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或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患畜头颈、颌下和舌部出现放线菌肿 ,动物中的牛最为常见 ,其次是猪 ,人也可感染。在正常情况下 ,本病不能由病畜直接传染给健康牲畜 ,当寄生处的粘膜和皮肤出现损伤 ,给病原菌形成侵入门户时才可感染发病。母猪乳房放线菌病是由于仔猪在吃乳时咬破乳头而感染发病的。1 宰前鉴定由于受病原菌侵害的部位不同 ,临床症状也不一样。1 1 牛常见的是颌骨明显肿大变形 ,向外鼓起 ,触压坚硬如石 ,无热痛。病牛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显困难 ,有的肿大…  相似文献   

2.
封闭疗法治疗奶牛放线菌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牛、马、猪和人的一种多发性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此病特点为头、颈、颌下和舌体的放线菌肿。牛放线菌是牛的骨骼的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本病主要侵害牛科动物,以2-5岁最为易感。受感染的牛只常见下颌骨肿大,界限不明显。肿胀部病初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泌乳奶牛产奶量下降,消瘦甚快。  相似文献   

3.
<正>牛放线菌在兽医临床上少见,笔者在临床上偶遇一例,经手术治疗痊愈,现介绍如下:1症状患牛体质消瘦,下颌部肿大,患部皮肤溃烂,内有数根瘘管流出带有硫黄样粘稠脓汁,气味恶臭。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牛放线菌病。2治疗将牛横卧保定,术部向上,先将术部清洗消毒,然后用手术刀将已溃烂皮肤及瘘管迅速切除干净,随即用烧红的烙铁将术部烧烙止血,  相似文献   

4.
1出血性败血症 牛出血性败血症即牛巴氏杆菌病,尤其是患水肿型和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的病牛都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体温升高。水肿型病牛的头颈部、胸前部发生水肿,肿部坚实、热痛,头颈前伸,不能随意转动,舌肿大,吞咽、呼吸困难,喉头狭窄,可视黏膜发绀。肺炎型巴氏杆菌病最为常见,病牛咳嗽,呼吸困难,气喘不停,胸部听诊有明显的锣音和胸膜摩擦音。严重时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伸舌,后期腹泻,粪内带血,一般经数天即死亡。  相似文献   

5.
牛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或木舌病,是牛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的非接触性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头、颈、颌下和舌肿胀。症状牛患侧上、下颌骨肿大,其中上颌骨肿大明显,上、下颌骨界限清晰,肿胀进展缓慢,经20个月上颌骨出现大而坚实的骨质硬块,下颌骨颌下出现轻微肿胀,触诊舌根部肿胀、舌的灵活性下降。肿部初期触诊有疼痛感,后期则无痛觉。病牛吞咽初期影响轻微,随着病程延长影响下降,到出现流涎时吞咽困难。呼吸在初期无明显影响,到20个月后影响明显。由于咀嚼缓慢,食欲欠佳,渐行性消瘦。12个月后上颌骨皮肤化脓破溃,有少量脓汁流出,在破溃口周围形成…  相似文献   

6.
放线菌病为牛、马、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头、颈、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在福清市区内发现40多例,全部治愈。1病因病原体主要为牛放线菌,存在于谷物的芒和谷壳上,以及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在自然条件下,病原体主要经过口腔粘膜、皮肤创伤而侵人体内。2至3岁的幼牛因皮肤组织嫩薄,特别在换牙时期,当采食粗糙带尖芒的饲料时,最易刺破口腔粘膜,经消化道感染。此外,也可以经呼吸道感染。2症状多为局限性菌肿。病变多发生于舌、颌骨、头、颈间部的皮肤,有时在大腿、乳房也会发生。舌:病初于舌粘膜下肌肉内发生三个…  相似文献   

7.
正牛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放线菌引起的以化脓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疾病。以头颈部、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其病原体从侵害的组织不同而异,侵害骨质的多为牛型放线菌,侵害舌肌和皮肤的多为林氏放线杆菌,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治疗宜切开或切除硬结,处理创腔,抗菌消炎,预防本病主要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现介绍如下:牛放线菌病在临床上发  相似文献   

8.
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牦牛、黄牛)和猪,其次是马;是由于吃了带有刺芒的饲草,损伤口腔粘膜,造成病原菌(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入侵,引起感染,群众俗称“老鼠疮”。其主要病变在颌骨、舌部以及面颊部和下颌骨后面的皮肤,一般多见上下颌骨肿大,肿大进度慢,界限明显,肿大部初期疼痛,以后逐渐变硬化脓,破溃。病牛  相似文献   

