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圃地板栗幼苗嫁接是实现板栗生产良种化的主要措施 ,嫁接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板栗生产大规模的发展。 1990年以来 ,我们在板栗嫁接育苗过程中 ,对板栗幼苗嫁接采用传统的劈接、切接、插皮接、改良切接即去骨切接等方法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去骨切接法嫁接效果最好 ,平均成活  相似文献   

2.
板栗嫁接新技术及其管理措施的探讨濮仲贤,袁绍西(宜兴市林场,214221)(宜兴市林科所)栽培板栗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很多适生栽培区以及许多优良品系。但由于嫁接和管理技术跟不上,影响了一些地区板栗的发展。插皮接、劈接成活率高,但嫁接时都要对准砧水和接...  相似文献   

3.
板栗插皮舌接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地玲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3):23-23,25
通过对板栗不同嫁接方法对比试验研究,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改良板栗品种新技术———插皮舌接。试验表明:采用插皮舌接嫁接成活率达98~100%,实现当年嫁接(圆帽),翌年见效,三年丰产,五年株产比对照提高47 7%,解决了板栗品种改良难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长期以来,为节约成本,板栗育苗均选用小粒种子。仙居县用这种板栗苗木培育的栗树达20多万株,品种杂乱,产量低,品质差。为了改变板栗生产的落后状况,自1986年以来,采用了劈接、皮下接、切腹接和改良皮下接等方法进行板栗嫁接换优试验,其中以改良皮下接效果最好,现将该方法作简要介绍。1 试验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在仙居县城关镇卜家岙村、大战乡地村和新港乡金坑村进行。1.2接穗的采集和处理在春季嫁接前30~60天,以优良魁栗母树的树冠中上部外围剪取长40~50cm的1~3年生结果母枝或结果枝,按每捆50~100根捆  相似文献   

5.
<正>为克服板栗由于实生繁殖造成的低产、劣质现象,实现板栗生产良种化,应该重视嫁接技术的应用。目前生产上采用的带木质芽接、多头腹接,主干光秃带插皮腹接等,均需在一年以上实生苗上进行。本试验是在板栗发芽种子的上胚轴部位嫁接,旨在加速  相似文献   

6.
板栗在我国名地广有栽培,素有“铁杆庄稼”之称。诸暨林种站是浙江省的板栗良种定点基地,虽育苗规模一再扩大,仍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而且造成延误嫁接造期(3月下旬-4月上旬20天左右),影响成活、成苗率。为此,根据板栗子苗的生长特性,从1990年进行了秋季腹切接的赏试、结果十分理想。现把板栗秋季腹切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操作方法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7.
用嫁接方法改良野生栗林,能提早结果3—4年,果实比实生栗大2.8倍,且品质好。1982年以前,兰田县板栗嫁接以劈接为主。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嫁接方法的改良试验,现分述如下。1.皮下枝接法:我们对劈接、腹接、揭皮舌接、皮下枝接分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皮下枝接的成活率比揭皮舌接、劈接、腹接分别高1.2%、6.1%和11.4%;嫁接速度分别快25%、100%和50%。皮下枝接技术简单,操作方便,对大小径砧都适应,但时间性较强,需待离皮后才能进行嫁接。皮下枝接的技术要点是:在距地面15cm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的板栗,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等特点,果实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辽宁省是我国板栗主产区之一,板栗种植主要分布在丹东、鞍山等地,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章从良种接穗准备、嫁接改造、接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实生板栗的嫁接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9.
蓝田县野生板栗资源十分丰富,积极开发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推广优良品种主要是选育的优良乡土品种。如长安区产的明拣栗、灰拣栗、铁旦、寸栗;蓝田县产的红明栗等品种。2、板栗嫁接应用板栗蜡封接穗技术嫁接野生板栗砧木。一般用插皮接或劈接。及时做好嫁接苗的除萌、摘心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抚宁县"京东板栗"稀植大冠传统栽培方法存在的结果晚、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实施了以提前整地、选用壮苗、合理密植、优种嫁接为主要技术措施的"山地板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试验,收到了当年定植、当年嫁接、当年结果、3 a丰产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几年来,大别山区的板栗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板栗嫁接的任务越来越重.舒城县对板栗嫁接方法和接后管理做了多方位的试验研究,相比较以插皮接具有成活率高、接口愈合快、接口腐烂程度小等许多优点,现已被栗农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2.
自 1990年开始大力发展板栗生产以来 ,在苗圃地板栗嫁接育苗过程中 ,我们课题组对板栗幼苗嫔接采用了传统的劈接、切接、插皮接、改良切接即去骨切接等方法进行试验 ,其中以去骨切接效果最好 ,平均成活率达90 %,现将此方法作一简要报道。1 试验方法( 1)试验地点 :试验地选择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乡 2个苗木专业户的苗圃地里 ,面积共计 0 .134 hm2 ,海拔均在 95 0 m左右 ,土壤为黄壤 ,用 1~ 2年生板栗实生苗 32 0 0余株作试验材料 (砧木 ) ,嫁接时间 4月中上旬。( 2 )参试品种 :引进九家种 (江苏吴县 )、浅刺板栗 (湖北秭归 )、处暑红 (安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嫁接育苗的三种常用方法:单芽切贴接、劈接、插皮接的成活率、苗木质量、经济效益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板栗单芽切贴接育苗法在各方面均优于劈接和插皮接育苗法,并能充分利用实生砧木资源、节约接穗,具有技术易掌握,延长嫁接时间,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适宜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金寨县位于皖西大别山北坡,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20世纪80年代,已嫁接板栗400万株,5亩以上成片栗园达0.3万公顷.近10多年,实现"五八"绿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到2000年底,全县板栗面积已达3.33万公顷,1 600多万株,占现有经济林面积的95%以上,其中已挂果面积2.997万公顷,年产板栗1.5万吨,同时,在大面积发展板栗的过程中,狠抓了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训"乡土人才"板栗辅导员60多人,相继建立了一批以村为单位的板栗科技示范户和省地县的板栗科技示范园.推广栗茶、栗农立体栽培模式;嫁接改造、整形修剪、高枝换优、栗园"三保"、病虫害防治和冬季栗园管理技术;组织了叶面喷硼、喷板栗生长素、施板栗专用肥和稀土微肥等科技成果的应用等,推动板栗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一些传统的栽培方法依然存在,品种混杂,早中晚比例失调,加之病虫害严重,符合商品性板栗比例有下降趋势.综合栽培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板栗单芽切接是嫁接的一种特殊技术方法,是在栗树优良枝条上,选取1个健壮、饱满的芽并截枝一小段作为接穗,与实生砧木切接,以培育板栗嫁接苗.与其他嫁接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接穗利用率高、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及有利于良种的迅速繁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正板栗的嫁接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但生产上多采用春季枝接的办法。其优点是可嫁接时间长、接穗易采集保存,适合大面积的品种推广。板栗春季枝接从3月底到5月底都可进行(以唐山地区为例,下同)。不同树龄板栗树嫁接应先安排苗圃地苗,时间在4月上旬;其次是板栗幼树,时间在4月中旬;最后是大树高接换头,时间在4月下旬。具体嫁接方法提倡采用插皮腹接,接  相似文献   

