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蚕布局是以蚕儿自身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温湿度等主要生理特点为依据,以桑树剪代形式、桑叶生产为基础,以气象规律为条件来确定一年中养几季蚕、每季蚕的数量比例及蚕种出库时间的一种格局.合理的养蚕布局是提高养蚕单产、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茧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足县自1956年栽桑养蚕以来,直到1977年,都是实行的两季养蚕布局,即春蚕和秋蚕.从1978年开始,改为四季养蚕布局,即春蚕、夏蚕、正秋  相似文献   

2.
养蚕布局,包括一年的养蚕次数,各次养蚕的时间、数量等.合理的养蚕布局应当是:养蚕用叶与桑叶的适熟高产相吻合,养蚕期(特别是5龄期)能避开30℃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和农业使用农药的高峰期,并尽可能减少与农事大忙的劳力冲突,各次养蚕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秋蚕上蔟阶段能避开20℃以下的低温和绵雨.我区的养蚕布局,经过五十年代初期的一年只养春季一次蚕到五十年代后期的一年养春、秋两次蚕,六十年代一年养春、夏、正秋、晚秋、晚晚秋5次蚕,七  相似文献   

3.
<正> 夏秋期养蚕布局包括时间布局、品种布局和数量布局三方面,江苏省夏秋期养蚕时间布局是以夏蚕6月20~25日,一秋蚕7月28日~8月10日,二秋蚕8月底—9月10日为合理出库区间。本文在时间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通过对夏秋期有关因素的综合分析,就江苏省夏秋期养蚕品种、数量布局的合理化,提出一点初步的见解。一、江苏省夏秋期养蚕品种与数量布局的现状1988年江苏省夏蚕出库约29万张,一秋蚕出库约103万张,二秋蚕出库约60万张。  相似文献   

4.
养蚕布局是指一年中养几期蚕,每期蚕在什么时期饲养以及各期蚕饲养多少蚕种。这既是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目前浙江省养蚕布局的主要形式有5期布局,4期布局和3期布局。其主要的差别在于秋蚕饲养次数的多少。毫无疑问,1年5期布局对桑叶的利用率最高,但秋  相似文献   

5.
周懿 《蚕学通讯》2011,(3):32-34
合理利用养蚕资源是一个养蚕布局区域蚕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区域生产决策和技术规范制定应该围绕养蚕布局进行。笔者1989年秋提出了《潼南县养蚕布局探讨》课题,1992年1月撰写结题论文《潼南县养蚕布局探讨》,主张调整潼南县养蚕布局。  相似文献   

6.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7.
养蚕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全年蚕桑生产经营成败.同时影响来年桑树生长和蚕茧产量,以及劳力的合理安排和蚕室蚕具设备的合理使用.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气候温和,全年养蚕可从4月下旬到10月下旬.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年养蚕布局一般是养足春蚕、夏蚕适当养、秋蚕生产以养用结合分批养.秋蚕生产又分早、中、晚3期,俗称“三秋”.一般是合理养早秋、养足中秋、看叶养晚秋,早秋、中秋、晚秋的饲养量各占春蚕饲养量的35%、90%、15%左右.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茧丝市场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生产环境、农村劳动力状况等的改变等因素,养蚕布局的“三秋”变为“二秋”.  相似文献   

8.
养蚕布局是以蚕儿自身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温湿度等主要生理特点为依据,以桑树剪伐形式、肥培管理状况为基础,以气象规律为条件来确定一年中养几季蚕.合理的养蚕布局是提高蚕茧单产、提高蚕茧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一、对我县几十年来养蚕布局的回顾1.年养蚕次数的变更.我县养蚕历史悠久,从前只养春蚕1季,1939年逐步推广改良品种,改每年饲养1季为春、秋2季,春季在5月上旬发种,发种量占全年的60%,秋季在8月中旬发种,发种量占全年的40%.1957~1976年普遍推行1年养蚕3季,增养晚秋蚕,发种时间大体在秋蚕上簇时,其发种量占春、  相似文献   

