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树桩盆景爱好者在创作盆景作品中,若能正确把握树桩盆景艺术的某些特性,对指导实践,提高创作水平大为有益。一、桩坯自然美的发现性桩坯自然美的发现,在盆景创作中相当重要。发现一个好的桩坯,往往是一个好的盆景作品成功  相似文献   

3.
艺术创作主张“立意在先”。盆景艺术作品由于受到自身材料的限制,比起其它艺术作品来说,其运用这一创作手法的自由度相对要小得多。特别是用下山树桩创作成单体树桩盆景,常常运用“因材施艺”的创作手法。如《丛林深处有人家》原素材枝丫四出,杂乱无序。同行人认为无可取之处,不值得留下。理由是乱七八糟一大蓬。但本人觉得  相似文献   

4.
拜读李志远先生的《造型·求意·畅神——盆景〈王维诗意〉创作谈》(见《中国花卉盆景》2005.8以下简称“李文”),并欣赏了所附照图,总觉得还有些问题可商榷。“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李文”误引作“逸不知”——笔者注),明月来相照”。盆景《王维诗意》(以下简称“诗意”)就是以这首广为传诵的《竹里馆》创意制作的。笔者以为,以古诗词意制作盆景,制作者一定要了解那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作品的基本风格及诗人写作那首诗时的境况等,要熟悉诗中的关键的字、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眼”。这些,对制作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看点以及深入开掘  相似文献   

5.
读罢《中国花卉盆景》2002年11期任晓燕女士的文章并仔细观赏了三件插图作品,深感自育桩材创作盆中“小景”这种做法,值得在我国盆景界倡导、推广。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和发展林木资源,修复大地植被,是人类社会欲求生存发展而人人应尽的基本义务和天职。所以自育盆景创作素材,亦应是中国盆景发展、创新的唯一出路。笔者期望中国的专业盆景工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皇帝女儿不愁嫁”,玩盆景的人则说好的树桩不愁看。《吉祥三宝》的创作过程告诉我:有好树桩也要动脑筋。  相似文献   

7.
树桩象形盆景,是指树桩的主要观赏部位的形象似人物、飞禽或似某一物体如瓶,壶、瓜果蔬菜等等。动物类的树桩象形盆景,既要求树桩成活,又要求桩体象形而非人工所为。故在树桩盆景中极少能见到“象形”作品,偶见一、二,也属千载难寻的机会。由于是先天而成,受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影响,形象上不可能求全完备,苛刻地要求每一部位和每一细节都符合  相似文献   

8.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张夷先生的作品,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创作视角新颖独到,切入点巧妙奇特,在常规中另辟蹊径,平淡里点石成金,为我们古老的盆景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三幅一组题为《江南乐韵》的作品,就是巧借三枝江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氛围、情绪等等来丰富盆景作品的内涵,也力求用大自然的山石树木的有机组合,再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这又是作者一次新的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树石盆景《戈壁生机》,原名《老骥伏枥》,创作于1996年。用一株圆柏,几块千层石,在大理石水盆中构图。1997年,浙江省盆景研究会在杭州举行第二届盆景评比展览,我送展了该作品。因为它既不像树桩盆景,又不像水山盆景,结果落选了。省评落选回来,该作品一直放在自己的盆景园里。两年过去了,该作品植物长势良好,依石而生的柏树蓬勃劲发。盆中的好几块千层石,我经常去摆弄它。特别是右边的两块小尾石很像小马,几个山石,竟成为一群“马邦”,很有灵性。依石而生的柏树,几乎也有了  相似文献   

11.
我性喜寂寞。但自从《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4期发表我的《闲来放情文人树,踏遍源头访古禅——循苏本一文脉深底探索记》一文后,就寂寞不再。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与我联系,探询、讨论有关问题,直到九月上旬才复归以前的寂寞。本想重享寂寞,但年底又见黄彪远的大作《文人树的自然形成与创作理念》(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12期,以下简称“黄文”)中又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几件瑞安盆景,本人观赏后觉得尚有些不足(优点在这里不一一分析))。现提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供参考。一、《水旱盆景》的不足是:1.整个作品中树体背对水面,缺少顾盼呼应。2.主树顶冠过大、过密,象一座小山  相似文献   

14.
“绿苑”的这件榕树盆景(见《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第3期封三),特色鲜明,像一个活生生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固步自封”的思想,令人回味深长,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山松新树桩换土法与体会》(《中国花卉盆景》95年第6期)一文,谈的是使盆栽山松(马尾松)通过换土法,促使长旺盛。只有长旺盛,才能实施截干蓄枝法,加快成型速度。现介绍山松树桩纠形手术,也是加快成型的一种手段,并且可以与换土法先后进行。如能有效地实施纠形手术,可把山松成型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把劣材变为可造之材,普通之材变为优秀之材。一、方法与体会〈1〉备用工具材料与适应范围:扦锯、树枝剪、铁线,塑料薄膜、竹片、各号型花篮罗丝。纠形手术  相似文献   

16.
树桩盆景的创作离不开树桩资源。树桩分为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外地购进的异地树种。在这两者之间,有的盆景爱好者羡慕外地树种,喜欢奇花异木;有的则侧重本地树种,拒绝"外来和尚"。究竟是外地树种好还是本地树种好?笔者以为两者各有利弊,盆景爱好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一、外地树种因为相对稀缺而显得珍贵,但适应性差,养护比较困难。中国地  相似文献   

17.
漳州市花协配合《中国花卉盆景》福建记者站于5月上旬举办了花卉盆景展览。参展作品有夏令水仙花盆景、插花、树桩盆景及水石盆景等99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夏令水仙花盆景,因为这种通常只能在春节期间开放的花卉,竟在初夏时节展露了玉容。  相似文献   

18.
8年前,我将一盆名为《始于足下》的枸骨盆景投到《中国花卉盆景》(见2000年第10期)。又经过几年的修剪养护,面貌大有改观,观赏效果基本不同;它的根盘已完全露出,可说是真正的“足”了。也可见盆景的制作,必须经年累月耐心地付出劳动,急躁不得。  相似文献   

19.
树桩盆景菊,就是将菊花和“枯朽树桩”合栽一起,根据树桩形态进行造型,使树桩借助菊花而变成一盆繁花似锦的盆景。其培植方法是:  相似文献   

20.
应《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之邀,我来谈谈如何从小苗开始培养果树盆景的问题。我想以作品《铁笔春秋》和《岁月如歌》为代表的一批果树盆景为例,把它们的发展改进过程介绍一下,供实践者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