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肚倍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商品。为了满足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对外贸易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旬阳县神河区,特别是神河、金寨的专干、群众,在上级业务和科研单位的指导下,近几年已营造倍林1.6万多亩,新栽幼树128万多株,使肚倍生产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探索肚倍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1979~1980年,我们以神河、金寨公社为重点,进行了肚倍蚜人工放虫试验,1981年又  相似文献   

2.
<正>肚倍是五倍子中的一种优良倍子,是由肚倍蚜(Kab、勺沁晚us艺。la Takagi)寄生在青鼓杨(R无。尹otani耐1 Maxim)小叶上形成的虫廖,主产于长江以北、秦岭、巴山以南的浅中山和丘陵地区,以郧阳、汉中和安康等地区的10余个县为集中产地。其中竹山县历史最高年产量达680余吨(1953年)。"七五"期间,全县已营建了10万亩肚倍生产基地。1988年全县遭受了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使全县肚倍产量约减产50%。本文就高温干旱给肚倍生产带来的各种影响与对策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浙南庆元杉木初级种子园管理细致,偏冠率仅6.8%,母树生长健壮,结实初3年产量也和高产的浙北横畈杉木种子园不相上下,亩产种子分别为0.34、1.44和2.48kg;但以后5年亩产一直徘徊在2kg左右,成为浙江的低产种子园。经4年调查研究,针对低产原因改变施肥配方,结合人工辅助授粉,机械法控制树势,病虫防治等综合措施,使1989年亩产种子达5.61kg,为当年全国、全省高产种子园之一。1990年为小年,但亩产量仍达2.6kg,略高于历年平均产量。1991年球果累累,预计大大超过1990年产量。现将调查、试验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植物叶上所形成各种虫瘿的总称,它包括角倍类、肚倍类和倍花类共14种。生产五倍子必须同时具备倍蚜虫、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3个基本要素。虫、树、藓3要索中,树的生态适应性最强、虫次之,苔藓植物最弱。大面积发展五倍子,必须根据倍蚜和产结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调节虫、树、藓对环境的适应性,使之搭配合理,进行科学经营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经1988~1990年在全区试验,三年生以上单株平均产0.5~1.0kg,亩产可达30~50kg,单株最高可达7kg,12年生倍树最高可达24.5kg,经过几年的定点系统试验研究,总结出五倍子丰产  相似文献   

5.
安康地区既是五倍子的适生区,又是主产区。五倍子是全区土特产中骨干项目之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长期被国家列为传统的出口商品。为了使五倍子由野生状态逐步转变为人工栽培管理,由低而不稳的产量转变为逐年稳产,1989年,陕西省林业厅下达了《五倍子丰产技术推广》课题,要求1989~1991年推广五倍子丰产技术,建丰产样板林66.6ha,并在旬阳、汉阴、石泉等地辐射2000ha,使五倍子由当时的7.5kg/ha,提高到150kg/ha,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很早就开展了资源昆虫的研究工作。在角倍研究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掌握了角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倍蚜及冬、夏寄主的生态学规律,探索出一整套角倍高产的综合技术措施。该项成果"角倍子高产栽培技术"获199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肚倍研究中,分析了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因子)和生物因子(寄主:青麸杨和美灰藓)对肚倍蚜种群数量及行为的影响,为改善肚倍蚜人工培育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无土植藓养蚜技术和五倍子蚜迁飞条件与收集装置,模拟和创造倍蚜越冬最佳人工成长环境,有效调控蚜虫迁飞机制,提高迁飞成功率,为提高倍蚜人工培育技术提供有力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肚倍增产主要方法是树、虫、藓相配套技术,提出了肚倍增产的技术要点:选择适宜的青麸杨栽植生境,栽植足量的美灰藓面积,留够种倍、散放倍蚜虫和人工挂蚜,加强施肥管理,适时采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汉中地区是肚倍生产的最佳适生区。肚倍第一寄主青(麦夫)杨已发展到4225万株,在规划的80个基地乡(镇)建设中,已有28个乡(镇)达到倍树20万株以上,年产量2万公斤以上的标准;第二寄主细枝赤齿藓,分布广,数量多,到处可见。近年的肚倍产量年达千吨以上,生产形势很好。如能针对现存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将使肚倍生产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肚倍人工挂蚜技术向阳挂蚜是人为改善不利于倍蚜羽化飞迁的自然条件,人为控制倍子生产的一种方法。其做法是:将寄生在苔藓上的倍蚜连同苔藓一起采集下来,清点寄生在苔藓上的蚜虫数目,然后连同苔薛装入纸袋或信封内,口不要封死(让蚜虫向外爬),在封口处系一细绳,拴...  相似文献   

10.
五倍子能否产结决定于倍树、倍蚜和藓类植物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具备有适合三要素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作者经1960—1979共20年的试验、调查、观察,证实在自然环境中,影响角倍蚜婴外世代生理的主要因素是雨水,特别是连续雨日对倍蚜的数量影响极大,对当年的五倍子产量关系密切。我县是湖南省五倍子产区之一,但历年年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丰欠极不平衡,高产  相似文献   

