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话说保健茶     
茶叶最初作为药物来使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饮料,并在充分认识茶的药用功效后,在单纯茶的基础上发展到保健茶。保健茶,又称药茶,指以茶为主要原料,配伍其它的中草药制成的保健饮品,侧重保健养生。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历代医家积累的养生治疗单方、验方之类的保健茶和民间公认的预防、保健、治疗相结合的代茶饮,侧重医疗疾病。我国制作保健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汉以前,就有茶饼冲泡加人葱姜桔的配料,喝了这种茶可醒酒提神。此乃关于保健茶起源的最早记载。保健茶在唐宋时期有了发展,明清时期比较盛行,有保健茶的专篇,收集…  相似文献   

2.
以雪莲果为原料,将果汁加入到马铃薯全粉中,制作烘烤型雪莲果薯片,考察雪莲果汁替代水用量百分比、糖添加量、油添加量、盐添加量、烘烤时间、烘烤温度对烘烤型薯片品质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烘烤型雪莲果薯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马铃薯全粉30 g,白砂糖10 g,油2 g,食盐0.6 g,雪莲果汁36 mL,水4 mL,烘烤温度120℃,烘烤时间16 min.采用该工艺制得的薯片色泽金黄、口感松脆、咸味与甜味比例适中,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3.
枸杞叶保健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枸杞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因子介绍了枸杞叶的保健作用.以枸杞叶为原料,开发研制具有保健作用的枸杞叶保健茶.探索了枸杞叶保健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4.
依据枸杞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因子介绍了枸杞叶的保健作用.以枸杞叶为原料,开发研制具有保健作用的枸杞叶保健茶.探索了枸杞叶保健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采收期的荔枝草为原料,研发出一种荔枝草保健茶,分别对其制作过程中的原料筛选、杀青及干燥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经除杂整形,在480 W微波功率条件下杀青375 s,揉捻15 min,于102℃条件下干燥140 min,再经冷却、包装等工序,开发出一款香气、色泽、汤色和滋味俱佳的荔枝草保健茶。  相似文献   

6.
皋茶保健茶的研制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289-293
皋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但饮用时滋味苦涩。通过在皋茶中添加辅料,对其滋味进行协调,减少其苦涩味。以滋味和香气为主要考察因子,确定了皋茶保健茶的最佳配比,皋茶:绿茶:菊花:甘草最佳配比量为 1.64 g: 0.54 g: 0.27 g: 0.27 g。通过其对ABTS、DPPH等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比较,得出皋茶保健茶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能力随着样品浓度(0~25 μg/mL)的增加而增强,在25 μg/mL下,皋茶保健茶醇提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最强,达到92.24%;皋茶保健茶醇提物、皋茶保健茶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别达到86.22%和84.29%;在高浓度(25~800 μg/mL)下,随着皋茶保健茶样品浓度的不断增加,其清除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能力不再增强。  相似文献   

7.
雪莲果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雪莲果营养丰富,富含低聚果糖,具有特殊的功能特性,是纯天然新型水果。概述了雪莲果的主要功能特性、国内外加工现状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天山雪莲的生态保护提供实验科学数据.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方式、不同温度以及不同消毒方法对天山雪莲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结果:适当低温是天山雪莲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以10~15℃最佳;75%乙醇30 s+15%H2O230min的组合消毒方法可以使天山雪莲种子的萌发率达到82.5%~86.4%;与水培法相比,培养基法是获得大量无菌苗的优选途径.结论:该研究对高山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雪莲果为主要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雪莲果果脯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雪莲果果脯最优加工工艺为:采用浓度为3 g/L的柠檬酸护色,蔗糖添加量30%,糖渍时间30 h,60 ℃干燥12 h。在此工艺条件下加工的雪莲果果脯色泽金黄,晶莹剔透,口味甜度适中,口感软糯,具有浓郁的雪莲果风味,感官评分(91.6±0.3)分,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是一款特色果脯类产品。本研究成果可为雪莲果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雪莲果、牛奶和益生菌中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为原料,研制功能乳饮料,其最佳风味配方为:14%雪莲果汁、25%牛奶、4%直投式益生菌、6%绵白糖,制成的产品口感细腻,酸甜适口,具有浓郁的发酵酸奶风味和雪莲果的清香味。  相似文献   

