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和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混合发生的梨园,应用苹果蠹蛾性诱剂、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监测和防治两种害虫。试验设置3组诱捕器,分别为苹果蠹蛾性诱剂诱芯单独放置、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单独放置、以及同一诱捕器同时放置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比较不同诱捕器处理诱蛾效果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梨园没有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即没有苹果蠹蛾发生;但苹果蠹蛾性诱剂能显著提高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诱虫能力。本研究表明苹果蠹蛾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虫效果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在田间应用可以更好的监测和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枣园应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试验,摸清了桃小在张掖市的发生规律,桃小在临泽小枣上年发生2代,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船型诱捕器诱蛾效果明显好于三角型诱捕器。枣园悬挂性诱芯可以有效降低幼虫蛀果率,防虫效果与树冠喷施农药相当,还可减少田间农药施用量,降低农药污染及残留。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信息素诱剂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诱捕效果,以APF-Ⅰ持久增强型诱芯和F1型诱剂2种相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复合型诱剂、以及不同类型的FJ-Ma-02型植物源引诱剂为研究材料,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APF-Ⅰ型诱芯的诱捕量为F1型和FJ-Ma-02型诱剂的2.18倍和7.62倍,F1型诱剂诱捕量为FJ-Ma-02型诱剂的3.50倍,3者之间差异显著;APF-Ⅰ型诱芯的周诱捕量一直高于各处理,并且高峰期后的诱集量一直维持较高的数量,这说明,APF-Ⅰ诱集效果最好且稳定,最能反映林间天牛的种群动态。因此认为,复合型诱剂显著优于植物源引诱剂,并且APF-Ⅰ型诱芯优于F1型诱剂,建议生产上能优先选用于松墨天牛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不同信息素诱剂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诱捕效果,以APF-Ⅰ持久型(A)、APF-Ⅰ持久增强型(B)和F1型(C)3种诱剂、以及ZM-60型(D)和BF-1型(E)2种撞板式诱捕器为研究对象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使用D诱捕器,B诱剂诱捕量为A诱剂和C诱剂的1.53倍和1.84倍,差异显著;使用E诱捕器,B诱剂诱捕量为A诱剂和C诱剂的1.97倍和2.16倍,差异显著;使用相同诱剂,D诱捕器和E诱捕器的诱捕量均无显著差异。3种诱剂诱到的松墨天牛雌虫分别是雄虫的1.51~1.67倍,平均1.60倍。因此认为,诱剂B优于A诱剂和C诱剂;建议生产上能优先选其用于松墨天牛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5.
自制诱芯和糖醋液诱捕器以不同间隔距离对栎线小卷蛾成虫进行诱杀,结果表明:自制诱芯的三角胶粘式诱捕器诱蛾量极显著高于糖醋液诱捕器;田间诱捕器设置间距为15 m时,诱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诱剂防治木瓜园桃小食心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河县木瓜栽培面积10.7万亩,挂果面积6.4万亩,在成林挂果木瓜园,每年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桃小食心虫等蛀果害虫的危害,受害程度达60%。利用性诱剂对木瓜园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用性诱剂防治害虫高效,无毒,没有污染,是生产无公害木瓜果品的一项有力措施。2007~2008年,白河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持下,应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  相似文献   

7.
不同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松褐天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不同诱剂和两种不同诱捕器组成三个不同组合进行松褐天牛诱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农林大学F1诱剂和厦门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PF-1诱剂两种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引诱效果且引诱效果无显著差异;厦门三涌天牛诱捕器和浙江农林大学天牛诱捕器都能诱捕松褐天牛,但厦门三涌天牛诱捕器收集效果明显优于浙江农林大学天牛诱捕器。  相似文献   

8.
采用船型粘胶诱捕器和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在林间进行诱捕马尾松雄蛾试验。第1年林间平均诱捕率30.6(,平均诱捕量0.475头。同一批次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经同一冰箱低温保存1a后,在林间开展诱蛾试验,平均诱捕率25.9(,平均诱捕量0.7头。调查结果表明:保存1a的诱芯没有影响诱捕效果,但同一批次的诱芯在相同条件下保存3a后,其诱捕效果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性诱剂诱杀白杨透翅蛾成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甘南林场进行性诱剂诱杀白杨透翅蛾成虫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杨透翅蛾成虫期有3个诱捕高峰期,即6月初、6月下旬和7月下旬;诱捕器最佳悬挂高度为1.2~1.6 m,以0.2 hm2挂1只诱捕器效果最佳,诱杀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性诱剂是昆虫性引诱剂的简称,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用其来防治害虫高效无毒无污染,是一种无公害治虫技术,近几年在冬枣园用它来防治枣树桃小食心虫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eris 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14:Ac、Z3E5-14:Ac、E3-14:Ac和Z9-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只有Z3-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500μgZ3-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2.66头,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1.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14:Ac的发展,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测报和防治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niponensisWals(以下简称桃小 )主要危害苹果、枣、山楂、桃等 ,在巨野枣区历年成为危害枣果的一大害虫。蛀果率一般年份在 40 %左右 ,严重年份达 80 %以上。由于越冬幼虫出土受降雨影响较大且出土期长 ,成虫羽化极不整齐 ,产卵和危害部位隐蔽 ,不易掌握防治适期 ,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既杀伤天敌 ,又污染环境。因此 ,确定防治适期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 ,是生产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于 1 993~ 1 998年在葛店、薛扶集、吕官屯等乡镇进行了桃小性诱剂测报和防治应用研究。1 材料和…  相似文献   

