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稻飞虱是严重为害水稻的一种世界性迁飞害虫.2005年以来该虫在黄陂区发生日益严重,年均发生面积超过4.2万hm2(次),年均损失粮食超过1.09万t.2006年特大发生,受虫源基数、气候因子、种植条件等因素影响,2007年、2008年继续大发生,发生面积超过5.3万hm2,给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经过黄陂区全区上下努力奋战,虫口夺粮,为害损失较轻,早中晚稻获得丰收,稻飞虱防控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是监利县水稻上的主要虫害,2006年特大发生,是自1975年以来最严重的1年.据统计,中晚稻飞虱累计发生面积9万hm2,是种植面积的1.4倍.防治面积38万hm2(次),挽回粮食损失5.77万t.虽经过大力防治,但中稻"穿顶"面积仍有0.45万hm2,占中稻面积的5%,晚稻零星"穿顶",全县因稻飞虱为害造成粮食损失2.5万t.分析2006年稻飞虱大发生原因,总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泸州地区稻飞虱监测预警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飞虱是四川南部稻区水稻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迁飞性害虫之一。泸州是四川稻飞虱的常发区,重灾区。20世纪80年代前,本地区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间隙暴发为害。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已取代褐飞虱成为本地区稻飞虱的主要虫种,暴发频率显著增加,到90年代几乎间隔1年大发生1次。2000年后,泸州南部稻区(叙永县、古蔺县及合江县南部)白背飞虱几乎年年偏重至大发生(表1),已成为影响本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经济害虫,必须加强监测控制,减轻其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稻飞虱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7年稻飞虱在云南省特大发生.各项指标均超过农业部颁发的大发生标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1年,发生面积突破历史最高,达86.67万hm2次,为2006年的3倍.表现出田间虫量高、为害重、落地成灾的特点.经过全力防治之后,成灾面积仍然达到2.67万hm2,造成粮食直接损失约19万t.笔者结合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对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赵青红 《广西植保》2010,23(1):28-30
稻飞虱是龙州县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为害损失大,一般造成粮食损失40万t左右,已成为制约龙州县水稻增产丰收的主要因素。广西是稻飞虱从境外迁入我国的第1站,而龙州县是迁移的途经站之一。为了探讨近年来灯下的田间消长规律,分析稻飞虱发生原因,为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更好地进行综合治理,笔者对近年(1997~2008年)来龙州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普遍发生,早稻主害代为第3代。近几年其发生为害呈加重态势,且第2代逐渐上升为主害代。2007年早稻稻飞虱则暴发为害,发生程度达到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程度,创下近10a来之最,严重威胁早稻粮食生产安全,但陆川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了  相似文献   

7.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6-2015年,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4.603 5亿~5.075 3亿hm2次,年均挽回粮食损失9 684.68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7.35%;年均实际损失粮食1 965.49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53%。五大粮食作物中每年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的比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分别占55.18%、21.29%、18.97%、1.88%和2.68%,实际造成损失的比例分别占33.67%、23.31%、35.13%、2.11%和5.79%。影响全国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10种(类)病虫害依次为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蚜虫、二化螟、稻瘟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某一个病虫暴发危害时最高可实际造成200万t以上的粮食损失,总损失可达2 200万t,占某类粮食总产的12%左右,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巨大。最具暴发和流行危害特点的种类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和黏虫等6种。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12,25(4):22-25
灵川县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广西的东北部,年种植水稻面积2.8万公顷左右,是我国粮食基地县之一。稻飞虱是水稻上的重大害虫,正常年份发生面积为3~3.3万公顷次,发生程度达到中等偏重至大发生,造成粮食损失占病虫为害总损失的35%~40%。2011年稻飞虱继续严重发生,全年发生面积为3.7万公顷次,总体发生程度为大发生,造成粮食损失占  相似文献   

