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杂色蛤与海蜇为主要品种,适当搭配鱼、虾、螺进行混养,对于充分利用虾池资源,提高虾池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显著意义。现将其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斌 《科学养鱼》2001,(4):24-24
广东湛江、海南万宁等沿海地区,在 80年代中期开发了几十万亩虾池。在 1992年之前,这些虾池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 1993、 1994年暴发灾难性虾病后,这些经过多年养殖的虾池,从此一蹶不振,年年养虾年年失败。然而,在广大虾农、科技人员的不断实践、摸索下,于 1998~ 2000年间采用搬塘养虾的技术,使老化的虾塘养虾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搬塘养虾技术简介如下:  一、老化虾塘的改造  80年代中期开发的虾池,经过十多年的养殖,已成为老化的虾塘,存在的缺点为:  1.虾池面积在 15亩以上,养殖…  相似文献   

3.
琼海市现有虾池面积6495亩,其中老虾池(在海南是指低位池)5400亩,占养虾面积的83%。近二年来,他们通过宣传发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对老虾池进行改造,使广大虾农改变观念,提高养虾技术水平,养虾的产量目前单造200公斤/亩,甚至有的达到500公斤/亩。充分发挥了老虾池的生产潜力,增加经济效益。现将他们的作法简单介绍如下:一、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养虾是一门科学,没有养虾技术,要想取得养虾成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结合技术推广宣传,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二年来,举办对虾高产养殖及对虾健…  相似文献   

4.
虾池混养花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科技》1993,(2):12-13
近年来,由于国外市场影响,虾价波动很大,且虾池老化,虾病流行,严重影响养虾业的发展。为了提高虾池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站在饶平县黄冈镇大沃管理区小红山虾场进行是池混养花蛤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至今未找到有效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其效果较单一对虾养殖要好。在实践中,发现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使贝、鱼生长速度快,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饵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为虾池的多品种养殖创出一条新路。具体技术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至今未找到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 ,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挖掘虾池潜力 ,近年来 ,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 ,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 ,其效果较单一进行对虾养殖要好。并在实践中发现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 :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 ,可使水质得到改良 ,使贝、鱼生长速度快 ,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 ;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 ,饵料利用率高 ,周期内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 ,可达到…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养虾池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虾池水域,进行立体化养殖,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近年来,初步探讨虾蛏混养方法,我认为,虾蛏混养,使虾蛏有机地结合,缢蛏利用虾池过肥的水,可改善水质条件,挖掘了虾池生产潜力,促进虾池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虾病的泛滥,一些省份和单位6月份以前就暴发虾病,造成减产或绝产,大面积的虾池如果不充分利用,进行其它品种的养殖,无疑是对虾池投入的巨大浪费。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展车虾养殖,实践证明车虾是一个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可以多茬养殖。乳由市滩涂养殖公司试养了50亩车虾,5月中旬放苗,7月上旬收获8—9cm车虾1250多公斤,收入10多万元,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6.使用微生物制剂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随着养虾时间的延长,不少淤泥、污泥积累,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的死亡等积累了不少污染物,虾池老化、病原繁多使虾容易生病。以往当虾发病才乱求医或滥用药,不但虾病无法治好,而且造成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养虾者提高虾病预防意识,寻找较有效的途径,定期或不定期对虾池进行消毒,待药效消失后施多种微生物制剂,使水中NH3、H2S、NO-等有害的物质矿化成为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无机盐类,供虾池内单胞藻类生长之需,有利于藻类生长,有效避免了有机物质在池中淤积,维持虾池良好的水质、底质,使对虾…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开始,东港区渔技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改变过去虾池单一养虾的模式,采取虾、蟹、贝多品种立体养殖,逐步确立了梭子蟹、对虾、缢蛏3大主导养殖品种,虾池得到了充分的综合利用。1998、1999年,一般综合利用的虾池平均亩产值 3 800元,亩利润 2 400元,经济效益超过了1993年以前的纯养虾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1准备工作1.1虾池选择虾池底质为沙质或半泥沙,面积20亩左右,长宽比为4:1。1.2清淤消毒秋天收获后及时施用漂白粉等药物杀死池中甲壳类,然后排干池水进行曝…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和1995年河北省连续出现暴发性虾病,仅绝产面积就达3万亩,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对虾养殖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科研人员和虾农采取了利用地下海水作虾池水源,推广虾池生态控制养殖技术,调整养殖方式及品种结构,强化行政管理等对策和手段,较好地控制了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齐鲁渔业》1994,11(6):1-4
病毒引起的暴发性虾病对世界养虾业已构成严重威胁,泰国养虾业成功的奥秘在“防”字上下功夫。在政府强有力的调控、管理下,主要措施是:对建池地进行环境评估,对虾池彻底清淤,严格水质管理,普遍配备增氧机,投喂优质配合饵料,严格处理发病虾池。  相似文献   

13.
预防虾病发生,除了严格的清淤消毒之外.在养殖中及时做好虾池水质、底质的监控,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虾病措施,才能确保对虾养殖的成功,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对虾养殖虾中水质容易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技》1996,(3):21-21,25
斑节对虾是目前我省养殖对虾的主要品种。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虾病暴发,斑节对虾死亡十分严重。据调查统计,1993年深圳市辖区内精养虾池发病率达80.86%,粗养虾池发病率达60.87%,产值减少1.24亿元。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虾病,是发展斑节对虾养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水产科技》1998,(1):28-28,33
针对我市养虾业的虾池老化、虾病严重、对虾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实,电白县爵山、龙山等沿海镇的部分对虾养殖户采取高位池养虾的方式,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对养殖水源采取过滤、沉淀、消毒等措施,避免虾池养殖水体与海区污染水体自由交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虾养殖在山东省东营地区掀起了第二次养殖高峰,养殖品种由单一的中国对虾发展到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但在养殖过程中虾病的暴发时间不断提前,危害越来越严重,为了寻找一种更为适合东营地区的养殖品种,我们在暴发对虾白斑症病毒病和细菌病的池塘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选取东营市水产养殖服务中心第一排的23、24号虾池,池塘面积为30亩,泥沙底质,平均水深1.5m,进、排水方便。5月17日分别投放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的饲养技术  自 90年代初期全国沿海地区暴发病毒性虾病以来 ,对虾养殖业一直在低谷徘徊。 90年代中期秦皇岛地区对虾养殖的品种已全部由中国对虾改为日本对虾。虽然日本对虾有耐高温、抗病力强的优点 ,但因其商品虾产量低、规格小 ,并且养殖方式均为粗养 ,故整体经济效益并不高。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 ,提高现有虾池的综合利用率 ,我们于 2 0 0 0年夏季在昌黎进行了虾池三疣梭子蟹的小规模试养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本次试养情况综述如下 :一、准备工作1 .场地的选择一般北方地区的养虾池均可用来饲养三庞梭子蟹 ,但以沙…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日照市东港区不断探索虾池综合利用,总结推广了“三茬车虾二茬梭子蟹”养殖模式,虾池养殖潜力得到充分发掘。2001年,全区虾池亩均产值4 000元以上,亩均效益2 500元以上,产值、效益都超过了1993年虾病暴发前的水平。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 准  相似文献   

20.
我省有虾塘面积达22.9万亩,近几年来从粤东至粤西,先后发生了大面积的暴发性虾病,尽管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但效果不明显,而病情严重。据1994年统计,全省暴发性病面积达93254亩,占全省养虾面积157803亩的59%,使海水对虾生产出现大滑坡。近年来由于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部分对虾塘转养鱼或养其它品种,精养虾池面积有所减少,对虾产量有所下降,虾农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