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花生种植效益的提高,我县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耕作制度和农民施肥习惯,花生空瘪现象很普遍,且空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花生产量,轻者损失20%~30%,严重达80%以上。2011年我县城厢镇墩坂村、南坪村,湖头镇东埔村部分田块空瘪率达8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2.
花生是我县的优势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一直较低。总结我县夏播花生高产栽培的经验教训,采取以下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县花生生产有所发展,但由于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以致产量不高,从1980年起,我县从山东、广西引进花28、花31、奥油187、奥油551—116四个品种,在板桥公社和双坝公社进行了两年观察,以期选择适宜我县种植的花生品种,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试验方法试验於1980~1981年进行,两年均用花28、花31、粤油187、粤油551—116,本地直立花生五个品种。采用对比法随机区组排  相似文献   

4.
花生是宜宾县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7 233hm2左右,产量3 360万kg以上.但由于品种退化、青枯病、叶斑病、白绢病等病害发生较重,加之管理粗放,花生单产多年徘徊在2 325kg/hm2左右.因此,急需对我县花生品种进行更新换代.2016年,我县在“2015年度中央财政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新品种展示试验.  相似文献   

5.
寒地花生栽培的低产因素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文焕 《作物杂志》2002,18(2):30-31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属于寒冷地区。全县每年花生种植面积5000hm2 左右,因受寒冷气候条件、品种及栽培技术诸因素的影响,产量差别较大。最高产量达3450kg/hm2,最低2100kg/hm2 。1 低产因素1.1 自然障碍造成减产我县无霜期130d左右,无霜期短。早春气温低,使播种期延后。即使种植早熟品种“四粒红”也有一部分果不能完全成熟。秕果率高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2 品种混杂退化造成减产我县种植的“四粒红”花生品种,已引种栽培10多年,且农户又年年自家留种,造成品种混杂退化。所以种子本身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滦县是花生种植大县,常年种植面积达2.33万hm2,选择一个丰产、优质型的花生品种很重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选拔出丰产优质型花生品种花选一号做为我县种植的重点品种.花选一号品种属普通型大果,含油量52.89%,蛋白质含量29.66%,分别比鲁花11高1.80%和3.81%,比鲁花14高5.40%和3.15%.  相似文献   

7.
花生是一种集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于一身的植物。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且不含有毒成份;花生的种皮、果壳对治疗人体血液病又能显著效果。因此,花生在国外被称为“绿色牛奶”,国内则称为“长寿果”,其消费量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中花117”是贵州省农业厅油料科学研究所自1989年以来,从60余份品种资源中,通过小区比较试验,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出来的优良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潜力大、品质优;抗性强和荚果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是目前我省花生产区的理想换代品种。为了能使该品种在我县花生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重要的食用油料作物。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近年花生生产发展很快,但平均亩产量仅有75~100公斤。为了提高花生单产水平,于1984~1985年进行了花生地膜覆盖对比试验,增产增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郸城县地处豫东平原,总耕地面积是140多万亩,约130多万人口,郸城县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花生的种植面积也是逐年扩大,但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随之增加,严重制约了郸城县花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通过近些年的种植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县花生创高产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安花3号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花生所选育的高产、高油、高出米率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在2015—2019年产量比较试验中,籽仁产量均为第1名,且田间表现优异,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花生产区春、夏季种植。麦套花生是河南省花生的主要种植方式,且种植面积占河南花生的1/4。基于此,分析了安花3号花生品种特征特性及其麦垄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宁都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其花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hm2左右,品种以粤油551、泉花10号为主,品种单调,产量不高,效益不佳。为调整花生品种结构,2002年宁都县宏基农业高效示范园(位于赖村镇莲子村)通过台商黄庆雄先生引进台湾彩仁花生种子680粒。经过两年种植,扩种面积达到1hm2,实现667m2产300kg。通过两年试种观察,该品种适合我县种植,并实现高产高效。1试种过程1.1种植条件试种田设在宁都县赖村镇莲子村315国道旁,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潮沙土,日照充足,排灌方便。1.2栽培技术667m2施50kg生石灰进行土…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是我国花生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60万 hm2,占全国播种面积的20%左右。2003年种植面积为90万 hm2。花生种植面积迅速发展,与花生品种的更新与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花生品种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将有利于花生品种得到科学而合理的应用,从而推动我省花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花生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经济油料作物,种植花生曾为夏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花生单产一直徘徊不增,保持在150~175kg/667m^2甚至更低的生产水平,花生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2007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不足6万hm^2。其原因分析及发展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因为其适应性强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所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对花生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升花生种植效益的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的质量.同时尝试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各种先进的种植技术,以提高作物种植效率,花生种植亦是如此.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食物之一.因此,花生种植效益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必要加强花生栽培技术改革,引进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收益,带动区域经济更好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章从花生种植技术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花生栽培技术要点,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花生种植效益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温建彬 《种子世界》2011,(12):24-2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品种 花生品种粤油7号,闽花6号,汕油71,以汕油71为对照。 1.2试验地点 福建省安溪县城厢、湖头和官桥。2结果分析2.1生育期花生品种粤油7号在我县种植,作春花生栽培,全生育期135d,比汕油71长3~5d,作秋花生栽培,  相似文献   

17.
一、试验目的花生是我县主产经济作物之一,为商品性的骨干产品。近年来,由于品种单一,又不提纯复壮,故种性严重退化,产量日趋下降。为了发挥我县花生商品生产的优势,探索适应我县的优质、高产、稳产的新品种,加速更新良种的步伐,一九八三年我们用南方花生试区中表现较佳的四个品种,在牛郎区(主产区)进行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8.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2010年国家对花生主产区山东、河南、四川开始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政策,这对大力发展花生生产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快了其他省份花生生产的发展,优质花生品种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农民种植优质花生的需求,于2008年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的优质大粒花生新品种兴花一号.  相似文献   

19.
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冲击,黄河故道区域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因此本区域农田质量提升成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河南濮阳清丰地区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选取黄河故道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和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于2009年进行4种种植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单季花生,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花生秸秆不还田,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越多,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且其土壤含水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显著改善了土壤砂质化,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种植模式的养分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模式响应结果为,花生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种植作物类型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较为适宜濮阳清丰黄河故道区域,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甜玉米适时采收和加工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虞城县是玉米生产大县,近年来甜玉米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5万亩,带动了我县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种田效益。甜玉米适宜采收期短且极易腐烂,采收后必须及时加工,以免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