9.
2005年广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飞虱是广西水稻的主要害虫,全区各稻区普遍遭受其危害,2005年全区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部分稻区发生为害严重,个别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据统计,全区年发生面积达140·4万hm2次,占种植面积67·7%,防治面积154·8万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63·5万t,实际损失6·6万t。与常年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属偏早年份,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虫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积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1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1·1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广西稻飞虱年发生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约为120万hm2次,9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11.
全州县每年种植早、晚稻面积5.5~5.6万hm2,近年来稻飞虱发生面积3.4~4.5万hm2次,发生程度均在中等偏重至大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搞好稻飞虱的监测和防治是粮食生产中减灾夺丰收的重要保障。1992年至1996年我站接受了全国植保总站下达的稻飞虱监测与治理任务,加强了对稻飞虱的监测与预报,采取防治措施,每年均能从虫口挽回一定的粮食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稻飞虱的种类及发生世代  据我站系统观察及监测调查,我县稻飞虱有两种,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1.1 白背飞虱,年发生7代,第1~3代为害早…  相似文献   

12.
稻飞虱近年在唐山地区发生为害严重1991年稻飞虱曾在唐山地区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86.13万亩,损失稻谷0.5亿公斤以上。稻飞虱在唐山地区发生为害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能在北方越冬,由南方迁入。经1992和1993两年...  相似文献   

13.
稻瘿蚊是玉林地区晚稻生产的灾害性害虫,近几年来,连年发生为害严重,粮食损失较大。玉林地区1985年发生面积35.09万亩,损失粮食16758.8吨;1988年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175.2万亩,损失粮食40133.2吨。为了搞好稻瘿蚊的防治,特别是探索稻瘿蚊已危害较重田块的有效防治方法,以挽回粮食,减少损失。1988年晚造,  相似文献   

14.
据大冶县志记载,稻飞虱1973至1976年首次在大冶市双季晚稻暴发成灾,损失惨重。2005~2007年,由于气候、栽培条件及稻飞虱的抗性上升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稻飞虱发生频率增加,危害加重,早、中、晚稻均受其害,严重威胁大冶市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稻飞虱是崇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因近年来,连续大暴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总结分析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其它地区的影响,对研究因水稻种植结构、品种调整稻飞虱新的发生为害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1.1各代田间发生期稻飞虱从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迁入我县,一年内在水稻上发生不完整5代,个别年份发生6代。危害盛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中旬,混栽区中稻和双季稻晚稻受害最为严重。在早、中、晚稻混栽区,第1代长翅型成虫盛期在5月中旬,第2…  相似文献   

16.
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湖北的最南端,属于丘陵地区,间杂着高山半高山,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 500mm左右,全年无霜期260d左右.全县早、中、晚水稻种植面积常年2.67万hm2以上,稻飞虱是发生为害最为严重的迁飞性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以褐飞虱为主,主要在中、晚稻上间隙暴发为害,自1987年开始,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已与褐飞虱同为本地区优势种群,暴发频率显著增多,为害世代增加,已扩展到早、中、晚稻都有为害,对全县水稻生产构成重要影响,必须加强监测控制,减轻其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泰和县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为主要介体传播的病毒病,是近年来在我县晚稻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自2004年传入以来,为害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2007年发生面积为480hm^2,损失粮食121.4t,2008年发生面积达1000hm^2,损失粮食288.3t,给该县的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涛 《湖北植保》2007,(1):8-10
2006年稻飞虱在荆州市水稻上特大发生,是自197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据统计,全市稻飞虱发生面积53·51万hm2次,是种植面积的1·5倍。其中中、晚稻“穿顶”面积4·85万hm2,占中、晚稻面积的16·7%。2006年虽经过大力防治,但仍然给水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全市因稻飞虱为害造成粮食  相似文献   

19.
张小燕 《广西植保》2006,19(4):34-35
稻飞虱是钦北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近年来,稻飞虱发生日趋严重,而且有提前发生为害的趋势,2005年由于虫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钦北区第2代稻飞虱局部大发生,发生早、面积大、数量多,为近年来所少见。通过对其局部大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为今后的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1发生特点1·1发生范围广,受害面积大2005年钦北区第2代稻飞虱发生程度3(4)级,发生面积为9 300hm2,同比增16·7%,比前5a的平均值增22·8%,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52·9%,同比增32·3%,比前5a的平均值增41·1%;虽经大力防治,防治面积达8 000hm2,为害损失基本…  相似文献   

20.
四代稻飞虱预测式的建立朱才荣(浙江桐乡市农林局病虫测报站314500)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市以褐稻虱为主的第四、五代是为害晚稻中后期的主害代,常年经防治后,仍受稻飞虱危害而损失粮食多达上百万公斤,尤其是在大发生年份不防治、防治失时或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