起到形成热潮,在迅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谨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阐明应该正确认识并由专业人员来组织信息系统产品的开发,设计出符合土地管理业务工作需要并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促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晋陕蒙接壤地区沙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2000年晋陕蒙接壤地区两期TM遥感影像,分析了近15a来该地区沙地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结果显示,2000年末,晋陕蒙接壤地区沙地总面积为648299hm2。在近15a中,有147671hm2沙地分别变成了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又有40715hm2的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沙地,沙地面积共减少106956hm2。主要表现为草地与沙地之间的变化。该地区退耕还林还牧、治沙防沙、“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对沙地空间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石家庄市1949~2001年菜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1996~2001年的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菜地数量动态变化的趋势及原因,揭示了变化的区域差异。然后论述了受气候、水资源、土壤、人口等因素影响下菜地有效利用的差异并指出了其规划方向和重点。在分析石家庄市蔬菜市场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家庄市菜地利用及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25a新疆LUCC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疆1981-2005年气象数据及两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运用改进的Holdridge植被生态分区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重心模型,分析了新疆LUCC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25年间新疆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化使得区域内植被群落格局发生变化,北部地区的未利用地向草地、灌木等生态类型转化;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区域西北地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由北偏西48度移动了3.87km,其中气候影响使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由北偏东33度移动了1.25km,人为影响使其由北偏西66度移动了3.88km。  相似文献   

20.
以河套灌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耕地、荒地、沙地土壤水分变异及土壤积盐特征与盐分离子对土壤积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荒地、沙地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含水率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小,沙地表层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为104.5%;耕地积盐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收获期,春汇后土壤脱盐约2.1 t·hm-2,灌水间歇期毛管作用下土壤积盐约0.76 t·hm-2;荒地70%盐分聚积在表层,春汇后最多可积聚39.85 t·hm-2;耕地积盐量与荒地积盐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沙地积盐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49、0.712;HCO-3、Na+在耕、荒地间随水移动性较强,耕、沙地间SO2-4、Mg2+随水移动性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耕地积盐量主要是SO2-4和Cl-,影响荒地和沙地积盐量主要是Na+和Cl-。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耕、荒、沙地1.2 m深土壤积盐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