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麦茎蜂是危害小麦的重要农业害虫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麦茎蜂的防治中实心茎秆品种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小麦抗麦茎蜂育种的进展,对抗麦茎蜂小麦品种的特点、选育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今后除了继续利用实心茎秆类型外,还应注意对空心秆抗麦茎蜂小麦品种类型的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给河南省抗茎基腐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品种支撑,以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高致病力假禾谷镰孢菌菌株PY20-20为接种物,对参加河南省主要区域试验的308个小麦新品系进行苗期抗病鉴定。结果发现,供试品系中,95.7%的品系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大于30.00),仅1.95%的品系表现为中抗(病情指数在10.01~20.00之间),3.25%的品系表现为中感(病情指数在20.01~30.00之间),无免疫和高抗品种,表明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新品系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整体抗性水平较低。为获得茎基腐病抗性稳定的品系,对苗期表现为中抗和中感的品系进行了2次重复验证,发现6个中抗品系(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和4个中感品系(徐麦14017、周麦36、新麦9389和囤麦257)的抗性水平较为稳定。进一步对6个中抗品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这些品系的病情指数在12.67~15.50之间,成株期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也达到了中抗水平。综上,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这6个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系可以在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3.
硬粒小麦抗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硬粒小麦抗倒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以9份高产型硬粒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节间形态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节间壁厚、髓腔直径及实心度与硬粒小麦的倒伏率密切相关,实际倒伏率与节间壁厚及实心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基部第2节间的健壮程度与倒伏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硬粒小麦抗倒伏育种中应着重提高基部第2节间的质量,选择茎粗适中、实心度较高的类型,提高抗折力,改良抗倒伏能力。品种倒伏指数可作为硬粒小麦抗倒伏性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25份当前主栽品种中有17份含有抗穗发芽类型的等位变异(Vp1B3b、Vp1B3c),占68.0%;101份历史品种中抗穗发芽的类型有58份,占57.4%;而385份农家品种中只有100份属于抗穗发芽类型,仅占26.0%.在山东省四大麦区的地方品种中Vp1B3的等位基因分布规律亦不同:在胶东丘陵晚熟麦区及鲁西北平原冬性、半冬性、晚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6.2%和9.9%;在鲁中山丘川半冬性、冬性中熟麦区和鲁西南平原湖洼半冬性早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44.7%和37.8%.  相似文献   

5.
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日益加重,成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给该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新发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Wz2-8A菌株为接种物,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国内高度感病品种国麦301为抗性对照和感病对照,对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盆栽接种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室内苗期及田间成株期均无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其中室内苗期接种所有品种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兰考198、许科718等10个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36%;焦麦266、郑麦004、郑麦0856等41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6.59%;其余品种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7.97,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2.05%。本研究发现我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抗性整体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创制新的抗病材料,并充分利用中抗材料进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6.
倒春寒是限制我国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24个主栽或近年来审定的小麦品种倒春寒抗性强弱,在拔节期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冷冻胁迫处理(两种强度:L1,-4 ℃/1 d;L2,-2 ℃/2 d),对这些品种叶片受冻指数、幼穗冻伤率、产量等指标进行调查,以鉴选抗倒春寒的小麦品种,同时对品种倒春寒抗性(叶片受冻指数和幼穗冻伤率)与品种冬春性、越冬期抗寒性(叶片受冻指数)和农艺性状(如茎长、茎粗、SPAD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受冻指数、幼穗冻伤率及产量降幅在L1和L2下的表现有所不同。在L1和L2下,淮麦20、江麦816和济麦22的叶片受冻指数、幼穗冻伤率和主茎产量降幅整体上表现较低;而连麦8号、淮麦20、柳麦618和镇麦12的产量降幅表现较低。虽然小麦品种倒春寒抗性、冬春性和越冬期抗寒性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单个品种的三者之间并无必然关联。拔节期农艺指标难以反映小麦品种的倒春寒抗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小麦科学防病和抗(耐)病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重发区,以当地种植品种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春季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小麦品种临麦4号和矮抗58于起身期(3月11日)开始出现症状,与无症状的临麦4号植株(LM4-N)相比,发病的临麦4号植株(LM4-S)的叶片SPAD值由52.4降至37.3;拔节后期(4月10日)所有品种SPAD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然而,与LM4-N相比,拔节后期LM4-S单位面积总茎数减少51.4%,干物质积累量降低42.2%;成熟期LM4-S单位面积穗数降低21.2%,穗粒数降低24.5%,籽粒产量降低2 944.3kg·hm-2,降幅38.3%。而该病对本研究中的其他抗病表现较好的品种鲁原502、济麦22、良星99和烟农24均未产生显著影响。结合各品种的产量表现,建议在小麦黄花叶病发病地区种植推广鲁原502、济麦22等高产、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麦品种钾素营养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2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各品种的施钾响应度,以明确不同小麦品种间钾素营养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钾效率及其对施钾响应度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27个品种可分为低效低响应型、低效高响应型、高效低响应型、高效高响应型4种类型。其中,豫麦25号、郑州9023、豫麦9号和豫麦34为第一种类型,豫麦41号、丰优7号、济麦2号、郑麦9405、新麦11、郑农16和豫麦68为第二种类型,豫麦18、温麦8号、豫麦69、豫麦60、新矮早958、郑州9689、周麦16、高优503、豫展1号、新麦9号、兰考3号、兰考6号、豫麦49、兰考4号、偃师4110为第三种类型,太空6为第四种类型。在钾胁迫奈件下小麦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及其施钾响应度与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施钾响应度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不同小麦品种钾效率高低和对施钾效应大小的参考指标。在供试土壤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钾效率与其钾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的品质状况,应用SDS—PAGE方法对黄淮麦区(南片)推广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变异厦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参试品种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Glu-1得分偏低,平均为7.0分,只有小偃94、豫麦34的评分为10分。总体而言,黄淮麦区参试小麦品种的HMW—GS构成欠佳,优质亚基组合类型单一,缺乏2^*、17+18等亚基,5+10、14+15亚基的频率也很低(分别为16.67%和8.33%)。  相似文献   

