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适合辽宁地区的春小麦复种品种组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春小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并在其收获后复种水稻、玉米、萝卜。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辽春9号抗旱性强,产量突出;以辽春9号春小麦为上茬,以水稻沈农8718和沈农9418、玉米富粘1号、萝卜日本青为下茬的复种模式,适合在辽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大石桥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对近期审定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肥力条件下,与对照盐丰47相比,辽旱109、辽河5号的出穗期、成熟期提前2 d;东壮1018增产15.3%,辽河5号和辽旱109分别增产10.0%和5.0%。  相似文献   

3.
锦玉29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G285为母本,B29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高密玉米单交种。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69.4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2%;2010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生产试验,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2%。具有高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好、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2011年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玉[2010]477号)。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县小麦面积分布特点.我们以乡(镇)为区域.建立了西村、三文、汉薛三个小麦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试验示范区。区内小麦比对照田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分析如下: 1.高效低耗。全覆盖小麦和半覆盖小麦的基本苗分别比对照田少.亩成穗也较少,但成穗率都显著提高,减少了个体消耗.有效地保证了穗粒和粒重的增加。2.节水抗旱。返青期全覆盖小麦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田高6.2%,半覆盖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田高4.8%。3.个体健壮。地膜覆盖小麦能使土壤有效积温增加,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  相似文献   

5.
<正>一、小麦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的增产原因该项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农业耕作技术措施.1989年,自治区将该项技术列为农机化重点试验示范课题,在阜康县进行首次试验,面积9.1亩,以“八农7416”为主要试验品种,选用机具为山东ZBBJ—6型精量播种机,亩播量5—7公斤,亩产301.3公斤,与常规播种对照,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每亩省种8.25公斤,增产26.1公斤.1989年在总结上年经验的基础上,在该县试验了143亩,将2BF—24、2BL—6、2BX—14播种机改装为精少量播种机,平均亩产353.8公斤,比常量播种增产53.8公斤.1990年昌吉州七县一市扩大试验面积1,1万亩,在当年干旱灾害等不利条件下,仍苗全、苗壮,平均亩产357公斤,比对照田亩增产58公斤,亩增收节支45元.喀什地区巴楚县1990年使用从石家庄引进的5台精量播种机在英吾斯坦乡4539亩小麦地采取与农民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6.
苏艺华  李杏桔  庞其贞 《中国农机化》2013,34(1):161-164,155
为了验证深松小麦抗旱效果,沧州市2011年2月在东光、黄骅、献县进行了深松小麦抗旱试验.试验结果:实施深松的小麦凸显出抗旱优势,土壤含水量高,苗齐苗壮.为了验证深松小麦增产效果,沧州市2011年6月在东光、献县、黄骅、孟村进行了深松小麦测产试验.试验结果:实施深松的小麦增产显著.试验结论: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邱银  杨远志 《南方农机》2017,(11):52-53
根据2016年《贵州省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实施指导意见》工作要求,义龙新区在德卧镇和木咱镇实施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万亩,项目涉及2个镇7个村,共1680户,其中贫困户118户,开展小麦田间肥效试验,旨在摸清在优化栽培管理条件下,小麦氮磷钾肥料利用率情况,探索小麦绿色攻关模式.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本试验表明:在德卧中等肥力土壤情况下,以1:0.7:0.3.按照350kg/667m2目标产量,每亩使用N肥20kg/667m2;P肥55kg/667㎡;K肥20kg/667㎡能够达到最大产量,比对照增产123.9kg/667m2,增产79.2%.  相似文献   

8.
对4个引进甘薯品种辽薯1号、辽薯4号、辽薯19号、辽薯30号和建平本地品种进行了品种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了各个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辽薯4号、辽薯19号和辽薯30号适合在我县种植,其中辽薯30表现为更适合在我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旱地小麦覆膜穴播技术的增产效果,1996年秋,我县农机局与农业局合作,进行了小面积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试验地条件该试验地点选在我县临城镇支角村科技示范户张庆魁的小麦地里,地块在村北,属纯旱地,地势北高南低,不能浇水,因干旱该地块多年末种过小麦。土壤是石灰性揭土,肥力瘠薄,常年一年一茬。试验地面积0.267hm2(4亩),小麦覆膜穴播和对照田各占1/2。小麦品种均为花940。试验田和对照田各施粗肥2m3、磷25kg、碳铵25kg。小麦覆膜穴播田于10月19日插种,对照田于10月11日播种。试验田采用覆膜穴播机播种…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加之实际生产中小麦品种混杂、抗旱性不同,不利于发挥农田灌溉的最大效果。因此,为探究灌水对河西走廊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于该地区的小麦品种及相应的灌水量。于2018-2019年在甘肃农业科学院武威市黄羊镇试验站进行了不同品种小麦灌水试验,设置不灌水W0、灌一水W1(拔节期)、灌两水W2(拔节期和灌浆期)3个处理,选取该地区表现较好的5个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甘春24号、武春8号、陇春41号、陇春33号、宁春33号)为试验材料,测定旗叶叶绿素(SPAD)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干物质积累动态、收获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具体表现。结果表明,灌水可以提高小麦旗叶SPAD值、CAT活性,降低MDA含量,调节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灌水还可以增加小麦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粒数,进而提高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拔节期灌水(W1)和拔节+灌浆期灌水(W2)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陇春41号(LC41)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品种。因此得出,选用陇春41号(LC41)配合W1的灌水量,为适于该区的小麦种植模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