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利用内黄县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5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春季平均气温大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夏季平均气温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秋季是四季中气温演变最平缓的一个季节;冬季气温变化是四季中气温变化最大的季节,气温呈曲线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际波动大;春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在80年代有小幅度的上升;夏季降水量除80年代异常减少外,总体也呈下降趋势;秋季降水量则表现为两头多,中间少;冬季降水量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温度、降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2.
对西宁地区唐古特山莨菪(An isodus.tanguticus.)抗氧化系统成分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的研究发现: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生长的前3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由低升高再降低;日变化显著差异;抗氧化酶的活性表现不一致,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生长进程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为枯黄期活性最低;日变化活跃,但是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营养生长初期最高并且日变化幅度大,其他时期日变化不大;丙二醛含量在返青期上午较高而在午后迅速降至最低水平;营养生长初期和后期的含量低,日变化差异不大;枯黄期的含量总体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在不同生长季节具有协同性和互补性,山莨菪在不同的生长期可能存在不同的抗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近60年气温序列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存  王堃  孙钰茗 《草地学报》2016,24(4):747-753
利用1955-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1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运行气候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用以解释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研究区内平均气温呈现普遍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达到99%置信度,升温速率达到0.45℃·10a-1,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2008年后区域进入降温过程,冬季降温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全球变化发生停滞;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突变发生在1986年,显著升温开始于1991年,冬季升温突变时间最早,发生在1978年,夏季升温突变时间滞后,出现于1991年;周期检验表明区域内气温存在5~10 a和30 a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预计2008年后年平均气温和季节平均气温增加速度将变缓,甚至可能发生变暖停滞。  相似文献   

4.
利用辽宁省朝阳市1953-2012年近6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朝阳地区近60年的气温及降水等基本气候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出,近60年朝阳市气候变化总的特征是:年平均气温稳步上升,尤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但降水变率明显增大.这些气象因子的变化对朝阳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食生产安全等均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5.
1960~2012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阿拉善盟8个气象站1960--2012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点、周期特征等。结果显示:①内蒙古阿拉善盟近53年,气温升高显著,升温幅度为0.33℃/10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最少年与最多年降水量相差1.6倍。②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时间点是1987--1988年,突变后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而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③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3年时间尺度上没有显著的周期波动,但在1980--2000年存在4年左右的周期显著。年降水量的小波周期特征比气温复杂,呈现出多个周期叠加的特性。其中,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复杂,存在着12、9和5年的显著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内蒙古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趋势,利用通辽地区1961—2015年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R/S分析法分析了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间通辽地区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988年为年平均气温升高突变点;通辽地区年和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  相似文献   

7.
气象条件对牛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奶牛平均产奶量和牛奶品质与同期日气象资料,结果表明,奶牛平均产奶量和牛奶品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产奶量最低,8月份最高;牛奶的脂肪含量与干物质含量极显著相关,且变化趋势一致;气温是影响牛奶单产和品质的主导气象因素;气压与奶牛平均单产呈负相关,与牛奶品质呈正相关;相对湿度升高,奶牛平均单产下降,而乳脂肪、乳蛋白和干物质含量增多;当天降水对牛奶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8.
利用海北地区近4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地区的温度增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象因子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9.
近36a玉树地区雪灾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玉树地区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5年冬、春季的逐日积雪资料和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地面温度资料,运用相关气候统计方法对36a来雪灾发生次数的变化特征、基本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雪灾与基本气象要素的关系和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玉树地区雪灾次数减少趋势不显著;存在准10a尺度的周期振荡。2)冬春季气温、降水和地面温度的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于2001、2004和2002年发生突变,积雪日数与当月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上月降水和当月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大雪深与上月降水和当月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冬、春季各月积雪日数、最大雪深、气温、降水和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10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10a~(-1)。28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同时还有14和6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榆中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呈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鸡的呼吸道病是指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疾病的总称。冬季是呼吸道病多发的季节,随着外界气温的降低,鸡舍内通风与保温的矛盾日益突出,多种原因造成呼吸道病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锡林郭勒牧业气象试验站1961-2006年的气候资料及1982~2006年植物物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及趋势倾向率方法,分析了锡林浩特气候变化特征、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物候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锡林浩特地区近5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年降水变化为“少-多-少-多-少”趋势;日照时数呈线性增加趋势,夏季明显。(2)锡林浩特地区植物春季物候开始期延迟,秋季物候期提前或推后,生长季相对缩短。(3)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锡林浩特地区春季物候与其前旬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气温升高,春季物候推后;秋季物候与气温的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即气温升高,秋季物候期提前;降水和目照对植物各物候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祁连地区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5年的年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和R/S分析法分析了祁连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和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祁连地区大部分地方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全区平均减少速率为-20.879h/10a,1992年发生突变,16a尺度和6a尺度的周期振荡表现明显;野牛沟和祁连县的减少速率分别为-43.479h/10a和-41.925 h/10a,分别于199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野牛沟存在16a尺度和6a尺度的周期振荡,祁连县存在19a尺度和7a尺度的周期振荡;托勒的日照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22.765h/10a,2011年发生突变,13a尺度和6a尺度的周期振荡是控制其日照时数变化的第一、二主周期。祁连地区的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野牛沟和祁连县的持续性较整个祁连地区和托勒的持续性强。  相似文献   