11.
肚倍蚜越夏人工培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倍子是我市山区的重要资源。从五倍中提炼的单宁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极其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为满足出口需要,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十堰市正在大力发展五倍子生产。五倍子生产一要发展苗木,营造倍林;同时,还必须解决肚倍蚜,赤齿藓的培养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探索青麸杨根扦繁殖技术外,还与湖北大学协作,研究了肚倍蚜的人工培养和赤齿藓的培养技术。本文仅就肚倍蚜越夏人工培养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2.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倍林中倍蚜及其冬、夏寄主在数量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是倍子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首次报道了三者数量与倍了产量的关系,也首次提出了依雏倍数估测倍子产量的方法。文章指出,在夏寄主充足的前提下,每亩倍林植侧枝匐灯藓(含原有藓)25-30m^2,每m^2接种秋迁蚜6-8万头,让倍蚜自然繁衍,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几种五倍子蚜虫的生活周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3—1990年在贵州五倍子产区对五倍子致瘿蚜—角倍蚜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红小铁枣蚜Meitenaphis elongallis、蛋铁倍蚜 Kaburagia ovogallis、倍花蚜 Nurudea shirii、倍蛋蚜 S.Walker 的生活周期研究发现,在自然状况下,角倍蚜属于异寄主全周期型;其他几种倍蚜属于异寄主全周期与同寄主不全周期并行的复迁式生活周期型。此结论突破了我国有关学者提出的五倍子蚜虫均属异寄主全周期型的观点.并论证了生活周期型与五倍子产量的关系以及五倍子的发展战略问题。提出1.角倍的总体自然产量明显优于其他倍子的主要原因是:角倍蚜在藓类寄主上仅有性母世代,春季必须迁往挂倍寄主上产生两性世代,并营瘿成倍;而其他倍蚜在藓类寄主上发生侨蚜和性母两个世代,春季仅有部份侨蚜产生的性母迁往挂倍寄主,营瘿成倍。即,在挂倍寄主上倍蚜种群的总体数量,异寄主全周期型的倍蚜占有明显的优势,也反映为倍子产量的优势。2.根据各地的情况,在选择五倍子品种发展生产时,应首先考虑致瘿蚜生活周期型为异寄主全周期型的或占优势的五倍子种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人工栽培五倍子冬寄主和放养秋迁蚜取得重大突破,将一改过去野生状态为基地化生产,对于加速发展五倍子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我国五倍子已知有14种,生产上常分为三大类:角倍类(包括角倍、圆角倍、倍蛋)肚倍类(包括肚倍、枣铁倍,蛋肚倍、红小铁枣、黄小铁枣、米倍):倍花类(包括倍花、红倍花、铁倍花、周氏倍花)。角倍类倍子具有不规则角状突起,  相似文献   

15.
前言 红麸杨Phus punjabensis Var. sinica是(?)树科盐肤木属的落叶小乔木,其复叶被枣铁倍蚜(Kaburagineusigallis)、蛋(?)倍蚜(K.ovogallis)、小铁枣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黄小铁枣蚜(M.flavogallis)、铁花蚜(Floraphismeitanensis)及肚倍蚜(K.thusicola)等寄生后叶细胞组织增生成多种铁五倍子。五倍子是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80年代开始,五倍子的生产由粗放的野生野采发展到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倍林基地,发展基地需要大量种苗。由于红麸杨种子种皮坚硬并富含蜡质,如不经处理播种则出苗率极低,出苗极不整齐,出苗期可长达半年至两年。1988~1990年在四川省通江县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其结果如后。##原图像不清晰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生产的五倍子,80%是由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寄生在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上致瘿形成的肚倍。建国前,全省的五倍子产量最高达1000余吨。1950~1982年共约生产6956.8吨,平均年产210.8吨;1959年最高达844.7吨(详见表1),仅次于贵州、四州、湖北、湖南,居全国第五位。如以肚倍产量来说,仅次于湖北,名列全国第二。  相似文献   

17.
五倍子是绵蚜科的一些昆虫寄生在盐肤木、红教杨、育鼓场等漆树科植物的叶上,当盐肤木等的幼枝嫩叶受到蚜虫的刺激后引起植物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虫座。在甘肃省的南部即无水市小陇山林区的成县、徽县、武都县、康县、文县的各大林区都普遍分布着五倍子的寄主树,主要树种为盐肤木和青轶杨。这些树一般都分布在杂木丛林中,很少有成片的纯林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保留下来的五倍子寄主树大约有30多万株,五倍于年产量在5万kg以下,开发潜力很大。目前,五倍子深加工产品单宁酸的国内最少年需要量为13O万kg,实际产量只有so万kg,随着出…  相似文献   

18.
柳树是东北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盐碱地造林树种之一。以前只用人工进行穴状植柳根、柳干造林,费工费钱,怡误时机。1988年人工栽柳25ha,无一存活。三井子林场于1990~1991年采用机械扦插,在土壤 PH 值9~11的地块共扦插15ha,成活率达67~70%,年高生长达80cm。机械扦插柳干造林成本低,迅度快,成活率高,造林质量好。现将其具体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198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根据田纪云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在南方7省(区)部署了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湖南被列为重点。第一期工程安排低改面积28万亩,占全国任务的28%。1990年开始启动,经过3年的努力,现已基本完成。1991年经林业部对1990年实施的9.2万亩检查验收,低改的6项技术措施和项目管理综合达标率为97.2%,名列7省(区)第一。1991年10月测产,1990年改造的9.2万亩,均亩产油达到9.7kg,为对照区3.7kg的2.6倍。祁阳县七里坪乡低改1300亩,均亩产油15.5kg,提前4年达到林业部规定的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纪录;郴县岗脚乡改造的80亩,均亩产油达到22kg。油茶低改开始显示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广西是我国桐油主产区之一。30-40年代,桐林面积16.6-26.67万ha,产油1万t上下,最盛时(1939年)栽培面积达33.33万ha,产油1.95万t。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广西油桐生产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49年后才又得到一定恢复:1957年,全区桐林面积恢复至16.67万ha,桐油产量恢复到历史常年年产量(即1万t)。195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极“左”的农村政策,导致广西油桐产量再一次严重滑坡,1958-1984年(良种桐林投产前一年)27年间平均年产桐油仅5073t,比1957年的产量(亦即历史常年产量)下降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