9.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为大颌病(Lumpy jaw)。本病的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gces boy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ns lignieresi)。是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常发于反刍兽如牛、羊及鹿,该病的特征病状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块,引起病畜的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迅速消瘦,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长久不愈。2000年7月~2002年9月,西宁动物园先后发生了5例梅花鹿、2例马鹿的放线菌病,经治疗后除一例发生死亡外,其余6只全部治愈,现将发病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G^+)和林氏放线菌(G^-)引起,前者主要侵害骨组织,后者常侵害软组织,主要表现为面腮、颈、颌下和舌坚硬瘤状赘生物——放线菌肿,严重时形成瘘管,侵害内脏器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散发性传染病。笔者自2003年至2004年共收治患牛26例,治愈25例,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放线菌病是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病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本病主要侵害牛,2~5岁的牛易感。  相似文献   

12.
牛放线菌病是由几种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亚急性慢性增生性传染病,以牛的颌骨为侵害对象,俗称大颌病。其特征为牛的头、颈颌下和舌部发现有放线菌种。尤以2-5岁牛常见。1病因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粗糙的饲草料常刺破口腔黏膜诱发本病。  相似文献   

13.
正牛放线菌病是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1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散发性流行。导致本病的病原主要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土壤和饮水中,放线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引起感染。给牛喂饲带芒刺的饲料,可造成其口腔黏膜受损而发病。本病常见于牛,尤其是幼龄牛,除牛外,猪、羊、鹿、人等均可感染本病。2临床症状病初牛舌体微肿,流涎,咀嚼和吞咽困难,严重时舌体肿硬,并伸出口外,难以缩回,患牛水草  相似文献   

14.
1炭疽、巴氏杆菌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 患炭疽的病牛临床表现为高温,呼吸困难,突然死亡,死后天然孔流血,尸僵不全,血液呈酱油色,凝固不良,死后迅速臌气。多数患有巴氏杆菌病的牛都有典型的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头、颈部皮肤肿胀,肺部听诊有锣音,可视黏膜发绀等症状,与牛炭疽之间有明显区别。最急性型出现突然死亡,呼吸极度困难,但死后天然孔不流血,血液不呈酱油色,无血液凝固不良症状。但牛巴氏杆菌病与传染性胸膜肺炎间易混淆,因两病在临床上都呈散在发生,流行时间较长,此起彼伏。发病时病牛有体温升高,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可视黏膜发绀等共同症状。但患巴氏杆菌病时,多数牛有头、颈部水肿、肿胀,局部坚实,头颈前伸,不能随意转动,这在传染性胸膜肺炎中是没有的。动物死亡后,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变在肺,肺有肝变区,内含坏死灶,界限明显。牛浆膜、黏膜、内脏有出血斑点。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奶牛放线菌病我场饲草主要以豆科作物为主,质地较硬,铡后两端尖锐,牛采食时易刺伤口腔粘膜,因而感染放线菌病。几年来,我们共进行20余头手术,成功率较高,现报道如下。所见到的病例多半侵害头、颈、颌下部软组织。病牛表现流涎、咀嚼困难。患部压之有痛感...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牛最为常见的多菌性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病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  相似文献   

17.
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感染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病原有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2种,多通过体表皮肤和黏膜的创伤而感染,病牛以局部组织出现肿大和化脓性病灶为特征,根据病牛的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可对本病确诊,采取措施减少体表创伤或发现创伤及时局部消毒能有效预防本病,碘制剂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以2~5岁幼龄牛最为易感。在自然环境下,牛在换牙和采食时,经口腔进入坚硬带刺的饲草刺伤口腔黏膜或头部皮肤而感染。主要以下颌骨出现坚实的硬肿块和头、颈、额间软组织局部肿胀为特征,牛放线菌病程特别长,从出现菌块开始,可延长几个月或一年之久,林氏放线菌次之。因此对养牛业影响很大。本人从多年治疗实践中得出治疗本病的可靠方法,简述如下:早期治疗本病病原体侵入初期时,局部无肿块,病牛没有明显的病变状态,当局部出现肿块时,可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4月在本溪市桓仁县北甸子乡一养殖户家发生一起牛颌骨放线菌病。此农户共饲养育肥牛28头,于4月7日早发病3头,其中有2头育肥牛大量流涎,咀嚼、吞咽明显困难。有1头颌骨明显肿大,似鸡蛋大小,患牛不间断地流涎,呈线滴状,垂低于地面,舌突出于口腔之外,不能回转,舌黏膜呈灰白色。患牛体重不等,每头约300~450kg。1治疗根据症状疑似牛感染了放线菌而发生疾病。随即采取青  相似文献   

20.
牛放线菌病由放线菌感染而引起,呈世界流行,根据临床特征本病可分为木舌型和肿瘤型两种,木舌型主要表现舌头、下颌和腮部肿胀,肿瘤型以皮肤、骨组织等处出现肿瘤样病灶为特征,临床危害较大;预防本病需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强化牛场的管理,治疗时应根据临床具体发病类型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