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来自粟不同生态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22份优异种质进行对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Schrot.〕20个生理小种68个菌株抗谱的测定,同时用各生态区菌株对本区粟品种进行抗性关系的研究,其中抗50%小种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大红袍、大同北郊、七月黄、大青苗、紫杆黄谷和西城白9个,具有广谱抗性而在本生态区亦表现抗病性强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等,选出的广谱抗性品种将为粟抗白发病育种、优良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性机理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粟白发病抗病性研究Ⅱ我国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ö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3.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c.)Schro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强毒小种Ug99(TTKSK)及其突变菌株入侵我国引起小麦秆锈病流行、挖掘抗性资源和选育持久性抗病新品种,选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小种21C3CTH、21C3CFH和34MKG对国外抗Ug99的78个小麦品种(系)和国内142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抗Ug99基因Sr22和Sr25在国内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国外品种(系)对供试单一小种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08%、84.62%和97.44%,表现全抗的为71.79%。国内品种对供试单一小种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7.04%、62.68%和66.2%,表现全抗的为50.7%,分子标记检测未检出抗病基因Sr22和Sr25。  相似文献   

5.
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7个稻瘟病菌稳定菌株,将588个水稻品种划分为66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15个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性品种,这些良好抗源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14个中国小种,25个吉林小种,43个日本小种群,共计117个菌株,经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市已存在侵染12个抗瘟基因的小种,其中10个抗瘟基因已经失去作用。抗菌率与抗谱呈密切相关,具有不同基因品种的抗谱不同。目前吉林市的优势小种为ZE_1(中国种)、ZE_1J_2(吉林小种)和737.3(日本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34.9%、22.9%和14.3%。  相似文献   

8.
1991~1995年共对4010份谷子品种进行抗粟锈病鉴定,筛选出59份抗和中抗粟锈病的品种,占鉴定,总数的1.47%。在59份中抗以上的谷子品种中,兼抗粟瘟病,粟白发病两种病害的有1份,兼抗粟瘟病的有10份,兼抗白发病的有4份,兼抗粟黑穗病的有1份,研究表明来自我国长江以南一些省和国外引入的品种中抗类型以上的品种较多,分别占各自鉴定数的20%和5.9%。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相似文献   

10.
朱羣 《植物保护学报》1964,3(4):413-413
近年来,粟瘟病在山西省中部及东南部严重发生危害,輕者减产,重者籽粒不收。作者于1962—1963年进行了粟品种間抗病性的初步观察,簡报如下: 在本所試驗地和山西省晋东南区各县良种繁殖場谷子品种区域試驗地共調查品种520个。調查时期:重点品种分苗期、拔节期、拔节末期、抽穗盛期、乳熟期进行;一般品种只在发病盛期(即抽穗盛期)进行。在自然条件下未感染粟瘟病的品种,再在溫室中种植,进行人工接种。抗病性鑑定結果如下: (一)尚未发現有免疫品种。 (二)不同品种对栗瘟病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在发病盛期調查,高度抗病品种61个,占总数12%,发病指数为0.1—10;抗病品种149个,占总数28.7%,发病指数为10.1—20.0;輕度感病品种128个,占总数24.6%;发病指数为20.1—  相似文献   

11.
用多个致病力不同的白叶枯病菌株,和全国10省12个研究单位提供的稻瘟病混合菌以及10个生产上常见的生理小种,于1987、1988年对全国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的14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谱、抗稻瘟病混合菌和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国际稻26、金早6号、金早7号、扬稻1号(BG910)、青华矮6号等21个品种能抗多个白叶枯病菌株和抗多个稻瘟病小种混合菌。对10个生理小种的抗谱率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苗期鉴定了鉴别品种和33个品种对59个菌株的反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探讨了稻瘟病菌致病力的变异和品种的抗病性及抗病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对鉴别品种以外的品种的致病力不完全一致,回接21个菌株有8个(38.9%)不能使来源品种感病;测定品种对多菌种反应的毒力频率比测定抗小种数更有意义。当家品种汕优63、汕优64,红突31等毒力频率均低于0.3,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来自二棱大麦80S-111的外源DNA导入小麦品种花76后产生了抗小麦白粉病的变异株。本试验测定了变异的第二代在田间的抗白粉性,并在温室内分小种和分菌株测定了第三代的抗性。结果表明,田间第二代在D01等5个变异株系的抗白粉性不再分离:第三代幼苗可抗0、1、11和15号小种,小麦白粉菌株对它们的毒力频率较低(2.86-8.57%)。接种20个白粉菌株产生的侵染型对比资料证明它们的抗性基因与13个已知抗白粉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4.
辣椒和甜椒品种抗细菌性疮痂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我国辣椒细菌性疮痂病菌的优势小种辣椒-番茄小种3的菌株,对64份辣椒和甜椒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明确了各自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HR)有93B110,ZJ10,93W2,96B126和9701共5个品种,占总数7.8%;抗病品种(R)有9个,占14.1%;中抗品种(MR)有20个,占31.3%;中感品种(MS)有20个,占31.3%;感病品种(S)有10个,占15.6%。  相似文献   

