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MMI模型的桑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桑品种育成与推广过程中,品种的性状稳定性已成为重要影响因子。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 I模型),对北方蚕区区域性试验鉴定的桑品种产量性状进行稳定性分析。第1批鉴定品种的产量性状稳定性高低依次为晋选1号、禾桑、871、7946、7934、湖桑32号、黄鲁选、7435,产叶量显著高于对照湖桑32号的品种依次为7934、7946、黄鲁选、晋选1号、871。第3批鉴定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不显著,产叶量显著高于对照的品种依次为陕桑305、陕桑402、辽育16号、鲁诱1号、晋选7号。第4批鉴定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不显著,产叶量显著高于对照的品种依次为鲁插1号、昂绿1号、8837。  相似文献   

2.
新疆人工三倍体桑树品种9204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倍体有性杂交(2X×4X),单株系统选育,定向选择和定向培育,区试鉴定,育成适宜干旱蚕区栽培的人工三倍体桑品种9204,经多年实验室鉴定和多点区试结果:(1)9204桑树品种每公顷产叶量比新桑1号增产45.61%,公顷产茧量增加38.26%;比湖桑32号产叶量增产70.78%,产茧量增产151.81%。(2)9204桑品种万蚕茧层量比新桑1号高3.97%,比湖桑32号高31.72%;9204桑品种种茧育成绩产卵数高于湖桑32号、与新桑1号相仿;良卵率均高于湖桑32号和新桑1号。(3)9201桑品种秋叶硬化期为9月下旬,比湖桑32号晚20天、比新桑1号晚30天;枝条枯梢率比新桑1号高3.94%,比湖桑32低11.12%。人工三倍体桑品种9204在多年不同区域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生长势旺、产叶量高、叶质优、抗性强,增产幅度大,遗传性能稳定,可在新疆干旱蚕区栽植应用。  相似文献   

3.
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四批桑品种鉴定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西蚕桑研究所3家联合对鲁插1号、昂绿1号、8837、9312、306等5个桑品种,进行了为时4a的产叶量和养蚕成绩鉴定,和主要经济性状的调查与统计分析,总结提出了以上5个桑品种的经济性状及特性,以及适宜推广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高产、环境适应性强为选育目标,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试鉴定,育成中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新品种与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每公顷桑叶产量增加37.60%,具有生长势旺、农艺性状优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并且受桑瘿蚊的危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品种湖桑32号。2009年,强桑1号通过浙江省的桑树品种审定,新品种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5.
<正> 启东市现有桑园面积3800 hm~2,主要桑品种有育71-1、农桑8号、湖桑32号、新一之濑、桐乡青、育151等,其中育71-1的栽植面积1130hm~2,农桑8号930hm~2,湖桑32号1300hm~2,其余品种的面积较少。这些桑品种的丰产性状在生产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探索和了解各桑品种的有关性状,探讨不同桑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我们对育71-1、农桑8号、湖桑32号等几个主要桑品种的性状进行了比较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几个杂交桑品种比较鉴定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一代杂交桑新品种桂特优2号(广西)、桂优62号(广西)、粤桑11号(广东)、粤桑51号(广东)和西农杂交桑(西农)分别在四川4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蚕区进行区域引种栽培鉴定,各个供试品种的种子清洁度、发芽率、桑种实用价值各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杂交桑种的标准。各个参鉴品种的生长势遗传度整齐,品种内的经济性状分离较小,个体开差较小。个体及群体间在晚秋表现出桂优62号、粤桑11号较为优良,桂特优2号、粤桑51号稍次,西农杂交桑叶片特别小,生长也较其它品种差。杂交桑品种叶片特别薄,桑叶凋萎速度特别快,在当年表现各个品种抗旱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桑树品种皖桑1号,经多年、多点区试鉴定结果表明:皖桑1号发芽率高,生长势旺.年产叶量比湖桑32号提高20%~30%左右,100kg桑产茧量比湖桑32号提高6%,叶质较优.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强.适宜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蚕区推广。1 选育经过桑树新品种皖桑1号的选育研究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八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该品种以高产、大叶品种7707作母本,以质优、抗性强的阜阳1号作父本。1990年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方法.设置12个杂交组合,获得种子后培育,淘汰不良个体,经2年观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3个山西优良桑品种二年四期叶质的养蚕鉴定和一年二期叶质的化学鉴定。结果表明,叶质显著优于湖桑32号的桑品种有晋选6号和鲁选1号;叶质优于湖桑32号的桑品种有鲁选3号,晋选3号,黑格鲁和晋选1号;叶质劣于湖桑32号的桑品种有鲁46,晋选4号和鲁34。  相似文献   