11.
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勇  周坚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28-131
本文以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中“机理”与“茶理”相协调为主旨。从加工环境与设施、鲜叶贮青、机械杀青、做形、干燥和贮藏及生产线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名优绿茶机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茶饼病病叶表面微生物多样性,分离鉴定病叶上真菌微生物。以茶饼病病叶与健康叶片为试材,采用扫描电镜对叶表面进行观察,利用16S和ITS测序分析不同叶片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组成。在茶饼病病害叶片表面检测到113种细菌,252种真菌;健康叶片上检测到237种细菌,161种真菌。病叶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叶片,病叶真菌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叶片。与健康叶片相比,枝孢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在病叶中丰度较低,被孢霉属丰度较高。采用PDA培养基从感病叶片表面分离鉴定获得了枝状枝孢菌,该菌可能在茶饼病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饼病感染后茶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分离鉴定出的枝状枝孢菌可能与茶饼病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寄生茶是桑寄生的枝叶通过茶艺处理而成的一种别样茶,为中国传统保健茶饮,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降压、抗炎等保健作用。本研究主要归纳寄生茶的应用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成果,为寄生茶茶饮工艺迭代式发展及深加工上提供研究和开发的建议,旨在为寄生茶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实验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植物原生质体是细胞培养和体细胞融合等细胞水平研究及植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用福鼎大白茶茶树的幼嫩叶片及胚根, 分析了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的材料、酶解液组成及酶解时间、纯化方法等影响因子, 建立了最佳原生质体分离体系, 为茶树体细胞杂交等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高效获取大量高活力原生质体的方法。结果表明, 23°C恒温黑暗或遮光培养的茶树实生苗的5周叶龄以内的幼嫩叶片是茶树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材料, 其次是茶树种子萌发后的幼嫩胚根; 而以茶园健康生长的5周叶龄以内的幼嫩叶片为材料时, 只能获得混有大量细胞碎片的少量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以茶树幼嫩叶片为分离材料的酶解液组成为1.5%纤维素酶+0.1%离析酶+0.5%果胶酶+0.4 mol L-1甘露醇+20 mmol L-1 MES; 以茶树幼嫩胚根为分离材料的酶解液组成为1.5%纤维素酶+0.3%离析酶+0.5%果胶酶+0.4 mol L-1甘露醇+20 mmol L-1 MES。分离茶树幼嫩叶和幼嫩胚根原生质体时, 宜采用低速(分别为55 r min-1和50 r min-1)恒温(23°C)摇床振荡酶解培养, 时间分别为7 h和8 h; 最适宜采用15×g的转速, 离心4 min可纯化获得高产量和活力的原生质体。用40% PEG-6000诱导20 min后可使茶树原生质体融合, 融合率达10%。  相似文献   

16.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7.
黄友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22-226
为促进金花菌茶产品的开发,通过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分析比较不同茶类、不同绿茶原料对金花菌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原料中以红茶发酵的金花菌茶感官品质最佳,菌香浓郁,绵滑感强,但内含物质含量以晒青发酵的最高;不同绿茶原料中以杀青揉捻叶发酵的金花菌茶品质最佳,汤色橙黄尚明,滋味浓醇绵滑,内含成分丰富。这说明在不同茶类中以红茶为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感官品质的形成,晒青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理化品质的形成,而以杀青揉捻叶为原料发酵金花菌茶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以福鼎大白茶(Fuding white tea)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低温条件对茶树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茶树的生产布局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2℃、-1℃、0℃、1℃、3℃、5℃共6个低温,研究低温对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降低,茶树的表观量子效率(Q)、最大光合速率(Pnmax)和暗呼吸速率(Rd)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茶树叶片的Pn、Ci、水分利用效率(WUE)波动降低,Gs波动上升。(3)光合有效辐射为0μmol/(m 2·s)时,各处理的Pn均为负值,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升高,Pn逐渐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上升。(4)茶树叶片的Pn与Gs、Tr呈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不同低温处理茶树叶片的Q、Pnmax、Rd、LCP和LSP等光合参数差异显著。(5)随着低温程度加强,茶树的百芽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温度降到-1℃后,持续3d,茶叶的减产率达到19.02%。在低温胁迫的过程中,与茶树光合特性相关的指标都发生显著变化,-2℃左右的低温会对茶树造成伤害,影响茶叶品质且严重减产,在栽培管理上应注意预防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19.
“生产茶园种茶原理”的实践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代权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9):255-262
摘 要:过去将非叶作物种植特点或经验用于种茶,长期以来效果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探索出了种茶原理,但是在将它用于生产实践时,为了使原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要事先构建一个实践方案,这个实践方案的基本内容是:在种茶原理指导下制定出茶园留叶技术、留叶标准和方法。从而使茶园留叶从理论依据到方法形成一个茶园留叶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就是茶园基础性作用的形成。而它的形成,又才能使茶园留叶主导性作用的形成。在茶园留叶主导性作用下,按茶园留叶量确定的公顷施肥量给茶园施肥,实施的结果就能种出茶叶来得到预定的效果。这就形成了实践观念模型。这个实践观念模型就不是原来抽象的种茶原理了,但它又合种茶的规律性,合目的性与现实可能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