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作为新生事物的家庭农场发展得如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今年3月初,记者来到福建省龙岩市家庭农场数量最多的乡镇——新罗区岩山镇,进行了调查。春意盎然的家庭农场“今年又多种了40亩水蜜桃和1万多株红豆杉,这些天都在趁节气忙着种树,实在忙不过来,所以农家乐都没开了。”见到新罗区老张家庭农场主张震华时,他正忙着在山前村自己承包的山场上种树。不远处,微雨中的桃花显得更加  相似文献   

2.
程军 《中国农垦》2007,(1):42-42
一、建设新农村凸显国有农场优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在现阶段发展区域经济,国有农场与农村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五大优势:一是队伍优势。国有农场经过几十年发展,拥有了一批有知识、懂管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其员工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二是资源优势。相对周边农村而言,国有农场“人少地多”,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这是国有农场发展的巨大财富。三是技术装备优势。国有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其机械装备水平、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农村。四是“三性”…  相似文献   

3.
“有房有车.过上优质的都市生活。”这似乎已成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目标。然而,在义乌却有这么一位“85后”小伙子,虽然在城里上班,但痴迷于农事,时时记挂着农村老家的那群猪仔。如果有人问他是做什么的。他总是快乐地回答——“我是‘职业农民’.养猪的!”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2014,(6):1-1
江苏省常熟市有一种小包装的“喜米”.由于口味纯正、清香四溢,大受市场欢迎.参加婚宴的人们通常会获赠这种礼品。,这种米就是常熟市首个正式注册的家庭农场——田娘农场生产的。谈起成功之道,田娘家庭农场创始人高健浩认为:主要是农场实行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运作模式.实现了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转变.成为该地家庭农场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5.
某农场有个姓郭的职工回河北探亲.一天到城里办事,发现农贸市场里的经纪人都穿着黄背心,有的还带着袖套。郭老汉明白了.原来在这里农村经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他灵机一动,自己家种了200亩红小豆.何不也买一件黄背心。果不然.他遇到了一位正愁着要派人去东北农场收购小豆的经理.  相似文献   

6.
13年来,他带领农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农场经济实现飞跃发展,“十个经济指标”年年跃上新台阶。2004年,农场的主要经济指标又取得突破性增长的好成绩,其中全场社会总产值2.26亿元,劳均收入2.3万元,比上年增长15%。2100多户职工盖起了“芒果楼”、一部分职工还购买了小汽车,全场职工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在海南省南田农场、职工群众都在交口称赞这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淮海农场,顾海坤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在农场一线辛勤工作30多年,连续多年被农场评为先进生产者,并于1995年被江苏农垦评为“十佳主人翁”。2003年,他又喜获由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种粮大户”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2014,(5):16-17
<正>“家庭农场”,一个不乏浪漫气息的名词。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有人说,这是一场有关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还有人说,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小小的家庭农场,肩负着多重探索,会对未来的农民、农业和农村带来怎样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鲜明的政策指向,为培育家庭农场提供了契机,然而我国的家庭农场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具体操作上却面临种种困惑。到底什么是家庭农场?它与专业大户有什么区别?是否必须注册?城里人能办家庭农场吗?到底什么是家庭农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农业部对家庭农场作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提出了家庭农场七条标准,但由于描述较为笼统,各地对家庭农场还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准海农场鼓励扶持职工走出农场,到周边农村竞租土地,目前已开发场外土地17643.6亩,成功地在农场之外再造了一个“新农场”。  相似文献   

11.
《农村百事通》2009,(17):23-23
栗景新1986年就开了小卖店.是村里最早开店的人。为了上货.他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所以在村里人的眼中.他是半个城里人。老栗的父亲是个戏迷.村里没有像样的演出.老爷子只好跑到城里去看戏。“何不接戏班来村里唱戏?”既满足了父亲的爱好.又活跃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栗景新开始试着接“小班”来村里演出。在东北农村,有很多这种三五成伙、走街串巷的草台班子,  相似文献   

12.
几乎每个人都经受过蚊虫叮咬的烦恼.而在农村.这种烦恼更是令人难以入眠。因为蚊子更加肆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刊亭中看了2005年第6期《农村新技术》刊登的《两种夏用防蚊剂的配制》一文,于是告诉家住农村的哥哥。让他按此方法配制防蚊剂。开始他不相信。还说如果真有那么好。市场上的蚊香早就没用了。在我的再三劝导下。他才购买原料进行配制。3天后他说:“真是神了!蚊子真的没有了,效果不错。以后有什么新技术要告诉我。”我告诉他.如果想多了解信息技术,就去订购《农村新技术》.既能学到技术.还可以致富.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07,(3):21-21
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苗庄村村民郝明湖,投资100多万元在苏北地区办起了首家河豚养殖场,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他在农场拥有自己的办公室.有一套先进的水产养殖和经营管理经验.每天和10多个雇工们一起到农场上下班。今年40出头的郝明湖被当地人称为新型“职业农民”。目前,该镇从事多种经营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有100多人。他们投资发展的荷藕种植等产业.成为该镇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放手的爱     
《当代农业》2011,(19):57-57
有个失恋的女孩向朋友哭诉道:“什么是爱?为什么我全心全意去爱一个人,到了后来却被他无情地抛弃了?” 朋友答道:“爱情不能勉强.爱一个人是希望他能快乐.如果你放手而能使他快乐,这也是一种爱。”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7,(12):19-19
某农场有个姓郭的职工回河北探亲,一天到城里办事,发现农贸市场里的经纪人都穿着黄背心.有的还带着袖套,原来在这里农村经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他想到自己家种了200亩红小豆,何不也买一件黄背心.在集市上转悠转悠。很快。他遇到一位正愁着要派人去东北农场收购小豆的经理.听说能上门供货求之不得。郭某回到家中将自家的30余吨红小豆卖完后.  相似文献   

16.
严庆国在19岁那年,两手空空地从讷河农村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巴彦农场一队。刚到连队时,不少人真的没看上这位穷巴巴的小伙子。为此,严庆国心里憋着一口气: “总有一天我会撵上你们的!” 一转眼,严庆国到巴彦农场打工已15个冬夏。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有二十几万元的固定资产,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小老板。  相似文献   

17.
邢琪 《农家致富》2014,(5):56-56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移动电话和数字电视在英国农村基本得到普及。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先后启动了“家庭电脑倡议”计划和“家庭培训倡议”计划.促进了农村家庭上网的快速普及。据统计.目前英国100%的农民拥有手机.其中82%的手机可以上网:所有英国农场都有电脑.其中99%能上网.而超过50%的农民通过互联网的运用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8.
有个日本青年,大学毕业后.不知做什么好。最后.他脑海里产生一个很笨的想法——到外面逐个做市场调查.不就可以知道哪类工作适合自己吗?两年后.他的“市场调查”的结果是——他对四十多种项目做了10年的损益计算表、预测平衡表、资金周转表及组织结构图。所有文件加起来,竟然有十多米高。一些求职者知道后,把他当成笑料。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农场”的出现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上杭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我县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培育引导,从2014年的首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019年12月全县达2000多家,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总体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经营规模适度,成效初现。  相似文献   

20.
<正>"什么是幸福?"2013年1月,在陕西农垦大荔农场总经理刘建军到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农场领导班子办公会上,他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场白。那年他刚好40岁,是陕西农垦各农场中最年轻的当家人。他说,幸福其实很简单,一个微笑、一个肯定、一次关心,一声问候……也许就是幸福。对于农场职工而言,有一个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份能逐步改善生活的工作和收入,就是最真实和现实的幸福。作为农场领导,就应该关心和解决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