10.
1997~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香  茹振钢 《麦类作物》1999,19(3):8-10
1997 ̄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江苏淮北地区自50年代初先后从30多个国家引进1500多个小麦品种。除少数几个直接利用外,间接利用有显著成效的计10多个,共育成含早洋麦、熟1号、欧柔、阿夫、S.T.2764/525、叶考拉.U.P.301、山前麦、高加索、年朱特等血统的品种35个,占同期育成推广品种的95%以上,对丰富育种遗传基础,促进良种更新换代的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回顾甘肃陇南60年来引进和利用国外小麦种质的历史。提出国外小麦种质在陇南作为主要生产品种和抗锈亲本在生产和新品种选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同类型抗病材料丰富了当地条锈病控制的思路.并利用引进的抗条锈种质组建起了小麦抗条锈基因库。引种的主要经验是:突出地方需求.明确引种目标;坚持引进、试验、推广与研究、消化、改良相结合:引进品种的同时要注意引进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17 18亚基对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烘烤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生化标记和选择性回交方法(5次)将17 18亚基转移到了黑龙江省主栽小麦品种克旱9、克丰3和龙麦20之中。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7 8或7 9亚基类型与其相应的17 18亚基类型相比,其Zeleny沉降值与干面筋比值除龙麦20略高外,其它品种均有较大程度下降。3个品种的17 18亚基类型的面团稳定时间和最大抗延阻力与7 8或7 9亚基类型相比均有较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黄淮麦区的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材料,研究了国内外32个小麦材料在黄淮麦区的抗赤霉扩展特性及农艺性状。结果表明,32个材料人工接种均发病,但材料间发:病程度差异很大:其中高抗类型6个,中抗类型12个,中感类型9个,感病类型5个。通过对供试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与抗赤霉扩展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株高、穗长、穗密度等农艺性状与小麦抗赤霉扩展特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989-1994年对961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赤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雪霉病性进行了鉴定,改进了对三种病害的抗性鉴定方法和抗性指标,鉴选出一批适宜关中麦区利用的中间抗源材料和小麦品种(系)。此外,本文就如何合理利用这三种病害的抗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给小麦育种和面粉的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黄淮五省区50份主推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研究,并按照Payne等的评分方法计算其Glu-1位点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HMW-GS变异较为丰富,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和17种HMW-GS组合类型,品质平均得分在5.5~7.5分之间。根据HMW-GS组成,可将其聚为3大类,第一大类包括7个品种,其Glu-1品质评分最高,为8~10分;第三大类有4个品种,该类品种品质评分很低,为5分;其它小麦品种被聚于第二大类,其品质评分变化幅度较大,为4~8分。  相似文献   

18.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6个四川省小麦地方品种的抗穗发芽进行了测试。整穗发芽率低于10%的品种有60个,其中最低的简阳绿豆麦为3.14%,最高的宜宾排兜麦达34.08%。从各地区品种的整穗发芽率的平均数及各地区低于10%穗发芽品种的比例看小麦地方品种中的抗穗发芽资源大多数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探究不同小麦品种之间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差异,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河南省1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的茎、叶、鞘、穗(开花期)、颖壳和籽粒进行干物质重和氮含量测定,并根据小麦的产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划分不同小麦品种的氮效率类型,计算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氮素高效型(Ⅰ)、氮素中效型(Ⅱ)、氮素低效型(Ⅲ)、氮素超低效型(Ⅳ)4种类型,其品种数量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50%、40%和5%。在小麦成熟期,Ⅳ型品种的颖壳和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品种,叶、颖壳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型品种,4种类型品种间茎和叶氮含量及氮素在茎、叶、鞘、颖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Ⅰ类型和Ⅱ类型品种的花前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均显著高于Ⅳ类型品种,Ⅰ类型品种的氮素农艺效率均显著高于Ⅲ和Ⅳ类型品种,氮素偏生产力表现为Ⅰ类型品种>Ⅱ类型品种>Ⅲ类型品种>Ⅳ类型品种,且差异显著。小麦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其他氮素利用相关参数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筛选适合黄淮麦区利用的抗病品种资源,于2017-2018年度利用单花滴注对107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 Fhb1、 Fhb2、 Fhb4和 Fhb5共4个与抗赤霉病相关QTL紧密连锁的8个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检测。经鉴定,扬富麦101表现为抗赤霉病(R),宁麦13、宁麦资119、扬麦16等12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赤霉病(MR);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这些抗赤霉病品种携带1个或多个抗赤霉病QTL位点,其中 Fhb1基因及其基因组合效应最为明显, Fhb1可以作为主要抗性基因应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