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特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就土地资源而言,幅员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将势必成为我国农业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该文叙述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系统分析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面向生态和节水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序列模型系统,提出了综合考虑节水、水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目标多情景模拟计算方法,得出了比较合理的南阳渠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当地水资源。分析计算出现状年、2010和2030年分别为工农业及城乡生活提供水资源量为5641.5,5796.7和5657.2万m3,缺水量分别为1544.6,2100.3和3627.9万m3,所得结果对  相似文献   

3.
<正>《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创刊于1983年,是国内旱农领域创办最早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期刊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本刊立足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前沿,兼顾湿润地区季节性干旱农业实际和国外旱区农业研究动态,全面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介绍国外有关旱农最新研究进展。以旱作农业为重点,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灌溉农业的发展,应  相似文献   

4.
<正>《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创刊于1983年,是国内旱农领域创办最早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期刊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本刊立足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前沿,兼顾湿润地区季节性干旱农业实际和国外旱区农业研究动态,全面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介绍国外有关旱农最新研究进展。以旱作农业为重点,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灌溉农业的发展,应  相似文献   

5.
菊春燕  刘志辉  周绪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74-176,180
应用分形理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吐鲁番市和鄯善县水系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从分维数上揭示了这两个研究区内水系空间分布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该地区水系网络结构简单的原因,及其流域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系现状进行了探讨,为分形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地广人稀,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南宁地区的气候环境来看,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12.8℃,冬季稍显干燥,但干湿分明。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林,具有很高的难度,水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要想提高此类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就要采用相应的技术,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以达到抗旱的效果,为造林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雨水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长点,该文依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降水特征、农耕地分布特点、农业种植制度、作物需水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上坡春季种粮,秋季覆膜集雨,地边打窖贮水,补灌下部作物”的坡地活动式集雨及灌溉系统,并对其集雨效率、农田水分效应和系统产出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集水效率高、保水效果好和增产效益明显的优点,是一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雨灌溉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制度的生态及经济效益,连续3年耕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2熟地区实行机械化作业时,小麦少耕和玉米免耕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机械化作业模式。该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态用水计算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51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特别是人类不合理开发 ,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挽救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国政府提出了“退耕还林”的号召。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生态系统实际用水量以及达到某一目标要求的生态用水量如何计算或合理确定 ,对流域规划、生态建设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都有重要意义。先从生态系统的一般意义上来介绍生态用水的概念 ,进而介绍植被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 ,并针对“退耕还林”和“植被生态改善与恢复”情况下的生态用水计算问题进行专门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对旱情的预警与监测管理,针对沙漠化实行动态监测,评价治沙的经济效益,生态动态监测,估算生态需水量,退耕还林的遥感调查,水环境监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以及水资源管理中应用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是黄土高原人类改造下垫面过程之一,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率。深根系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率降低,甚至造成利用性土壤干层,影响人工植被的永续发展。尽管天然植被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但并未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恶化,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植被建设均受到水分的严重制约,生态用水和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均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用水影响土壤水分补给量,而土壤水分补给量是制约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需要保证干旱区生态用水总量,而森林植被有保持水土、调节地表径流、增加入渗的功能,能够使得干旱区生态用水量增加,从而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综合提炼多篇相关文献的观点,从生态用水和土壤植被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发展现状、在植被建设的指导意义3方面综合阐述,讨论了生态用水以及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内水资源本来总体就不足,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这一地区内陆河的补给水源——冰川雪线上升,使水的问题在干旱区显得更为重要。而水资源利用上的过度和不当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内陆河中游农灌区盐渍化与下游荒漠化。以期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能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18,34(3):370-379
The unsaturate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ccounting for film flow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soil hydr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ecently, a theoretically bas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water content. We have used this model to compare seven soil water retention functions commonly used for predicting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ue to film flow. A total of 30 soils, varying in basic properti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Unsaturated Soil Hydraulic Database to evaluate the seven functions. The Webb method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soil matric potential (h c) below which thin film flow controls water movement.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at matric potential below h c were then used for curve fitting according to the seven functions. Sligh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functions in predicting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ue to film flow. Six of the seven func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odel describe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ue to film flow well, according to the terms of the coefficient of efficiency. The relatively poor performance of the one exception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linear shape of the function made it less flexible at low matric potentials.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textural class on its performance was substantial, showing a poorer fit for the sand soil compared with the loam and clay soil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related to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干旱半干旱区大开发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沙产业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它的远瞻性和可操作性 ,以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沙产业理论为基础 ,以宁夏中北部沙产业建设为例 ,分析了沙产业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功效。可以说 ,沙产业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持续农业 (SA)、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6.
评估预测区域蒸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4种来自CMIP 5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CLM 4.5模型,研究了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内蒙古地区2020—2099年的蒸散和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未来内蒙古蒸散分别以0.37,0.69 mm/a速度增加(p<0.05),呈西低东高分布。2种情景下产水量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但是存在明显显著的空间差异。空间上看,到21世纪末,在RCP 6.0情景下,全境产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增加超过10 mm/a;但是在RCP 8.5情景下产水量减少区域占全境的46.32%,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产水量显著减少。蒸散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半湿润区蒸散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湿润区蒸散变化由温度主导;且在更高的升温情景下,增温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植被也是蒸散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影响程度小于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7.
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林草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气象资料、植被分布、水资源状况等为依据,估算了现有林、草地生长季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并对降雨消耗性及径流消耗性林草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降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550mm之间的隆德和泾原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能依靠降水得以满足,林草植被生长状况良好。(2)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mm左右的彭阳县和原州区,降雨能够满足林、草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需求,而适宜生态需水量不能得到满足。因此,该区域要合理考虑林草地种植结构。(3)年均降雨量在175~280mm,位于中部干旱带的海原、盐池和同心县以及南部山区的西吉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不能得到满足。该区域不宜于大面积发展林草业。  相似文献   

18.
The Merguellil catchment (central Tunisia) is a typical Mediterranean semi‐arid basin, which suffers from regular water shortage aggravated by current droughts. Over recent decades,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large dam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s (i.e. contour ridges) have taken place within this watershe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these water‐harvesting systems on the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of arid or semi‐arid basin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tudy, which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the contour ridges on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and erosion at basin scale by using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model (SWAT). Large dams were modelled as reservoirs, small dams as ponds and contour ridges as potholes that fill with water and increase the percolation into the aquifer.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contour ridges produce annually a reduction of 32 and 21% in surface run‐off and river discharge, respectively, and an increase in aquifer recharge of 50%. At the same time, retention of a large proportion of entrained sediment (26%) was modelled.  相似文献   

19.
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新疆干旱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新疆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并对不合理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为该区今后实现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