15.
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内鉴定了411个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没有免疫品种,高抗品种1个(Te70),抗病品种12(TR9等),其余为感病品种。籼稻比粳稻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初选10个鉴别品种对湖南收集分离的50个菌株的致病性分化进行测定,表明恶苗病菌致病性存在分化,50个菌株分属4个群11个小种。小种I1为湖南的优势小种。抗病品种的锌、酚类物质含量比感病品种高,而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则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16.
福建水稻品种抗瘟性变化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应用新的福建鉴别品种,鉴定了来自本省34个县(市)的24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5个中国小种,进一步划分为56个福建小种,其中ZG_1Ff_1和ZG_5Ff_1为优势小种。根据1986—1987年稻瘟病菌福建小种的区系组成及侵染主栽品种的小种出现频率,参号1978和1981年珍龙系统品种抗性丧失的实际情况,曾预计1988—1989年本省主要抗病品种78130系统、金早6号和矮梅早3号等不会在大面积上丧失抗瘟性,实践证明这个估计是正确的。双抗77001和谷农13,仍为抗谱较广的品种,可继续作抗稻瘟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7.
在温室中,将供试的13个水稻品种和7个鉴别品种的幼苗用稻瘟病菌的11个菌株分别进行接种,以同等条件下鉴别品种对菌株的反应所确定的小种,作为供试品种对该小种的反应,然后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推导品种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和稻瘟病菌株(或小种)间存在17个限定性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其作用是在相应的无毒性菌株(或小种)存在情况下而表现出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表现的抗病力愈强。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选择抗原亲本以及生产上选用具有较多抗病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传学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9年黑龙江和吉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表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2009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表型特征,本研究对所采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抗性及生理小种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被测黑龙江(46株)和吉林(48株)两省的菌株均为 A1 交配型.黑龙江省被测菌株甲霜灵高抗、敏感菌株各占50%;吉林省被测菌株中高抗、敏感菌株分别占70.8%、29.2%;两省均未发现中抗菌株.其中采自吉林敦化菌株均为高抗菌株,采自吉林榆树的菌株均为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感比例地区间差异明显.在被测33个黑龙江菌株中发现24个生理小种,而吉林49个菌株中发现19个生理小种,其中9个生理小种两省共有.另外,两省被测菌株中还发现了18株“超级毒力小种”.因此,建议加强种薯监测,防止 A2交配型传入;在生产上使用甲霜灵类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该以菌株的抗性监测数据为依据;进一步加强生理小种监测,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1973-1977年对湖南的稻瘟病菌致病力的研究结果。1973年从湖南各地分离的48个单胞菌株,在9个初选的鉴别品种上测定,可分成8个小种群,25个小种,1975年分离的69个单胞菌株,在同一鉴别品种上测定可分成9个小种群,36个小种。1976年从早稻感病穗颈上分离的142个单胞菌株,接种于14个抗性谱较广的品种上,特特普、IR26、科印矮3号未发现致病菌株。讨论了稻瘟病菌小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叙述了1980和1981年对谷子品种抗粟瘟病鉴定研究工作。明确了419个国内优良谷子品种的抗病性,其中27个为高抗品种,79个为抗病品种;从241个国外引进谷子品种中初步看出日本、朝鲜的谷子抗病品种较多,且有利用价值。同时,观察到谷子品种抗病性与品种原产地生态条件关系密切。研究了谷子品种不同发育阶段抗瘟性的相关性。初步看出苗期与穗期、孕穗期(叶期)与穗期的抗瘟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