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苘麻诱集防治棉铃虫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苘麻是棉田中常见的一种杂草 ,与棉花同属锦葵科。调查中发现 ,苘麻对棉铃虫产卵有强的诱集作用。利用这一习性 ,1 999年在博乐垦区棉田大面积种植苘麻诱集带诱集棉铃虫产卵 ,取得良好效果。按照 1个标准条田 ( 6.67hm2 )两边种 2行苘麻 ,即苘麻与棉花的行数比 1 :1 1 0 ,或株数比 1 :4 0 0种植苘麻诱集带。在棉铃虫主害代第二代产卵高峰期调查 ,种植苘麻诱集带的棉田 ,百株棉花棉铃虫卵量一般 1~5粒 ,而百株苘麻卵量达 3 0~ 4 0粒 ,个别点高达 50粒以上 ,比棉花植株上的卵量高 86.7%。 1 998年棉田大面积种植的是玉米诱集带。在同一时…  相似文献   

2.
一种理想的棉铃虫诱集作物——苘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理想的棉铃虫诱集作物——苘麻近几年,棉铃虫的猖獗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笔者1993~1995年在永清县进行多点调查研究,发现苘麻是棉铃虫特别是二代棉铃虫的理想诱集作物。据调查,二代棉铃虫在苘麻上落卵量是棉田的10~12倍。因此,可以在测...  相似文献   

3.
玉米诱集带和插花种植玉米对棉铃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诱集带和插花种植玉米对棉铃虫及其天敌的影响崔金杰,文绍贵,夏敬源,王春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455112)70年代中期,河北省衡水地区曾在棉田间作春玉米,诱集第二代棉铃虫产卵,结果表明,棉花上的卵量可降低32.8%。为了明确在麦套棉田种植...  相似文献   

4.
胶东地区夏玉米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玉米棉铃虫卵,大部分散产于夏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抽雄未开花玉米落卵量约为抽雄开花者的3倍,是心叶末期玉米上的35倍。此期为夏玉米棉铃虫产卵盛期:抽雄开花盛期,是其卵的孵化盛期。幼虫成活率为卵量的10.53±1.04%。在夏玉米抽雄未开花期用1%1605粉或1605毒砂防治两次,幼虫虫口减退率为71.7-81.5%,在保障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播期可避开夏玉米棉铃虫的产卵盛期,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5.
盲蝽类害虫具有杂食性特点,但已有的取食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植食性,缺乏对其食性的全面认识。本文观察了中黑盲蝽在有选择和无选择条件下对四季豆豆荚和棉铃虫卵的取食与选择行为,并利用刺探电位技术分析了其对四季豆豆荚和棉铃虫卵的刺吸行为。研究显示:3种处理上中黑盲蝽总取食时间比例分别为:混合食物(四季豆豆荚和棉铃虫卵)38%、四季豆豆荚33%、棉铃虫卵27%,混合食物上取食四季豆豆荚的时间比例(22%)高于棉铃虫卵(16%)。6h测试时间内,中黑盲蝽刺吸四季豆豆荚时间为6 595s,高于棉铃虫卵(3 641s);单次刺吸时间以在四季豆豆荚上较高(334s)。以上结果表明中黑盲蝽喜欢取食混合食物,且倾向取食刺吸植物。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解析中黑盲蝽的杂食性,探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开发人工饲料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防治棉铃虫,近几年我国北方一些棉区,采用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2年河北省冀县试验,经大面积安灯诱杀后,棉田一代田间落卵量比对照未灯诱田降低51.7%。1993年肥乡县于5月3日有1400盏高压汞灯开始诱杀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广平县在1992年200盏高压汞灯诱蛾的基础上,1993年全县已发展到1200盏。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性诱监测工具是一种无毒、无残留、绿色高效的测报工具,2009年进行棉铃虫性诱监测工具的试验,通过对新洲区第2~5代棉铃虫诱蛾量及大田实际卵量调查比较,水盆式诱捕器明显优于干式蛾类诱捕器,与大田实发情况十分吻合,适合棉铃虫监测工具,但作为大田防治工具,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施药失当已使棉田的自然天敌数量大减。为了综合治理棉田害虫,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特提出保护棉田自然天敌九法。 1、种植诱集带 在棉田内每隔10行棉花种1行玉米,可使飘虫、草蛉、蜘蛛等天敌数量增加47%左右,或每隔8~10行棉花种1行甘兰型油菜(生长快,枝叶繁茂,菜蚜发生早),可招引天敌定居繁殖。据调查油菜百米单行天敌存量一般为1000头以上,能有效地控制棉蚜虫及二代棉铃虫为害。 2、设施诱集、诱杀 设置高压汞灯、双波灯和频振灯诱杀害虫成虫或利用杨树枝把、蜜源植物、性诱剂诱集虫蛾。这不仅能减少棉虫的落卵量,还可使…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比结果表明,随着“蜂-卵”比值增加,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逐渐下降,从14.33粒/蜂降至0.73粒/蜂,而棉铃虫卵被寄生率逐渐上升,从17.92%上升至73.33%。综合两者的关系,发现在“蜂-卵”比为1∶20时,两者出现了交汇,此时,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约7.50粒/蜂,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约为37%。基于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应综合“蜂-卵”比、田间棉铃虫种群密度及落卵量等指标来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数量,以达到棉铃虫田间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辽宁朝阳市为中国北方特早熟棉区,棉花生育期只有140d左右,有时还少。常年棉花现蕾期为6月30日左右,7月20日前的棉蕾开花结铃后能在霜前吐絮,形成产量。此时如受棉铃虫为害而落蕾,会造成大幅度减产。常年第二代棉铃虫幼虫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为害早蕾,对棉花产量影响大。第三代幼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虫蛀食棉铃,可造成严重减产。分析比较近30a本地棉铃虫发生的历史资料,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73~1991年,为轻发低发生阶段,常年田间百株累积卵量一般不超过40粒,田间落卵期一般只有七八天;1992年至今,为重发高发阶段,百株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