17.
蒋万强 《湖南林业》2005,(12):16-16
板栗单芽切接是嫁接的一种特殊技术方法。是在栗树优良枝条上,选取1个健壮、饱满的芽并截枝一小段作为接穗,与实生砧木切接.以培育板栗嫁接茁。与其他嫁接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接穗利用率高、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及有利于良种的迅速繁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宜保山区是江苏省古老的板栗产区,并以品种资源丰富,嫁接技术精湛,集约化生产程度高而闻名。但长期以来,嫁接板栗都习惯于随采随接。沿用这种传统的采穗方式,板栗嫁接就只能在采穗母株萌芽前进行,嫁接时期(清明前后)较短,极不适应板栗生产大发展的形势。十多年来,傈阳市板栗面积由1986年的800hm‘发展到如今的4667hm‘,增加了近6倍。其间,全市新建栗园所用实生苗累计达300多万株。为了延长板栗的嫁接时期,确保大规模新建栗园适期嫁接,自1988年起,我们采取了在采穗母株树液流动前采集接穗,砂藏保鲜。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提…  相似文献   

19.
板栗是主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自从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以后,板栗生产的发展极为迅速。但由于品种、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病虫害等问题,各地产量高低不一,品质良莠不齐。当前应以良种化、嫁接化、栽培化来发展板栗生产。一、品种问题板栗是我国特产,分布广,栽培历史悠久。通过劳动人民长期栽培,总结出许多丰富的生产经验及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作为板栗的优良品种应具有丰产性、品质好、耐贮藏、抗性强等特性。  相似文献   

20.
柞水县是陕西省板栗主要产区县之一,所产大红板栗即镇安大板栗为我国北方品种群中久享盛名之品种。板栗栽培在柞水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人工嫁接栽培的为数很少,绝大多数靠天然更新传种接代,形成了雄厚的野生板栗资源,急待改造利用。据农业区划调查,目前全县尚有野生板栗资源1万余亩,约40万株,其中5000亩约20万株可进行改造利用。据此,我所自1983年以来,开展了板栗高接效应试验研究工作。根据三年的试验观测,初步证明野生板栗高接效应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平均株嫁接成活率100%,枝嫁接成活率86.8%。嫁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