14.
逯玉兰  李广  闫丽娟  董莉霞  李杰  聂志刚  王钧 《草地学报》2021,29(11):2556-2565
为了探索甘肃农牧交错带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关键因素——降水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1971-2019年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时间序列,研究了区域49 a来降水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区域降水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49 a来,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42.24 mm,以5.39 mm·(10a)-1的速率增加,并分别于1973,1980,1984和2018年发生了突变;就季节而言,夏季降水量最多,但呈微弱减少趋势,秋季降水量增加最明显,冬季降水量最少但呈微弱增加趋势,4季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年内各月降水量变化不一致,3月和8月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月份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5月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年降水量南多北少,自南向北逐步递减;而年降水量变化速率自南向北逐步递增。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内蒙古通辽市7个气象台站1957—2016年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近60年来通辽市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市年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2.9 h,仅冬季日照时数小幅增加,其他三季均显著减少。日照时数与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均通过了99.5%以上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16.
天山山区植被类型改变对新疆气候影响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  杨青  安沙舟 《草业学报》2014,23(3):51-61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CRU资料和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验证了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新疆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能力,分析了天山山区植被类型改变对新疆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新疆及其临近地区降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形势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天山山区草地面积的改变,对新疆地区的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影响很小。如果将天山山区43.5°~45.0° N区域内的地表类型由草地改变为耕地,即假设50%的草地被开垦为耕地,那么,天山山区降水量的变化强度在5-7月逐渐增强,然后减弱。天山植被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对流性降水并进而影响总降水的变化。天山植被类型变为农田后会造成较大的地面潜热通量差异并引起地表净热通量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地面气温的模拟。潜热通量的变化通过影响局地的水汽供应进而引起降水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选择青海湖北岸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地区的天然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多年围栏样地,围栏内外施N、P肥作为调控措施,并与围栏内外的天然草原做对照,旨在寻求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施肥和围栏封育都可明显提高优良牧草的地上生物量,且施肥的效果尤为明显;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不同处理措施下生长曲线的基本形状也相似,而且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气象因子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同步.不同调控措施下干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生长初期和生长后期干物质含量均高于中间阶段,有一个高-低-高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5~2015年曲麻莱地区月、光、温、湿气象资料和1990~2015年牧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光、温、水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同期牧草产量和温湿因子之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近51a来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2℃/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升温趋势,四季气温均呈极显著增加且秋季气温对年气温升温贡献率最大;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11.6mm/10a和-18.9h/10a的速率呈不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减少主要体现在春夏季;1990~2015年曲麻莱地区牧草产量以441.0(kg·hm~2)/10a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牧草产量和同期温湿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年降水量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要大于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各季气温和降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季节变化对成年德州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东阿国家黑毛驴繁育中心9头种公驴2016—2019年的采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按气温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结果表明:春、夏季公驴射精量最多,平均精液量均超过56 mL,显著高于秋、冬季节;秋季种公驴的原精密度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与原精密度最低的春季相比,升高幅度超过25%;种公驴在秋季原精活力最高,达到0.88,且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夏季的原精活力最低,仅为0.81,但与春、冬季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冷冻再解冻后,春、秋两季生产的冻精其冻后活力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冬季生产的冻精其冻后活力最低,较春季降低约22%;种公驴精子冷冻复苏率在夏季时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的复苏率相对较高,但二者并无显著差异。综上,季节变化对种公驴精液质量产生明显影响,春季和秋季是优质精液生产的最有利季节。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述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的抗寒性与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季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10月-2009年5月,研究了在自然温度变化过程中,假俭草E126匍匐茎中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及其与半致死温度(LT50)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越冬前后假俭草E126匍匐茎LT50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含量,可溶性总糖淀粉比率以及脯氨酸含量伴随田间气温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则呈现出先降低又升高的趋势。假俭草E126匍匐茎LT50季节变化与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含量,可溶性总糖淀粉比率季节变化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淀粉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间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可溶性总糖淀粉比率对其冬季抗寒性增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