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五味子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银萍  焉石  郑培和  王英平 《特产研究》2011,33(3):56-57,72
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首次从五味子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光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是: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B,1)、五味子甲素(Schisandrin A,2)、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3)、顺芷酰戈米辛H(Tigloylgomisin H,4)、五味子醇甲(Schisandrol A,5)、五味予醇乙(Schisandrol B,6)。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五味子油饼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光谱学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1)、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B,2)、五味子甲素(Schisandrin A,3)、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4)、Angeloylgomisin H(5)、五味子醇乙(Schisandrol B,6)、五味子醇甲(schisandrol A,7)。  相似文献   

3.
采用色谱方法分离,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研究蒙古苍耳子的化学成分。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5个黄酮类化合物,2个为甾体类化合物,1个为糖苷类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3,5,3'-三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2),3,5,6,7,3'-五羟基-4’-甲氧基黄酮(3),槲皮素(4),芹菜素(5),羽扇豆醇(6),豆甾醇(7)和5,3’,4'-三羟基-7-氧-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0-β-D-葡萄糖苷)luteolin-7-0-β-D-glucoside(8)。首次从蒙古苍耳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胡桃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胡桃叶经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4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02%。其中挥发油中含量在3.00%以上组分有叶醇(8.62%)、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3.84%)、反-(+)-橙花叔醇(45.14%),金合欢醇(5.54%)。[结论]为胡桃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0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鹤庆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47-10848,10967
[目的]研究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鹤庆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Wuweilignan E(1)、Methyl-gomisin R(2)、Methylisogomisin O(3)、Gomisin D(4)、Tigloylgomisin P(5)和Gomisin N(6)。[结论]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鹤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成英  陈封政  何兴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72-18674
[目的]研究桫椤茎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将桫椤茎杆粗粉经硅胶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然后将得到的化合物经TLC、显色剂显色以及现代波谱分析技术(1H-NMR、13C-NMR等)分析研究,并与文献对照,鉴定其中化合物的成分。[结果]从桫椤茎杆中分离出3个化合物,他们分别是牡荆素(vitexin)、异荭草素(isorientin)和一种有机酸(3,4,6-三羟基-1-环乙烯羧酸);这3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桫椤茎杆中提取得到的,而其所含有机酸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从化学成分的角度佐证了桫椤茎杆的抑菌作用。[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可以用来鉴定桫椤茎杆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7.
李磊 《吉林农业》2011,(4):101+103-101,103
目的:研究华南金粟兰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华南金粟兰醇提物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4-acetylphenyl)-1’-butyl-2-methyl-benzopyranyl(1),8-hydroxy-6,7-dimethoxy-2H-chromen-2-one(2),(8R,8’R)-4’,3-二甲氧基-4-乙酰基-9-氧代-8-8’,9-9’-木脂素。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杨金  闵勇  刘卫  张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53-12454
[目的]为综合开发利用云南省红河州丰富的八角茴香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凝胶、MCI等分离材料进行柱层析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研究了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八角茴香正丁醇浸膏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樨草素、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gallocatechin、香草酸、3,4-二甲氧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和β-谷甾醇、胡萝卜苷。[结论]从八角茴香中首次分离得到木樨草素、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gallocatechin。  相似文献   

9.
田永强  赵海波  刘航  田苗  侯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40-14341,14344
[目的]研究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Bunge)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柚皮素(2)、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3)、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4)、3′,4′,5,7-四羟基双氢黄酮(5)、黄芹素(6)、7α-hydrox-ysitosterol(7)、7-oxositosterol(8)。[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向轶波  郝俊杰  张桢  肖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37+139-137,139
[目的]研究狐尾葛的化学成分。[方法]系统溶剂萃取及硅胶柱层析后,HPLC纯化获得单体,通过特征反应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狐尾葛中分离鉴定了2个甾体类化合物,即6-羟基-豆甾-4-烯-3-酮(I)和6-羟基-豆甾-4,22(E)-二烯-3-酮(II)。[结论]化合物I、II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田光辉  刘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7-5049
[目的]研究秦巴山区野生的糙苏叶和嫩枝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这一野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糙苏叶和嫩枝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通过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已知的化合物,分别为oleanolic acid(Ⅰ),ursolic acid(Ⅱ),β-sitosterol(Ⅲ),maslinic acid(Ⅳ),trichoranin(Ⅴ),rabdosianin B(Ⅵ),hinokiol(Ⅶ),5,7-dimethoxy-4′-hydroxyflavone(Ⅷ)。[结论]化合物Ⅳ~Ⅷ首次从糙苏叶和嫩枝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2.
黄艳  谭睿  王静  罗琴  崔文婷  吴梅  曹雨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53-11554
[目的]研究藏紫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浓度95%乙醇冷浸提取藏紫草得到总浸膏(A),依次采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提取物(B)、乙酸乙酯提取物(C)和正丁醇提取物(D),将C通过硅胶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采用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滤纸片法对A、B、C和D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并用2倍稀释法测定其MIC值。[结果]从C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齐墩果酸、苯甲酸、阿魏酸和胡萝卜苷。[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A、B、C和D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蔡小华  谢兵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71-11572,11590
[目的]研究米仔兰中环戊烷并苯呋喃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方法从米仔兰枝叶中分离含有环戊烷并苯呋喃结构的化合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米仔兰枝叶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含有环戊烷并苯呋喃结构的化合物,经鉴定为3'-Hydroxyrocaglamide(化合物1)、aglaroxin E(化合物2)、rocaglamide(化合物3)和3'-Hydroxyrocaglamide(化合物4);其中,化合物2在米仔兰植物中首次被发现。[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米仔兰中环戊烷并苯呋喃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八角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质谱法(MS)和核磁共振法(NMR),对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到了7种化合物,分别为Nortrachelogenin-8′-O-β-D-glucopyranoside(1)、Dihydrobuddlenol B(2)、Naringenin-4′-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L吡喃鼠李糖(4)、Benzeneethanol-4-O-β-D-glucopyranoside(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6)和莽草酸(7)。【结论】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孙浩冉  姚虹  史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94-8394,8409
[目的]对废弃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有效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柱色谱、薄层色谱纯化,采用UV、IR、MS和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及乙醇混合浸提液中分离得到并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为:十四烷酸(myristic acidⅠ,)、4,4’-二(N,N二-甲氨基)二苯甲酮[4,4’-bis(dimethylam ino)benzophenoneⅡ,]、茄尼醇(solanesol,Ⅲ)、东莨菪素(scopoletin,Ⅳ)、烟碱(nico-tine,Ⅴ)和β-胡萝卜素(β-carot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Ⅳ首次从烟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废弃烟叶化学成分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冉  姚虹  史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24-2324,2355
[目的]对废弃烟叶有效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柱色谱、薄层色谱纯化,采用UV、IR、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乙醇混合浸提液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得到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即正二十四烷、对羟基正二十烷酸苯乙酯、β-谷甾醇、豆甾醇、东莨菪苷、豆甾醇-3-O-葡萄糖苷。[结论]这些化合物均首次从烟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研究西藏沙棘枝叶的化学成分,依据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试验共得到7种化合物:Δ5,22豆甾醇(1),齐墩果酸(2),3'-甲氧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4),表儿茶素(5),对羟基苯甲酸丁酯(6),3,4-二甲氧基-5-羟基-苯酚-1-O-α-D-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1、5、6、7为首次从西藏沙棘中分离得到。[结论]研究可为西藏沙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