9.
对引进桑树新品种7681、嘉陵16号、嘉陵9号在我区的性状表现和综合成绩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与鉴定,结果为:1.引进桑品种在我区表现为中晚熟桑品种。春期发芽期、开叶期、叶片成熟期、秋叶硬化期均比荷叶白、和田白桑晚。枝条冻稍率比荷叶白、和田白桑高。2.全年产叶量均高于荷叶白和和田白桑。3.引进桑品种春秋饲料品质均优于荷叶白,差或相似于和田白桑。  相似文献   

10.
圌桑6号是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选育研究的人工四倍体新桑品种,于2009-2012年在汉源县进行农村区域性鉴定,通过2年4期对该品种的各项指标进行试验调查,其区试鉴定成绩表现为:全年平均667m2桑产叶量为2209.41kg,比对照种湖桑32号提高32.03%,万头蚕产茧量为20.40 kg、万头蚕茧层量为4.64kg、50 kg桑产茧量4.21 kg,分别比对照种湖桑32号提高2.15%、8.66%和10.78%,达到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并表现出发条数多,枝叶生长旺盛,耐剪伐,秋叶硬化迟,抗旱性较强,抗黑枯性细菌病等优良性状。可作为早生优质高产桑品种在当地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苏、浙蚕区栽培的桑品种较多,在经济性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对15个桑品种在产量、叶质和抗病性(黄化型萎缩病)等方面进行了初步鉴定,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桑品种:早生桑六个,即早青桑、育2号、白皮火桑、乌皮桑、真桑、黄海1号(本场选育)。中晚生桑9个,即新一之濑、湖桑197号、湖桑7号、桐乡青、荷叶桑、湖桑199号、大墨斗、大种桑、荷叶白(湖桑32号)。均于1976年春栽植,低干养成,亩栽600株,株行距2.5×4尺。桑园全年亩施纯氮约64斤,其中化肥占33%,有机肥占67%。按常规施肥时期分次施入。  相似文献   