13.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别名:桃蛀果蛾,是重要的经济林蛀果害虫。性诱剂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重要手段。通过2年应用防治试验,总结出桃小食心虫成虫羽化初期、高峰期、末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赤松毛虫性信息素次要组分林间诱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赤松毛虫成虫羽化的高峰期至羽化末期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器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性信息素辅助剂的3组分诱芯,其诱蛾量明显高于单组分诱芯,3种组分的比例影响诱蛾数量;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含有性信息素抑制剂组分的活体雌蛾的诱蛾量高于不含有性信息素抑制剂组分的诱芯,可见次要组分中的性信息素抑制剂,在特定条件下(成虫羽化高峰期,性信息素浓度过大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增加诱蛾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芯对马尾松毛虫引诱研究,结果表明:诱芯的有效诱距为300 m;从低剂量(50μg/枚)到高剂量(5000μg/枚)性信息素剂量与诱捕量未表现对数正相关的关系;诱芯在使用40~47 d内其有效成份的残量无显著差异;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芯不会对寄生蝇天敌活动产生破坏性干扰。  相似文献   

16.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分析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 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 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以田间诱捕和虫情监测,为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榆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及林间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 - 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 - 14∶ OH)、反-3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 - 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 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 -14∶ 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 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 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 - 14∶Ac、Z3E5 -14∶Ac、E3E5 -14∶ Ac、Z3 - 14∶Ac、腺体提取物、E7 - 14∶Ac,其中乙酸酯化合物EAG值极显著高于其相应的醇(P<0.01).林间诱蛾活性试验表明:Z7- 14∶ Ac有诱蛾活性,E3 - 14∶Ac和Z3E5 - 14∶ Ac有显著的增效作用,Z7-14∶ Ac、E3 - 14∶Ac和Z3E5 - 14∶ Ac按10∶ 4∶4的比例配成每个含900 μg性诱剂的诱芯具有很好的诱蛾活性,单诱芯日平均诱蛾数达11.02头.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野外诱集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从加拿大引进的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8漏斗式诱捕器,于2005年5月初至7月中旬在辽宁的千山进行了黄色梢小蠹诱捕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信息化合物所配置的3种诱芯组合2AP(2个α-蒎烯诱芯)、2AP+NL(壬醛诱芯)+TV(反式马鞭草烯醇诱芯)、2AP+NL+MT(桃金娘烯醇)+TV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都能诱到100头左右的黄色梢小蠹,各诱芯组合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其中2AP组合,即2个α-蒎烯诱芯的组合价格成本最低,应该是生产实用的最佳信息化合物诱芯候选;这一结果同时揭示出在引诱黄色梢小蠹的过程中壬醛、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这3种成分对α-蒎烯没有增效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PVC管性诱捕器防治白杨透翅蛾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白杨透翅蛾性诱剂诱芯、PVC管、粘虫胶,制成PVC管性诱捕器,在成虫羽化期挂到林间,可实现防虫的目的。PVC管性诱捕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防水耐用,是一种经济、有效、实用、环保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利用性信息素监测是目前松毛虫监测预报的重要方法。为了对同一林地中混合发生的两种或多种松毛虫同时进行监测,在桂阳县2个乡镇开展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双诱芯诱捕器和靶标昆虫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3块样地中,双诱芯诱捕器和马尾松毛虫诱捕器诱捕到的马尾松毛虫分别为(10.22±3.15)头/器、(9.78±3.61)头/器,无显著差异(P>0.05);双诱芯诱捕器和思茅松毛虫诱捕器诱捕到的思茅松毛虫分别为(13.22±4.39)头/器、(14.33±4.73)头/器,无显著差异(P>0.05)。在两种松毛虫混合发生的林地,将两种靶标昆虫的诱芯放置于同一个诱捕器中,可以同时有效地监测两种松毛虫,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