9.
<正> 一、我县夏、秋蚕的由来和发展我县夏、秋蚕生产,是在养蚕布局的演变和蚕桑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地巩固和提高了它在全年蚕茧生产中的战略地位。其产量不但居于全年之首,而且质量也较好,据资料1937年前,我县只养一季蚕。其后,我县开始由一年养一季春蚕改为一年养春、秋两季蚕。但秋蚕发种量,仅占全年发种量的30~40%。建国以后,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在养蚕布局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春蚕、夏蚕、秋蚕三季布局。夏、秋蚕的发种量,1981年以来,一般占全年发种量的57%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的不断调整,秋蚕饲养量加大,养蚕物件不配套,秋蚕重叠饲养,大、小蚕套养,蚕室、蚕具、簇具套用,导致了蚕病的多发,尤其是僵病。(秋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适宜僵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 病害蔓延、温湿激变、农药中毒和叶质老化是影响秋茧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秋茧质量,这已成为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近两年来,我县在提高秋茧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调整养蚕布局,选用优良品种1986年,我县调整了夏秋蚕饲养布局,实行了“三秋改两秋”,提出了养足中秋蚕,适养晚秋蚕的思路,并提前中秋蚕出库时间,秋茧张单产由原来的15公斤,增加到25公斤左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这种养蚕布局虽然对提高张产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已不能适应提高秋茧质量的要求。为此,我县从1991年起对养蚕布局和品种结构再次进行  相似文献   

12.
淳安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随着蚕桑生产的兴衰演变,其养蚕布局也不断地在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1965年,该县根据本地气候特点、耕作制度、桑树生长等因素,借鉴嘉湖等主要蚕区的布局,提出了“多养春蚕,适量养夏蚕,合理养早秋蚕,养足养好中秋蚕,看叶养晚秋蚕”的布局原则,形成了全年饲养春蚕、夏蚕、三期秋蚕的5期生产布局。这一养蚕布局一直持续到1996年,历时30余年。  相似文献   

13.
刘定琼 《蚕学通讯》2007,27(3):29-30,33
我县已多年采用桑树冬季重剪,一年养四次蚕,即春、夏、秋、晚秋四次养蚕布局.  相似文献   

14.
<正>优化养蚕布局,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普及应用管桑养蚕新技术,是提高蚕桑生产水平,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缺一不可的四大环节.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本市的生产实际,在秋蚕布局调优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现就其养蚕布局演变.优化设想及调整实施效果以及对布局调整的粗浅认识方面简要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蔟期部分养蚕农户发生大量不结茧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提出把握治虫节点、科学使用农药、强调划片治虫、变更采叶方法、弃用下部老叶、注重叶面消毒、调整养蚕布局等措施,防范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钟兴权  郑琳 《蚕学通讯》2009,29(2):14-16
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实施,增加了年养蚕批次数,批次间不仅时间间隔短,而且还会在夏秋高温多湿气候中养蚕。为了能获得高产,需从现行的蚕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多批次养蚕布局需要的蚕品种。通过蚕品种的引进、繁育、饲养、试缫等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多批次滚动养蚕布局的蚕品种,即在春2批、夏季、秋1批宜用“两广2号”代替“洞庭×碧波”。  相似文献   

17.
东台市养蚕布局调整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东台市养蚕布局作出重大调整,实现秋蚕二秋改一秋,并获得成功。1999年全市投产桑园65,900亩(因修铁路、公路等而减少),比1998年的68,11亩减少3.2%。1999年秋蚕发种92,170张,比1998年的99,44D张减发种7.3%,秋蚕产茧3,410.2吨,比1998年的3,260.4吨增加4.3%,蚕茧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上车茧率提高5.3%,平均干壳量提高2个级,毛折下降15.3公斤,茧质跃居全省前列。1调整后的养蚕布局 我市调整后的养蚕布局是:春蚕适当推延,以5月…  相似文献   

18.
1 病毒病高发的原因 1.1 回山消毒率不高 养蚕结束后,蚕室及其周围环境中留下大量的病原.及时回山消毒,可杀灭病原,减少病原的滋生繁殖.目前,射阳县实行一春、二秋三季蚕布局.春蚕结束正值夏季农忙,许多蚕农无暇顾及回山消毒;秋蚕结束后要到翌春养蚕且又经寒冬,相隔时间较长,蚕农心存侥幸,懒于回山消毒.  相似文献   

19.
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1秋蚕茧质下降的原因1·1养蚕布局是影响秋蚕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县农村秋蚕主要以晚秋为主,中秋为辅,中秋出库时间是8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的0·3倍。晚秋蚕出库时间在9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1·2倍。这种布局存在着蚕期间隔时间短、大小蚕套养、无法彻底消毒、小蚕共育无适熟叶,桑园治虫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导致秋蚕产量不高茧质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1·2饲养管理粗放引发蚕病而影响茧质。秋蚕农村…  相似文献   

20.
通过4年来泰兴市防范秋蚕农药中毒的探索和实践,认为有效控制秋蚕农药中毒、防患于未然应采取:建立和完善重点蚕区农药准入制度,杜绝禁用农药流向蚕区;建立村规民约,规范用药品种和打“安全药”等秋蚕防毒机制;调整养蚕布局,建立蚕桑安全用药区域,采“安全叶”等超前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