12.
以桑叶桑葚产量高,品质优和适应性强为选种目标,对从丰驰桑F1代群体中选出的若干无性系优良单株,经系统选择和桑园比较试验,育成叶果经济性状较优的叶果兼用型桑品种团桑4号。与对照种湖32号相比,该品种全年667m2产叶2186.66kg,增产25.30%,667m2产葚692.32kg,比中桑5801增产10.57%,桑叶养蚕的万头蚕茧层量和100kg桑产茧量分别提高3.63%和4.58%,耐旱性较强,中抗黑枯细菌病;并表现株形直立,发条数多,枝叶生长旺盛,桑葚较大,座果性状较好等优良特性。该品种已列入四川省丝绸科学院第三期桑品种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13.
以二倍体桑品种7707的新梢芽为材料,用0.4%秋水仙碱+3%二甲亚砜的混合液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多个变异芽植株,将变异芽植株嫁接繁殖,并进行单株选择、系统选育和品种比较鉴定试验,获得性状表现稳定的四倍体桑树新品种,2014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桑优1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适应性鉴定中与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年产量增加18.75%,桑叶养蚕的产茧量提高6.18%,茧层量提高5.63%,并且抗寒性及抵抗桑疫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能力较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抗逆能力较强的四倍体桑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14.
桑树新品种7946的育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人工有性杂交 ,经 2 0年的选育 ,育成了桑树新品种 794 6。品比试验及北方蚕区协作鉴定表明 :该品种发芽率高 ,生长势旺 ,比湖桑 32号春季产叶量提高 2 5%~ 30 % ,全年提高 2 0 %左右 ,叶质较优 ,品种性状稳定 ,适应性强 ,适宜北方蚕区推广。 1 亲本选配794 6的母本是湖桑 32号 ,父本是山东的地方品种黑鲁采桑。湖桑 32号属鲁桑种 (M .mul ticaulisPerr) ,二倍体 ,综合性状较优 ,适应性广 ;黑鲁采桑亦属鲁桑种 ,具有春季产叶量高 ,叶质优 ,抗旱耐寒性较强等优良性状[1] 。2 选育经过1979年采用人工有性杂交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近年通过3次4批对桐乡青、湖桑7号、湖桑32号等20多个桑品种用生物鉴定法对各品种抗感朱砂叶螨的关系进行再探讨,从各品种对朱砂叶螨发育速率、生存率和繁殖力(每雌平均产卵量)3个主要指标综合分析,结果仍以桐乡青、湖桑7号、新一之濑等桑品种具有较好的抗螨特性。而鸡桑、湖桑32号、北场1号等桑品种易感螨害。  相似文献   

16.
王泽林 《蚕学通讯》2009,29(4):16-19
在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对栽植密度为600株/667m^2,留条7500~8000条/667m^2,中干拳式树形,基础生长势中等的育2号、育151号、油桑、桐乡青、南一号、实钴11—6、湖桑32号等7个桑树品种生物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对比调查,结果认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油桑、育2号、实钴11—6、桐乡青4个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7.
曲都 《四川蚕业》2010,38(2):10-12,22
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对栽植密度为600株/667m2,留条7500~8000条/667m2,中干拳式树形,基础生长势中等的育2号、育151号、油桑、桐乡青、南一号、实钴11-6、湖桑32号等7个桑树品种生物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对比调查,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油桑、育2号、实钴11-6、桐乡青4个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中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强桑1、2号经区试鉴定,单位面积桑产叶量分别比对照种荷叶白增加37.60%和15.79%,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万头蚕产茧层量强桑1号比对照低0.50%,强桑2号比对照高1.67%;强桑1号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抗性高于对照,而对桑疫病的抗性低于对照,强桑2号强抗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桑疫病。两个品种生长势旺,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9.
农桑8号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1980年用异地人工有性杂交方法育成的桑树新品种,其母本为日本引进桑品种的一之濑,父本是广东品种伦教109号。农桑8号1985年进入省第二期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同时参加该期鉴定的桑树新品种还有之江2号、之江3号、农桑9号、激桐5号和双头桑等5个品种,用荷叶白作对照种,在本省平原、丘陵、溪滩、海涂4种不同土壤类型的10个点进行特征特性、生长发育、产质量及抗病性的观察与鉴定。  相似文献   

20.
8个桑品种的植株茎叶解剖结构及与耐旱性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娟  李昭良  焦锋  苏超 《蚕业科学》2018,44(4):516-522
以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地区来源的8个桑品种的植株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其茎、叶进行解剖结构观察,根据桑树的解剖结构特征分析不同桑品种对干旱的耐受能力差异及桑树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并筛选出能表征桑树耐旱能力的重要解剖结构特征性状。不同桑品种植株叶片的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植株茎的导管孔径、导管密度、木质部厚度、韧皮部厚度、茎直径和髓直径等在各桑品种间也有显著差异。对桑品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的解剖结构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2项茎、叶解剖结构性状指标作为桑树耐旱能力评价的代表性性状指标,进一步将这些指标数据转换为隶属函数值,8个桑品种的耐旱性相关解剖结构特征性状的隶属函数值从大到小,即显示的耐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吴堡桑、白桑、新一之、甜桑、育2号、育711号、湖桑32号、陕桑3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